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入温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59
颗粒名称: 一波三折入温师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05-110
摘要: 本文回顾了作者一九七七年参加高考的历程,包括高考前的迷茫与决定、复习备考的艰辛与毅力。作者通过描绘自己与姐姐的复习生活,展现了那个时代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文章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社会背景的反思。
关键词: 个人经历 卢剑平 平阳县

内容

一九七七年高考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一晃,居然四十年了。
  高考前
  一九七七年七月我从平阳中学毕业。记得毕业离校的那天,天气炎热,当我拿到薄薄的一张高中毕业证书,跨出校门的时候,已是暮色四合,想到从今往后就要步入社会,但前方没有路标,我不知道走向哪里,本来泪点就很低的我,几乎哭了一路。
  我的父母都是公职人员,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哥哥十五岁就当兵去了,大姐高中毕业插队落户已近四年,二姐留城招工。我呢,刚满十六周岁,当兵无望,招工无门,上大学?不是没有想过,物理老师吴立恭吩咐我,不要放弃学习。但只有下乡当知青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学。
  当我向父母提出下乡插队的想法时,一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父母一致反对,理由是:大姐已经插队几年也没有招工、上学的机会,农民户口连对象都难找;农村本来就人多地少,农民不愿接受知青落户,你年纪还小,就在家学做饭吧。差不多一个月光景,我每天买菜、做饭、刷碗,成效明显。一是学会划火柴、生煤球炉;二是碗橱里的粗碗细盘数量迅速减少;三是我的手不是划伤就是割破……
  在经历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后,我决心用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瞒了父母,独自跑到县知青办,办理下乡手续。县知青办是“最多跑一次”的模范单位,一个上午就把手续办得妥妥的。插队落户的地点是腾蛟区腾蛟公社金湾大队,离县城近四十公里,这里的方言是闽南语。插队青年要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大队拿了政策规定的零点一五立方米的木材,却无法安排住处,空余的房子不是没有,但那是孵坊,无法住人。好在有亲戚在区公所当副书记,就在区公所的档案室里支了一张竹床板,解决了住的问题。区公所的斜对面就是腾蛟小学,当时刚创办了初中部(戴帽中学),正缺数学老师。平中是当时平阳(包括现在的苍南)最知名的中学,我就顺利地补了缺,当了代课老师。
  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广播里播出的时候,我正站在区公所嘎吱作响的破旧木梯上,楼梯上方挂着积满灰尘的木盒式喇叭,我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个字。广播里的声音断断续续,很不清晰,但我还是听明白了: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我激动雀跃起来,立刻跑下楼,在装衣物的小木箱里翻找书本,事实上除了初一数学课本和一本备课簿,啥书也没有。
  这一晚,没有黑夜。
  复习备考
  我辞去了腾蛟小学的教职,回母校平阳中学报名参加复习班。复习班人数爆满。年龄相差很大,小的十六岁,大的三十多岁。学校按届别编班,再分为理科和文科复习班。我和大姐都报名参加了理科复习班,虽然相差四岁,也成了同学。平中离县城三公里多路,每天晚上去往平中的公路上,人流如织。人人怀揣上大学的理想,但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学呢?据老师们评估,最有把握考上大学的有“四大才子”徐晓东、杨国忠、蔡力章、蔡元同,他们是七三年冬季毕业的七四届高中生。这一届学生读高中时,恰逢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狠抓学校的教学质量,“四大才子”就是这届的学生。而七七届是最不被看好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碰上了“文革”,两派武斗导致全面停课,复课后除了各种政治斗争外,派农宣队、工宣队接管学校,还树立了千古奇谈的“白卷英雄”作为学生的榜样。初中升入高中不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是推荐。上学期间,我班里的同学来来去去,在这个班读过书的同学近八十位。
  说是复习,对我来说,多为新知识,如物理复习班的第一课是光学,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光学,光学的基本概念如折射定律都是在复习班里学到的知识。我的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是“三机一泵”(电动机、手扶拖拉机、收音机和抽水泵),学的是电动机发电,拖拉机气缸的运动、晶体管收音机的原理。学校购置了手扶拖拉机,每个同学都学会了开拖拉机、装晶体管收音机,但老师特别告诫过我们,不要随意自装收音机,平阳离台湾近,收听到“敌台”会犯政治错误的。所以复习班采用“文革”前的高中教材,我连课本也没有,全靠学校发的复习资料来做练习。复习资料是各科老师自己用钢板刻写油印的,稍不留神,油墨就被蹭得一片模糊。复习资料纸张不仅质量很差,最糟糕的是深咖啡色的,就是中药铺用来包药的那种,间或还夹杂着草屑稻秆,在低度数的白炽灯下,很难辨识字迹。好在我和大姐都有同样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对。我们做习题的纸,多是父母从单位顺回来的旧报纸;每天晚上我与大姐一起到三公里之外的学校学习,在家中同睡一张床,共用一张桌。虽然心中有梦想,但实战阶段还是要拼毅力的,这一点我落后姐姐太多了。每晚八点半喇叭传出《国际歌》的时候,我已经睡意矇眬、哈欠连连了,拉着姐姐要关灯睡觉;早上五点半《东方红》乐曲响起的时候,姐姐起床看书,我常常是赖着不起床,都是姐姐把我从被窝拉起来,督促我背元素表、数学公式。备考期间有件事记忆深刻,由于复习用的讲义纸张太差,姐姐说,买本带塑料壳的笔记本吧,我们把重要的知识点抄到本子上,随身携带,随时复习。在白石街的文具店里,营业员从货柜上随手拿了一本递给我们,打开第一页是一幅宣传画,画的是几个农民与一个挎着背包的知青送别的场面,画面上写着:贫下中农送我上大学。这句话,让我们兴奋了好几天。它真的像一句预言,姐妹俩参加初试、复试都上了高考红榜。
  初试复试
  初试的正式名称是平阳县一九七七年高校、中技招生文化审核,当时苍南县还没从老平阳县析出,参加初试有一万多名考生,选拔百分之十参加正式高考。我的考点在平中的四号考场,第一场是语文考试。铃声响过,开始答卷,我一摸衣兜,咦,笔呢?早上出门时,衣兜里放了一支换了新笔芯的圆珠笔和两毛钱,钱还在,笔怎么就没了呢?再仔细摸了摸口袋,原来衣兜底部缝接处有个破洞,笔什么时候掉了也不知道。我举手,监考老师听说后,让我赶紧去校门口的小店买,我一路跑得飞快,花了一毛三分钱买了支笔,又跑进教室答卷。若干年后,我担任平阳县招委会主任,高考的保密工作、流程管理十分严格,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是严重的违规,必须做出相应的罚则了。约莫一个月后,平阳县有一千多名考生参加浙江省高校招生考试。考试前每个考生都要填写一份承诺书,给定的一句话是:“一颗红心,两种打算,勇敢地站出来让祖国来挑选!”可以与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协议上必有的一句话:“本人已阅读……完全知晓产品风险,愿意并能够承担风险”相媲美。记得当时老师教我们的考试策略是:不留空白,答不出的就猜。在语文考试时,我猜对了一题,将《齐人攫金》翻成白话文,我不认识“攫”这个字,题目并不要求注音,我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猜出了词义;猜错的是成语“高屋建瓴”的“建”的词义解释,这个成语在当年的文章里很常见,但从来没有拆解分析,情急之下就解释为“建筑”。复试的作文题是《路》,我引用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路多了,变成了路”,演绎为科学探索之路,算没有跑题。通过复试的考生名单张榜在县城人民大会堂广场的转角墙上,围观的人很多,县城很小,熟人不少。我和大姐挤在人群里,看到我俩的名字都在红榜上,忍不住拍手雀跃,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
  录取
  上榜并不意味着录取,那年填报志愿,真的就是志愿啊。大姐原来的志向就是当医生,她在大队当赤脚医生,平时就自学了不少医学方面的知识,她填的志愿是浙江医科大学。我呢,没有明确的志向,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养活自己!上大学就意味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高中时各门功课学习成绩都不错,语文、历史测试基本是第一。语文周彪老师建议我报文科,物理吴立恭老师让我报考理科,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周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报考理科。我也随大流报考了理科。我看到浙江大学有一个专业是地球物理,觉得很高大上,就填了第一志愿。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盼望邮递员上门送喜讯。
  不久,姐姐的录取通知单如期而至,她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专业是临床医学。那几天来家祝贺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送来的鸡蛋、面条把饭桌堆得满满的。我的入学通知单却没有盼到,等来的消息是,我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从上红榜的欣喜到落选的沮丧,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都可以用来发电了。当时的考分是不公开的,有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对我说,你的考分比姐姐高。为何落选?至今不得其解。
  我躲在二楼的房间里不下楼,姐姐安慰我,说半年后又有机会考试了,别泄气,明年我们也会到杭州念书的。虽然我接受她安慰的话,但眼泪还是不受控制地掉下来。父母亲从来也没指望我考上大学,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两个姐姐的影子。我五岁半跟着二姐读书,没有留级就不错了。二姐是班长,成绩好、能力强,我抄她的作业已是习惯,父母从不制止。高一下学期,为了一个留城安置的指标,强行让二姐停学,改大年龄,成为平阳糖厂的工人。没有了二姐的依傍,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但父母并不了解,所以对我的落选一点不在意,也不来劝慰,这使我越发伤心。
  我再次卷起铺盖,到腾蛟区的带溪中心学校代课去了。课余时间,我躲在阴暗潮湿的区公所档案室里,继续复习准备参加一九七八年下半年的高考。大概过了两个月,母亲来电话说,接招办通知,有扩招指标,需重填志愿。有上次落选的经历,这回我已不抱任何幻想,让母亲代填。入学的通知很快就到了,录取学校是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分校(一九七八年成立的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专业是中文。对这个专业我很不满意,我的物理老师建议我放弃,再参加一九七八年高考。考虑到当时签了承诺书,吴立恭老师陪我到邮局给省教育厅挂了电话,了解一下,录取后不入学,会不会影响下一年的报考,回复是明确的,停考两年。
  一九七八年五月,我提着父亲用过的破旧小皮箱和一个放过手榴弹的小木箱,走进位于温州九山湖畔的老温师,成为温州师专第一届学生。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剑平
责任者
吴立恭
相关人物
张竹
相关人物
徐晓东
相关人物
杨国忠
相关人物
蔡力章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周彪
相关人物
吴立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平阳中学
相关机构
平阳县招委会
相关机构
浙江医科大学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相关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