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村凤林的楹联和匾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86
颗粒名称: 红村凤林的楹联和匾额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的红色历史与文化遗产。凤林村是一个古老且充满红色传奇的村落,主要由郑氏人家组成。文章重点描述了郑氏家族的两位代表性人物——郑海啸和郑志西,他们在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郑海啸是早期革命者,创办学校提高村民文化,同时开展党的秘密工作。郑志西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支持革命活动,并在关键时刻为革命者提供帮助。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郑志西的祖屋“六份内”,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省委机关和红军挺进师的指挥部,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刘英和粟裕在六份内工作生活,并与郑志西一家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到,郑家人将刘英创作的楹联作为传家宝,向新中国献礼,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 平阳县

内容

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是一个住着清一色郑氏人家的村落,是一个充满红色传奇的村落。
  凤卧镇金溪塘坝三面环山,对面山形似凤凰,山下林木茂密,甚是秀美,乡人名之凤林。凤林行政村由凤林、冠尖、满垟、房山、面前山自然村组成。最早将革命的种子撒播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便是土生土长的郑海啸。他原名郑志权,出生于凤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红十三军革命斗争的鼓舞和推动下,1930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在村里创办凤林小学,以提高乡民的文化,同时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凤林村党支部书记、北港区赤卫队队长、平阳县赤卫队队长、中共平阳县委书记、浙南特委委员、常委。解放后,先后任温州专员公署专员、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视察员、省政协常委等职。
  凤林村的郑氏宗亲在郑海啸的引领下,革命热情如火如荼,从1937年7月开始,相继成立了凤林、冠尖、房山、满垟党支部。地下党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本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鼎力支持。这位老人名叫郑志西,字梦庚,乃凤林郑氏的族长。他读过几年私塾,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思想进步,支持革命活动,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1936年7月19日拂晓,国民党北港区长楼钟声派兵包围凤林小学,郑海啸不幸被捕。国民党当局把郑海啸关押在水头街的区署牢房里,进行严刑拷打,不给粥食,妄图活活饿死他。郑志西不顾自身年事已高,在凤林与水头之间来回奔波三十里,风雨无阻,坚持给郑海啸送饭送药,并经多方斡旋,郑海啸终于8月获释,9月开始,郑海啸连续14年担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
  郑志西的祖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一座二进合院式木构房屋,乡人习称“六份内”。六份内前临凤内溪,背倚赤沙山,周遭群山连亘,林木森森,中庭的院落和宽阔的门庭都以鹅卵石铺成,屋旁有一口水井,整座房宇属于典型的浙南民居。1937年9月16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当局和平谈判协议签署后,省委书记刘英带领省委机关进驻六份内,得到郑志西的热情款待。10月下旬,粟裕率部自遂昌县门阵抵达凤林,与刘英会师,此时,凤林村2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住着红军。粟裕也入住六份内,与刘英共用一个会客室。11月上旬,刘英、粟裕在六份内举办了第一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他们亲自为学员授课。此间,红军挺进师在六份内大门庭院上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宣布将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11月下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六份内召开第十二次扩大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刘英代表临时省委作《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任务》报告,粟裕作《关于抗日形势的报告》。时省委机关和红军挺进师司令部、浙南特委机关、平阳县委机关都进驻凤林村。六份内自然成为了省委宣传发动群众、灌输革命知识、培训干部、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的指挥部。
  刘英、粟裕在六份内工作、生活的日子里,与郑志西一家人相处得相当融洽。郑志西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凤卧通,刘英很敬重他,经常向他了解村里情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有群众对抗日救国的认识。1937年11月,郑志西的七十岁生日即将来临,村里的宗亲为他张罗着祝寿事宜。按照当地风俗,祝寿最隆重的仪式是挂寿匾,而赠匾人的身份又关系到寿典的规格,还有主人家的体面。族人一致认为若以刘英的名义赠匾最妥贴,但又担心他推辞,便托郑海啸向刘英约请。刘英获悉,欣然赞同,随即命笔手书一幅匾额,还说要帮老先生找一个比他更合适的人来送寿匾。祝寿时辰,锣鼓声震天响,凤林村沸腾了。在欢快的鞭炮声中,刘英为悬挂在厅堂上题有“礼隆杖国”四个金灿灿大字的寿匾揭幕,乡人看到刘英题写的寿匾,竟以国民党平阳县县长徐用(1935年10月至1939年9月任平阳县县长期间,生活简朴,励精图治,合作抗日,政绩斐然,离任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夹道欢送。)的名义赠送,很诧异,暗自疑惑,惟有刘英笑而不答。这是刘英把事先同县长在电话里打招呼的细节秘而不宣,只为庆典增添惊喜罢了。刘英还特意撰写了一副“四世同堂,极尽天伦乐事;年届古稀,爱国不落后人”的楹联敬献给郑志西,老人家不禁喜上眉梢。然而,当郑志西仔细观赏这副寿联时,发现开篇题“志西老先生七十荣庆之喜”,落款处没有署上赠送者姓名,不觉面露憾色。刘英觉察到老人的心思,当即同粟裕商议一下,便填写上“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全体将士仝贺”几个字。郑志西目睹着刘英神情专注地一横一竖地挥毫,老人家不由的心花怒放。老人心想,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全体将士能为一个乡野村夫祝寿,委实太难得了,并且寿联又是刘英亲笔撰书,意想不到,这是老夫莫大的荣耀啊!老人家手捧这一副楹联,如获至宝,一直精心珍藏。直到郑志西老人弥留之际,一再吩咐儿子要收藏好对联。直到全国解放,郑家人便将刘英当年创作的楹联原件,作为传家宝,向新生的共和国献礼。
  1939年冬,张绍舞就任平阳县县长伊始,就发动疯狂的反共高潮,国民党顽固派在北港区成立“督剿办事处”,在凤林村特设了“反共办事处”,对凤林村革命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郑海啸的房屋及周边数十间民房被烧光。反动当局曾派兵来到郑志西家,追查两年之前刘英为老人祝寿之事,企图从中获取一些情报。郑志西指着厅堂上高挂的那一块寿匾,神情坦然地说:“这是我们县长徐用大人给我祝寿的,这一块寿匾也是徐大人赠送给我的。”官兵发现匾额抬头果然有县长的题名和钤印,便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方是时,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刘英当时不以自己的名义赠匾的良苦用心。于是刘英赠寿匾救人的故事,在凤卧大地传为一桩美谈。这真是刘书记睿智题匾出高招留一手;郑志西机敏抬头指落款救全家。
  在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沿着400年前凤林郑氏始迁祖的足迹,再度走进凤林村。独自在凤林这一块洒满鲜血的红色土地上徘徊,我的心情油然凝重起来。我满怀敬意地去感受当年的凄风苦雨,领略当年的烽火岁月,解读当年“浙南西柏坡”的艰苦卓绝。村口那一座镌刻着“浙江红村凤林”的石牌坊,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那历经200年风刀霜剑的六份内古屋,在蓝天下显得愈发浑厚庄重。古屋正门悬挂着“工农红军挺进师驻地”的朱红匾额,这是当年从六份内走出去的原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张文碧的手迹,在春光里熠熠生辉。古屋中堂木柱上那80年前刘英手写的寿联,依然热情似火,依然在感召着人们的爱国情愫。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孝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