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渡耀孤忠 千古大义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19
颗粒名称:
南渡耀孤忠 千古大义士
其他题名:
纪念南宋爱国诗人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0
页码:
56-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的生平和事迹。林景熙是温州建置2300余年以来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在民族危难之际有高义卓行的“千古大义士”。他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家族文化教育背景的家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关键词:
平阳县
林景熙
南宋
内容
今年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南宋朝乡贤林景熙逝世700周年。林景熙不仅是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代领军人物,而且是温州建置2300余年以来著作甚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在民族危难之际有高义卓行的“千古大义士”。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又作德旸),号霁山。晚年定居平阳县城白石巷。后迁城西雅山(马鞍山)赵岙别业。歿后墓安今腾蛟镇青芝山(一作卧牛山)南麓。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林景熙由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官历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治理国家政务官)。宋恭帝五年,林景熙面对宋室朝廷,权奸当道、政治腐败、国力衰退、世道日非的时势而深感失望,面对元军大举入侵,当局采取不抵抗的投降政策而感到十分愤慨。他不忍目睹祖国河山沦落敌人之手、人民生命遭受涂炭的悲惨局面,弃官不仕,隐居归里,探研经史,教授生徒,漫游江浙,从事著述,名倾朝野,学者称之为霁山先生。
一、家学渊源 源远流长,
林景熙出生林坳的地方。
林姓为平阳县第二大姓。林景熙的先人最早于唐大顺元年(890年)从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县)迁来林坳隐居,传至林景熙,已历十二世。林景熙兄弟三人,兄景怡、弟景英,皆有诗名。当地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修纂的《济南郡林氏宗谱》中还保留有景熙兄弟的遗失的诗多篇。林氏世祖迁居林坳距今已有1100多年,后裔除在境内繁衍外,还迁至泰顺、乐清乃至更远的地方。
林坳里群山环抱,碧流映带。林氏家族因重教兴学,利用宗祠或建书院、办私塾、延名师课读子弟,传播儒家学说、研习理学时政,重视子女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教育,学以自用,鼓励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不少林氏宗谱对此都有精辟的记载。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代,人才辈出。据民国《平阳县志》载:荪湖一带,在历史上正式科举中,计有进士114名,其中文进士64名,武进士50名。在进士中,有武状元林管、林梦新、林时中三名,武榜眼林景衡、林景新,武探花林武子,文武进士3人:林拱辰、林之千、林雍。而且一年中二名进士以上的有24个年头。一年中8名进士的有2个年头:宋嘉定七年(1214)中文进士2名(林湘、林士恕),武进士6名(林景衡、林訚、林自宪、林倜、林济舟、林梦祥);宋景定三年(1262)中文进士3名(林则祖、林任、林镗夫),武进士5名(林雍、林师放、林方大、林师愈、林新)。一年中7名进士的嘉定元年(1208),一年中5名进士的有2个年头;宋咸淳四年,宋咸淳七年。还出现了林待聘祖子孙五代登科16人,2对父子同科,4对兄弟同榜。故有谱赞宋正奉大夫林永年(林待聘之父):正奉兴学恩泽远,中兴林氏佳话传,百登进士三状元,二第榜眼一探花。
宋代名人宗泽、陈亮、何梦桂、朱熠、周坦、章梦飞、薛据等均与林氏族人过从甚密,并为林坳景物吟诗词,至今成为难得文献。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家族文化教育背景,使林景熙从小耳闻目睹,为他的成长扎下厚实的根基。
二、冬青之役 高义卓行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赵氏江山大部沦陷,宋王朝基本覆灭。临安(杭州)陷落后,忽必烈任命西僧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伽)总统江南释教。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勾结奸臣宰相桑哥,为了盗取宋皇陵中的金玉宝玩,率众挖掘会稽(今绍兴)宋故六陵,将徽钦二宗以下的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六代帝王与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将骸骨抛弃于草莽之中,其惨状目不忍睹,并要在七日后运回杭州,在钱塘江畔筑造“镇南塔”,将六代帝后之骸骨埋于塔底。
元军的野蛮行径受到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林景熙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时,林景熙与同乡同窗郑朴翁(今平阳昆阳石塘人)正在绍兴诗友王英孙家由作客唱和,林景熙闻讯义愤填膺,遂与唐珏、郑朴翁等化装成杭城乞丐和采药老人,肩背竹篓,手持竹夹、勾锄,连夜冒险潜入宝山皇陵区,将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骸,偷偷背到兰亭山天童寺北坡深处,装成六函,裹以黄绫,托言佛经,按顺序依次埋葬于兰亭山中。唯恐年深月久无人知道,林景熙又置生死于度外,渡过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树6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标识,并作《冬青花》词一首和《梦中作》诗四首,暗中记述这一旷古未有的事件始末。诗中有“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句,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过程,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以隐约告示人们六帝后葬身之处,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并没有随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林景熙与唐珏等义收宋故六陵的奋身仗义事件,历史上称为“冬青之役”,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与民族利益和人民强烈愿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霁山先生集》录入清乾隆《四库全书》时,提要称:“霁山先生采药拾骸,忠义气慨,耀震百世”。
三、诗艺高古 千秋绝唱
南宋后期的中国诗歌,大都是以脱离现实为主要特征的,当蒙古铁骑无情地踏碎了宋末学子的酣梦,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悲哀时,在宋元易代之际出现一批遗民诗人,如林景熙、谢翱、王英孙、陈则翁、谢枋得、汪元量、郑思肖、真山民等。他们以悲壮激越的调子,抒发离乱之情和亡国之痛,谱写了一曲曲抗争之歌,表达了誓不仕蒙元的民族气节,给整个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宋诗重放光彩,有了一个圆满的终结。在南宋遗民诗人中,林景熙与谢翱齐名,并称翘楚,从创作的实际艺术成就来看,业内人士有“林景熙婉约过之(谢翱)”之誉。林景熙的地位和成就超过了谢翱。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别集类中说:“霁山风节冠世,其诗格律高秀,尤足洗宋末江湖诗派之浅俗。”李笠在《霁山先生诗集注跋》一文中说:“笠谓霁山先生诗雄浑古茂,高出四灵之上。”
有宋一朝,外患频仍,南渡之后,更是国事日非,风雨飘摇。祥兴二年(1279年),在元兵追击下,崖山一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抱八岁幼帝赵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诗坛经受着时代凄风苦雨的洗礼。爱国诗人面对亡国的奇耻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谱写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郁哀切的诗篇。爱国主义成了南宋诗歌最深刻、最动人、最光辉的主题。它不仅在陆游、文天祥等诗坛巨擘创作中有着强烈的表现而且在宋亡以后诸诗多遗民诗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鲜明的反映。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唱: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玉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书陆放翁诗卷后》当作于“冬青之役”以后。从诗题可知,诗人写作的直接契机是读陆放翁诗,情动于中而命笔。陆游(1125-1210),号放翁,山阴(今绍兴)人,他生活的时代,适值金人南侵、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危机四伏、残局难支;中原百姓不堪离乱之苦。诗人蒿目时艰,力主抗战,收复中原,却屡遭打击,请缨无路,壮志难酬。陆游临终时,不提身后的家事儿女事,只嘱咐待到官军一旦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的在天之灵。
林景熙诗承《示儿》诗的境界,又从中化出,再铸入亡国遗民的深切感受,寥寥数语,从另一角度创造了一个可以说比《示儿》更加感天动地,更加悲切沉痛的意境,表达了报国愿望与亡国现实的深切矛盾。结句“家祭如何告乃公”是全诗的“诗眼”。
鲁迅说过:“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这些论述道出了唐宋诗歌的一般的发展轨迹,但决不能以此否认宋诗的成就。且不说苏轼本人及陆游等名家的成就,单就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来看,也可以说明,主理的诗未必寡情,情理交融的诗亦有它的审美价值。有宋一朝,理学兴起,诗人感受着多灾多难的时代脉搏,关心国运,留意世道,把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抒发结合在一起,是必然的。
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比较明显地具有宋诗情理结合的品格,有血有泪,不无有别于唐诗的另一种审美情趣,数百年来,不知拨动了多少爱国仁人志士的心弦,甚至令人不能“不为滴泪”,其世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知。在陆放翁逝世迄今的七百多年间,能以诗歌如此深情而痛楚地颂扬、追怀他,并以此寄托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怀的,当首推林景熙。
林景熙的诗多以怀旧思宋为内容,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等,比比皆是。山水诗数量不少,也表达出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中有以象征意象来表现的,更多的山水诗不用喻象而用兴象。诗人把亡国之恨,倾注到山水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意余象外。
四、祭祀不绝 历代膜拜
1368年,元朝覆灭。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从林景熙诗词中寻找到宋六帝遗骸埋葬处,在重新迎接六帝回宝山敕葬时,特地在皇陵旁建造“双义祠”,塑林、唐身像于祠中供人拜竭。祠里有翰林院待诏、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书《双义祠记》,称林景熙、唐珏乃“千古大义士。”祠前有联语:“一树冬青怀义士,千秋香火近思陵”。“未许髡胡惊帝魂,几经杜宇守天章。”
人们为彪炳林、唐二义士的高义卓行,历史上绍兴与平阳家乡人民曾先后为他们建造了七座祠堂;明、清两代剧作家为他们编写了四个剧本。其中明代卜世臣编撰的《冬青记》,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上公演时,“观者上万、无不泣下者也!”,对他们的爱国主义义举感动不已,崇敬有加。明朝曾在平阳县城西门外白石街为他树“南渡孤忠”牌坊;清朝又在县城南门吊桥头为他树“文谢齐芳”牌坊。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9),平阳县知县徐恕尊崇乡贤,为他修建在腾蛟青芝山的墓园,题写“南宋忠义霁山先生墓”。清代画家曾衍东(1751-1830)号七道士,出于林景熙的景仰,为其作画造像并以诗记之《夜宿大雅山房,梦宋遗老林霁山,因图其像缀以诗》。(惜此画已佚。)1987年平阳林氏后裔集资重修林景熙墓,平阳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建成“仰霁亭”和“林景熙爱国诗词碑林”,刘海粟、沙孟海、苏渊雷、林剑丹等二十位著名书法家在碑林上乐留墨宝,悼念和敬仰这位爱国诗人和民族骄子。
1992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将林景熙墓园、仰霁亭、碑林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霁山诗文 永续弥新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冬季,林景熙卒于平阳家中,时年六十九岁。二十四年后,即元统二年(1334年),章祖程《白石樵唱》注释本便问世,这《霁山集》第一个注释本。
章祖程在《题白石樵唱》文中称:“(景熙)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行于世。”可见林景熙著作在他晚年就结集,并以刻本或抄本流传。到明代天顺间,《霁山集》已“颇多散亡”,吕洪从叶衡处看到始末俱全的《白石樵唱》,辑补《读文山集》诗一篇,文“仅得先生白石稿中记、序、赋、铭而下若干篇”合并诗文为一集,分五卷刻印。霁山文集原名“白石稿”,诗集名“白石樵唱”,吕洪把诗文集合并,改题《霁山先生文集》,并作序言。序写于天顺七年(1463年)。明嘉靖间,毛秀得《霁山集》旧刻本,“间有手批注”。清辽藩光泽王重行刻印。辽藩光泽王序写于嘉靖七年(1528年)。这个本子删除了章祖程注。卷一、二、三题“白石樵唱”,卷四、五题“白石稿”。
明嘉靖间,平阳知县冯彬得民间善本,又参校张寰得到的本子,重刊《霁山集》。并于嘉靖十年(1531年)为之作序。今藏上海图书馆明抄本,就是从冯彬刻的霁山先生《白石樵唱》过录,诗分六卷。据张寰序言“诗若干首,文若干首,总之分为十卷”,可知冯彬本文集部分分四卷。
清康熙年间有汪士鋐刻本。汪士鋐序言写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有丁瓒跋、吴嵩、吴瞻泰序。注本系据辽藩本重刻。
《四库全书》本《霁山集》五卷,系据汪士鋐本缮录。清嘉庆间,鲍渌饮以多种《霁山集》藏本命鲍正言参校重刻,列入《知不足斋丛书》。据苏璠跋,乾隆时平阳已无《霁山集》,鲍本未刻成,张綦毋曾抄录一部带回平阳,綦毋死,所抄录《霁山集》也散失了。据鲍正言序(作于嘉庆十五年),鲍渌饮之所以刻《霁山集》,“庶几昆阳(章祖程)之注,或由此不致泯没尔”。民国三年(1914年)冒广生据知不足斋本重刻《霁山集》,这就是《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分五卷。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霁山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用冒广生《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明抄霁山先生《白石樵唱》进行校勘,保留章祖程注,从冒广生跋中辑补《题陆秀夫帝蹈海图》一首,分五卷,一、二、三卷为诗,四、五卷为文。后附本传、旧刻序跋、明抄本目次。这是一本比较完备的本子。
1995年,温州师范学院教授陈增杰将《霁山集》进行点校注释,整理成《林景熙诗集校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作为“两浙作家文丛”之一出版发行。
今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应读者要求,综合各家版本之长,普及林景熙诗文,对历代已出版的林景熙诗文进行重新点校,辑补了近年发现的多篇佚文,如林景熙的讽喻小品《春声君传》,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托物言志小品,又是一篇精悍犀利的佳作;《王氏园亭记》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竟由象生,技法娴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多篇佚文,成为新版《林景熙诗文集》的一大亮点。此书即将出版面世。
爱国主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长河淌流过700余载,时至今日,林景熙的高风亮节和文学作品,仍然似璀灿的明珠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勇
责任者
林景熙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曾衍东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沙孟海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林剑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