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丁步”“矴步”“碇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07
颗粒名称:
“丁步”“矴步”“碇步”?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探讨了温州地区特有的“丁步”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背景、构造原理及其名称的规范使用。文章从“丁”字的本义出发,分析了“丁步”命名的合理性,并指出“矴步”和“碇步”等替代用法的误导性。文章还提到了“丁步”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建筑史
民俗学
内容
“丁步”是横贯于溪流上、由一个个石头墩子构成的步行通道,温州方言口语叫“丁步”。它广泛分布于温州山区,千百年来为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丁步”主体部分是人工打造的方条状石头,它竖直嵌固于溪床中,拼成踏步石墩。踏步石墩之间留有均等的空隙,供常态低水位溪水流过。溪流暴涨就把“丁步”淹没,洪水过后恢复通行。因此“丁步”的建造特别讲究嵌入溪床的稳固性。它虽然比桥梁简陋,但建造成本低、工程简易,适应了溪流暴涨暴落的特点,不愧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温州地区的部分古“丁步”因建成时间久、工程规模大被列为文保单位(点),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但是用文字表达“丁步”时却不规范统一。平阳县编纂《青街》丛书,大家写到青溪上的“丁步”时,措词莫衷一是,有写“碇步”的,也有写“矴步”,这激发了笔者的好奇心,很想探究一番到底应该用哪个字。
那么,让我们从“丁”字说起吧。其实,“丁”是“钉”的本字,只不过商朝用甲骨文的时候,还没有铁器,用青铜做的钉子往往比较大,不便使用,所以除了青铜的钉子以外还有木钉、竹钉。“丁”字本义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楔子。当“丁”的“楔子”本义消失后,再加“金”另造“钉”代替了。因此“丁”字本义除了“钉子”之外,还有楔入、进入之意,“打”字最能说明问题,“丁”字旁边一只手,就是要将钉子敲打进入另一物体中的意思。
“丁”字以上意思和“丁步”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砌“丁步”需要凿一条条方石头,这跟旧时铁匠铺手工锻打方钉一样,“丁步”用的方条状石头其实就是一颗颗钉子,只不过这是石头做的。
第二,方条状石头要形成“丁步”,必须楔入溪床并固定住,这和钉子楔入另一物体相似。
第三,“丁”有坚硬、精壮、强劲之意,“丁步”由石头砌成,任人踩踏,且常没于水中浸泡冲刷,人们当然希望它能够坚硬挺拔,经久耐用。
第四,从砌筑方式来看,“丁步”是用方条状石头“丁砌”而成的步道。泥水匠砌筑砖墙或石墙,有“一顺一丁”、“三顺一丁”等砌筑方式,这里的“丁”指的是丁砌,就是砖块或条石垂直于墙面砌筑。对“丁步”而言,条石是垂直于溪床砌筑,同样属于丁砌。
那么大家为什么会写成“矴步”和“碇步”呢?可能现代人想当然,石头砌的“丁步”就应该写成“矴步”了。翻查字典、词典发现,“矴”是“碇”的异体字,“碇”字的温州方言和普通话均读去声,是古代船上的石锚,《辞海》解释“碇”字:“船停泊时沉落水中以稳定船身的石块,用处如后来的锚”,词语“启碇”就是起锚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碇”的解释是“系船的石墩”,欠妥,容易让人理解为这是固定在岸上的石墩。因此,“矴”和“碇”的音、义都与“丁步”无关。
看来“丁步”真应该写作“丁步”了。其实,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写的就是“丁步”。他在短篇小说《竹》里写道:“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有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只是这种建筑物似乎是温州地区特有的,因此“丁步”也没有作为词条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斤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