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横阳古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96
颗粒名称:
横阳古井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4
页码:
136-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史悠久,早在横阳时期就已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座古城坐落于九凰山和东门山的山脚下,其饮用水主要源自山泉和河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自来水供应的普及,许多古水井逐渐消失。本文旨在列举并描述昆阳城内外的一些著名古井,以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地方史志
水井文化
平阳县
内容
昆阳早年名为横阳。横阳古城建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城池在九凰山和东门山的山脚下。由于城池是在海水沉积层面上,因此,横阳城里的饮用水除取自河道以外,更多的汲取于城外靠山脚的山泉。由于社会发展,自来水的供应,更由于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旧城拆迁改造,使横阳古城的古水井几乎湮没,有必要给予列举一二存文。
横阳古井基本上都沿东门山和九凰山山脚开凿。城里城外的水井水质差别很大。
城外水井
沙井。沙井在西门九凰山山脚下,现在大井街南尽头,街名也因沙井而改名,此街原名栏杆桥底。沙井不知开凿于什么年代,是一口开口井,五十年代因平阳变电所需要沿山脚建设西马路时,在井上面覆盖一半的条石。井水泉眼在大石之下,泉水从地下突出带来沙粒,所以叫沙井。水质甘甜清冽,七八天不变质。出水量较大,长年不枯,文革时期几年大旱,独此井仍有出水。周边居民彻夜排队挑水,一碗一碗的舀上。由于水质上佳,方圆半城居民都饮用此水井。据传,井边大户士绅游玉山曾有意将此井圈进自己花园,但遭附近市农工商强烈反对,西门名士文人吴醒玉还借游玉山翻造大门,给了一个大门门匾题词:“环碧山庄”。字面上看很是切合游宅的周边环境,实则借钱库方言语音骂游玉山圈水井,不是正常人干的。题匾后游玉山知道有民愤,也就不敢再有所企图了。
沙井在八十年代初期,因大井街一带安装自来水后开始式微,周边特别是沙井的上方山上农民出卖山园建房,破坏水源自然地貌状况,自然井水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到1995年大井街拆迁旧城改造,彻底的填埋了。唯有留一个大井街街名让人想想这里过去有过水井之类的历史。
商会水井。商会水井在现在的西坑路大岩上广播电视台大院后面。广播电视台大院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是平阳商会旧址,后院树木繁阴,山坎下有口小井,水质非常好,过口留甜,远近闻名。暑天时周围邻居住户都到商会大院打水喝,冰冽爽口。文革时期商会改作麻纺厂、制药厂,周边居民进厂打水也就少了,环境也破坏了,水质也没有从前好。到制药厂停办、废弃后,水井还在,但更加无人使用,到广播电视台进驻翻建,水井用暗管引出至前面下坎邻居所用,大院里不再有井,一代名井就此作罢。
西坑井。在西坑路老教育局边巷子里天主堂后面。是开口井,因在后山山溪边,出水量极大,很少干枯,水质很好,西坑周边及县前头的居民都吃这井水。至今仍有人用,1998年县环保局列入第八号饮用水井,保护的比较好。但大都是盥洗衣服不会饮用,除非自来水停水接济使用。
西坑路大岩下有个豆芽行,豆芽行井是开口井,靠近龙河,井水水源基本上来自龙河水,水质一般。1966年大旱,龙河河水水位很低低于豆芽行井的底部,河水水源的断竭,豆芽行井就只有很细的山水地表水,水量不大。现在虽圈围,但已废弃。
靛青巷口科技局后面有一口井,名叫“通济泉”,井名是原民国时期县长徐用所题,是围栏井,井深达八米。也是依东门山坎而凿,在原来靛青河对岸,有小桥过去,水质尚可,吃用皆此井水,出水量较大,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但井口围栏上“通济泉”三字依稀可辨。
仙坛公园山脚葛溪边上有“葛溪公井”,是个开口仰天井,水源来自溪流,过滤层不多,雨天葛溪水流多,井水就满,但浑浊不堪,一段时间不下雨,葛溪断流,葛溪井水质好起来但流量就小,现在只是供人盥洗衣服,达不到饮用水质了。
东门仙坛寺脚就是现在的平瑞公路和昆敖公路连接处,原为104国道,沿路边山坎凿出多眼小井,水质都非常好,尤其是七村路口上坡处路边有一小拱井,水质超群,甘甜清冽,有好心人整修井口,放有竹罐筒舀水,每当行人路过特别是大暑天,舀一小罐仰脖咕咚喝下一直到胃,通体水凉,好不舒服!可惜后来的公路改建,山上植被水土被破坏,水源也被破坏,水井被毁,现只有一两个原来的井样在,井水是断然的没有了。
城内水井
县府后门西围墙边有口井,是五显殿街原县仓后面的围栏井,上刻“龙眼泉”篆书。因水源来自平地泥层,水质尚可,没有自来水时周边群众也都饮用,自来水一来,就不适用了,虽周边城改,至今还在。
西城下北路还有一个围栏井,名叫“三泉井”,历史悠久,使用者甚众。解放初期时都有民兵持红缨枪站岗防止破坏,可见重要性。新安阁北门牢监建成启用后,经常有在押犯人来挑水供整个看守所使用。今只用于盥洗。
城里有名的水井还有番人井。番人井就在现在的弓桥路机关幼儿园内后面。清末民初时期此地是外国商务领事馆,所以民间就叫番人馆,建国后此处为平阳县人武部,文革时期有一复退军人在此井投井自杀,好多天才发现,浸泡呈巨人状,笔者在读小学,放学随大人挤到井口看热闹。后此井在机关幼儿园翻建时被填埋,另西南角还有眼井,番人馆的围墙骑在井口的中央,墙里墙外共用此井,今已经无人再用。
此外还有西门城外的担水巷大井,位置在现在龙河菜市场中心,开口井,井口有踏步可以下台阶,因靠九凰山水溪,出水量很大,水质还可以,只是一到下雨天,溪水过滤不多,浑浊。遂1996年旧城改造被填埋。
城西白莲堂外有一井至今可用,距山脚较远,泥层井,水质一般,出水量大,暑天不枯。
循九凰山往西去,是下山沉三沉的水井,年代悠远,屡废屡建,“沉三沉”井名就此而来。是好水好井,水质甘冽滑爽,地址处于九凰山西麓锦屏山与雅山的山坳下,森林植被茂密,地表储水丰富,常年不枯。1966年大旱,尽管城里人来此日夜挑水,仍是源源不断,从不见底。只是自隧道开通后在隧洞口做了工房,也因将原开口改为围栏,取水相当不便,但仍有多水管入井抽水使用。
古井是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选择遗留下来的,承载着生命,体现着前人的智慧。只是岁月悠悠,历史车轮向前,不方便生活的终将逝去。可我们应当记住曾经给我们生命的古井。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戈新华
责任者
游玉山
相关人物
吴醒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