郑成功驻扎平阳的地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53
颗粒名称: 郑成功驻扎平阳的地点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郑成功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第二次北伐期间,亲自率领部队到达平阳县城下的驻扎地点。文章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推理分析,推测出郑成功的大营可能驻扎在平阳县城城西的水塔、沙岗之间,具体地点可能在县城西门外红龙殿以西二三百米处。文章还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地点是驻扎的最佳选择,并引用了历史文献来证明郑成功部队确实在平阳县城外驻扎过。
关键词: 平阳县 郑成功 将军

内容

郑成功第二次北伐时,部队有十余万之众。夏琳《闽海纪要》载:“戊戌、(顺治)十五年(明永历十二年),夏五月,成功大举兵,图江南。……乃以黄廷为前提督,洪旭为兵官,郑泰为户官,留守厦门,而自率甘辉等北上。甲士十七万,铁人八千,扬帆而进,号八十万。”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戊戌、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以前提督黄廷防守思明州(厦门),与兵官洪旭同商机务,户官郑泰给发兵饷。馀诸提镇北上,甲士五万,伏兵凡十馀万,船数千艘。”
  郑成功大军进入平阳县时,是水陆并进的。水师主要驻扎在鳌江口一带,《明季温州抗清事纂》载:“戊戌、鲁监国十三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初九日,郑成功大䑸至平阳江,汛海各标官兵成(咸)畏惧,守将单(车)任暹降。”鳌江,古称为平阳江,或始阳江。陆师大营应驻扎在平阳县城西门外的水塔、沙岗的交界处,即县城西门外红龙殿以西二三百米处。其理由有四:一是郑成功部队虽从平阳县城的南面过来,最近的路程应是去进攻平阳县城南门。但南门的岭门山与九凰山两山对峙,地势险要,坡度很陡,易守难攻,大部队很难展开,故不可能在此驻扎大部队。二是平阳县城守将车任暹献城投降后,郑成功部队没有进入平阳县城,而是直接去进攻瑞安。如果大部队在南门,那么去瑞安,需经过平阳县城,故郑成功大部队不是驻扎在南门。《明季温州抗清事纂》载:“戊戌、鲁监国十三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初九日,郑成功大䑸至平阳江,汛海各标官兵成(咸)畏惧,守将单(车)任暹降。城内去年火后,寥寥数家,郑兵藐而不入,在乡三日。”民国《平阳县志·杂事志一》载: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九月初四日,夜火自市心街起,东至城,西至秀衣坊,南至卖书巷,延烧城内几半(旧志)。”《先王实录》有“十一日,守将车任暹果献城投诚。城中抚绥,草木不动”的记载。三是若从平阳县城南面去瑞安,不经过平阳县城的话,其最近的路径是翻越甸垟岭。同样道理,若从平阳县城南面去平阳县城东西北各城门,其最方便的路径也是翻越甸垟岭至平阳县城西门。故推断郑成功大军应是翻越甸垟岭,然后到达平阳县城西门,驻扎在西门外。具体驻扎应是在西门外的水塔、沙岗之间,更为合理,因为平阳城西主要有雅山、南岙、水塔、沙岗等地。其中雅山、南岙位于白石山、甸垟山、南岙山之下,易被偷袭,难以防守,不是扎营的最佳处。只有水塔、沙岗之间,地势广阔且平坦,才是大军驻扎最佳处。四是乾隆《平阳县志·杂志·时变》中记载郑成功部在平阳守将车任暹投降后,没有进城,但“取西门内典铺积货而去”,说明西门外确有郑成功驻军,这也证明西门外确实驻扎过郑成功部队。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出,郑成功收复平阳县城时,其大营是驻扎在平阳县城城西水塔、沙岗之间,且具体应在县城西门外红龙殿以西二三百米处。郑成功亲临城下观察,也是在平阳县城的西门城下。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斌
责任者
郑成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