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报》创办的起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24
颗粒名称: 《平报》创办的起因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叙述了平阳县在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随着鳌江港口的开埠和与上海的通航,平阳县逐渐成为一个对外交流的中心城镇,商业繁荣,文化活跃。知识分子和乡绅的聚集影响了市民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取向。然而,抗战的爆发使得平阳县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批学子返乡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团。为了满足民众对前线战况的需求,青年们利用收音机抄报广播战讯,创办了油印小报《战报》,并最终将其发展成为铅印报纸,广泛发行于平阳县及浙南闽东北地区。
关键词: 平报 平阳县 抗战

内容

八十多年前的平阳县地域广阔,北起飞云江口,南迄福建省福鼎沙埕港。20世纪初叶,平阳还是个消息闭塞的偏僻地方,许多有关国际间国家大事的新闻,传到时已变成旧闻了。1923年鳌江港口开埠后,对外交流频繁,特别是与当时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通航后,其新生事物和国内外新闻潮流直接影响着本地。也大大的提升鳌江的经济实力与地位,促使其转变成了具有与温州同等地位的对外交流功能的港口中心城镇。
  民国浙南大儒刘绍宽先生曾在《芸社记》中写道:“鳌江商业繁盛,初时余姚、慈溪诸商以雄赀贩棉其他,兼以鱼盐辐凑,故人皆趋利而轻学。公学初设,疑阻者众,迨商家子弟相率入学,智识灌输,商业益盛,乃始趋重于学,风俗为之丕变。”“智能灌输,商业益盛”,这里刘绍宽先生首次点出了当时鳌江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
  1933年,鳌江正式建镇,鳌江口岸就成为浙南、闽东北唯一对外开放的市镇,时称“瓯闽小上海”、“中国古鳌头”。在这个繁华的市镇里,聚集了相当多平阳及鳌江镇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与乡绅),而他们的言行举止观点深刻的影响当时鳌江市民的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取向。1934年7月《北风》(杜贤宏主编)杂志创办,1935年12月《市街》(项经川主编)杂志创刊,此后由于触到当时国民党地方当局政府痛处,先后遭到非难与查封,最后被迫停刊,这也给后来的《平报》创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一批原在北平、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求学的平阳以及温州各地学子,因为平津的相继沦陷,失学返乡,他们聚集在当时的浙南经济重镇鳌江,会同当地青年,组织了一个“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宣传团”,积极从事抗战救亡活动。
  抗战前的平阳县,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也没有出过报纸。抗战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与抗战形势的平阳广大民众,迫切需要知道前线抗战的消息。鳌江著名王广源商行经理王文川先生特地高价购买了一台收音机,及时收听抗战消息,于是其弟王栻与项经川等回乡青年就利用这台收音机,专人每天抄报广播战讯,并用蜡纸刻成类似传单的油印小报,于次日早上上街分发。鳌江这台破天荒的收音机,在《平报》初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表达了王文川先生的爱国热忱。这一小报一上街,立即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很快的传遍全县的各地,各区镇都派人来鳌江要求定期供应。
  而这份油印小报,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帮青年学子便将小报正式定名为《战报》,并筹集经费,委托鳌江联友印刷厂铅印,并把收抄、编辑等工作搬到鳌江公学前面“娘娘宫”的一间房子里面。1937年8月14日,这份以报道抗战前线消息为主要内容的十六开篇幅铅印《战报》,便在鳌江与广大读者见面,并发行整个平阳县与浙南闽东北地区,当时每张售价为两个铜板。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