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78
颗粒名称: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其他题名: 粟裕军事理论形成的光辉起点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11
页码: 18-2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及其校长粟裕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总结和游击战术理论的构建。学校于1938年在平阳山门创办,旨在培养浙江抗战的干部。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课程,并撰写了《游击战术讲授提纲》,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任务、组织、战术、教育工作以及补充与供给工作等六个方面的理论,构建了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粟裕的游击战争理论源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战经验,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的理论也为后来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关键词: 平阳县 抗日 干部学校

内容

1938年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时任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的粟裕,兼任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并亲自为学员讲授游击战术课程。授课期间,他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讲稿。这篇讲稿,便是粟裕军事理论的开端。
  讲稿全文近8000字,分六大部分。它以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战术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抗日游击队的任务、抗日游击队的组织、游击战术、游击队的教育工作、游击队的补充与供给工作等6个方面的理论,从而构建了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需要指出的是,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时,粟裕军事思想即已萌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31年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时期。这点,从《粟裕文选》第一卷便可看出。但粟裕军事思想的理论化,特别是游击战理论的系统化,则是从1938年初撰写《游击战术讲授提纲》开始的。因此,1989年7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粟裕军事文集》时,即以《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为全书开篇之卷。
  一、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实践经验
  粟裕军事思想中的游击战争理论,主要源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战经验。粟裕从1927年投笔从戎,到1935年初出任红军挺进师师长,在短短的8年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井冈山反“进剿”斗争、闽西革命根据地反“会剿”斗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役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系列战斗,经过士兵、班长、连长、团长、师长等岗位的长期锻炼,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运动战经验。之后,在1935年初到1937年10月期间,他与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坚持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在游击战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挺进师组建后,根据中央电令,确定了入浙作战,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战略目标。1935年3月下旬,部队翻越仙霞岭进入浙江,运用山地游击战术,先后取得了溪头、斋郎等重大战斗的胜利。在短短4个月间,开辟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同年10月,粟裕、刘英率主力东进闽浙边地区,与闽东红军胜利会师,双方联合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临时省委领导下,至1936年春夏之交,创建了浙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各部在浙南、浙西南和闽浙边界方圆几千公里的辽阔山区,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在这期间,粟裕取得了丰富的山地游击战经验。
  从1935年9月至1937年7月,国民党18万大军先后对我浙西南和浙南游击根据地,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清剿”。面对敌军“清剿”,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先后采取了敌进我进、易地而战和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等战术,在敌人疯狂的进攻下,坚持了下来。粟裕在两次反“清剿”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反“清剿”斗争经验。
  前期的浙西南、浙南根据地,均属于公开割据的苏维埃式根据地。根据地全盛时期,纵横500余里,游击战争范围曾到达浙闽边界两侧,包括温州、台州、丽水、金华、衢州、绍兴所属的30余个县。但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低潮阶段,在南方公开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式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敌我力量对比严重悬殊的巨大挑战,经受了优势敌军疯狂“清剿”的严峻考验。因此,在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粟裕、刘英等领导人为了长期坚持敌后,开始了对秘密割据的探索。根据地的政权是我党掌握的,但其形式却是秘密的。在敌我争夺频繁的边缘地区,更是建立起了“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在秘密割据的过程中,粟裕积累了丰富的根据地建设经验。
  二、在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的游击战争经验
  1937年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共同抗日的和平协议,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浙江人民从此开始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为了适应这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在平阳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吸收和培训青年知识分子,为浙江抗战培养干部。抗日干校开设4门课程、2个讲座。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他撰写了《游击战术讲授纲要》,在干校当年的大礼堂里,他陆续为学员讲授了26课游击战术,讲授时间30多个小时。在《游击战术讲授纲要》一文里,粟裕在总结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游击战争理论,使当时的游击战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
  1、在游击战术方面总结出六条原则
  在游击战术的运用上,粟裕总结出了游击战术在浙南运用的六条原则:①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②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③支配敌人,掌握主动;④积极进攻,绝少防御;⑤飘忽不定,出没无常;⑥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在游击队的作战行动方面,总结出这样的要领:“通常采取与敌人完全相反的行动,如敌进我退(进),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应该极尽欺诈的能事,以迷惑敌人,如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敌人多路进攻时,我应位于其翼侧、后方和围圈外面,不要被他合击;不要暴露企图,行动秘密而飘忽,可以兜圈子,有大圈子、小圈子、S形圈子、8字形圈子,还可以杀回马枪,也要警惕敌人会杀我们的回马枪;不论进攻或退却,均应坚决而迅速;胆欲大而心欲细;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此外,在游击队的组织、行军、宿营、侦察、警戒、通讯联络等方面,都总结出了成功的整套经验。
  2、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提出秘密割据理论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他提出了有层次的、几种类型相结合的游击根据地。这几种根据地的布局是:在根据地中心的基本区周围,建立了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在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周围,又建立了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和若干的游击基点。这些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基点,有公开的,有秘密的。在你来我往,敌人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还有“白皮红心”式的两面政权。部队打了仗,疲劳了,一个晚上急行军便转到了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基点。这里的群众是我们的,封锁了消息,游击队住下来,休整三五天,侦察好敌情,计划好下一步的行动部署,再跳出去,打击敌人,开展工作。部队要作较长时间的休整或准备打击进犯的敌人,就进入到基本区。各种类型的游击区给游击队创造了活动自如的环境,使游击队如鱼得水。
  3、在三年游击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讲授游击战术时,粟裕提出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充分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认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他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第一,“可以有效地配合正面战线的作战,争取战争的胜利,以保卫国土和民族”。第二,“可以更好地避敌之长,攻敌之短,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长期消磨敌人”。第三,“可以担负武装宣传队的任务,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动员与团聚广大群众为国效劳,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第四,“可以光复国土,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积蓄力量”。粟裕当时这些论点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为后来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所证明。
  粟裕讲授游击战术时,其教学方法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多次带学员在山门抗校附近的小山丘进行军事演习,具体体验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作战。他结合自己的战斗经验,具体、生动地阐述游击战术,给人以深刻的启发。除了在课堂讲授游击战术理论外,他还经常带领学员爬山打野战,有时甚至亲自吹军号指挥练习行军中的防空战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1月,就能把游击战争摆在战略地位上来认识、来论证,并通过自身战斗经验阐述游击战术,这在当时的我军高级将领中是罕见的,充分说明了粟裕战略眼光之深远。
  三、在苏中抗日战场灵活运用浙南游击经验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理论
  在山门抗日干校,粟裕把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他所领导的苏中地区,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浙南游击战争经验,建立了有战略纵深、有布局层次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抗日游击战争,从而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当时的苏中军民反映,跟粟司令打仗最放心。他亲自率领的指挥机关和部队作战、休整、转移,运转自如,没有一次因受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而遭到无谓的牺牲。这说明粟裕同志掌握运用游击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结合苏中实际,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1)反对游而不击,“跑扫荡”、“躲扫荡”,务必做到游而必击、扰而必乱。(2)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各县普遍建立县独立团或县大队,以带领民兵、自卫队就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3)军队短小精干,裁汰老弱,紧缩机关,减少非战斗人员,充实连队,变“大后方”为分散的“小后方”。(4)党政机关军事化、游击化,提倡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反对大呼隆、一般化。(5)群众组织要把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严格分开,以便在日伪侵占时仍能坚持隐蔽斗争。(6)以团为单位的战斗和行动将大为减少,代之以营连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经常而有效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在粟裕指挥下苏中军区那种飘忽不定、遍地开花的游击攻势,不仅在战略上策应了兄弟部队和兄弟军区的反“扫荡”,保卫了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南大门,还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除了对战术的灵活应用外,粟裕还对游击战地形利用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他领导苏中军民改造了地形,创造了水网、半水网地区和海上游击战的新战术,使新四军与日军的较量在地形上占尽了优势。
  四、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的游击战术理论,是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具体化。它来自于粟裕长期革命战争的作战指挥实践,来自于不懈的研究与探索。
  1927年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在赣南崇义地区做群众工作,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粟裕逐渐认识到了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认识到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性。1928年,苏区有了很大的发展,红军军事战略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粟裕虽是基层指挥员,但已感到形势的发展,认识到适时实施军事战略转变是战争指挥艺术中的重大课题。1934年下半年,粟裕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由于当时受“左”倾军事冒险主义错误影响,部队在敌人腹心地区进行正规战,处境日益危急,行动处处被动,粟裕深感孤军深入敌区,在作战指挥上应有相应的改变。1935年2月,粟裕担任红军挺进师师长,到浙南开展游击战争。他在与中央和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和刘英依据当时国内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毅然实现了由红军正规军到游击队,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这次战略转变,对于他来说已经由理性认识跃进到自觉的实际行动。1937年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同样是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地作出正确判断后顺利实现的。这些都说明粟裕对战略转变的认识判断和把握,从理论与实战上都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粟裕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每战都从实际出发,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种战法有效就采取哪种战法。用法恰到好处,战法机动灵活。在1944年春苏中地区的车桥战役之前,粟裕最先提出它是苏中地区对日局部反攻的起点。这就说明:第一,他重视苏中的战略地位;第二,他牢记中央赋予苏中的战略任务;第三,他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了日寇面临四面楚歌、接近失败的实质。在此之前,有些领导干部并未意识到这点,听了粟裕对敌我力量的精辟分析,大家一致同意发起车桥战役。车桥战役的胜利,从思想上、组织上、战术上和指挥上以及勤务保障上都为以后苏中主力南下苏浙皖边和提前实现战略转变准备了条件。
  在由正规战到游击战和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中,粟裕能积极创造和寻求战机,以战斗的胜利实现战略转变。在1945年浙西天目山反顽自卫战前,粟裕巧妙布兵,3个纵队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策应,使我军在战略转变开始前即处于主动地位。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中,粟裕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之一,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前委书记。他远见卓识地从战争全局出发,多次提出真知灼见,并在战役的3个阶段中亲临一线,指挥华野主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胜利。整个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晚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下午结束,历时65天。我军投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60余万人,国民党投入兵力有徐州“剿总”等7个兵团、2个绥靖区约80万人。结果我军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要战略集团55.5万余人。毛泽东主席对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同志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这是很精辟的概括,道出了淮海战役的实质和主要特点。
  对现代条件下游击战指挥,粟裕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多次谈话报告中都强调:游击战争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占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他指出:游击战对于离开后方供应就不能持久作战的装备现代化的敌军来说,其威胁性特别大,未来反侵略战争,我们将在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上开展游击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它同我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将在战役、战斗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直接配合的作用。
  粟裕的游击战术,是通过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且经战争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它既有指导思想、原则,又有策略和方法,其理论性、可操作性都是很强的。这是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虽然战争的形态、特点和其他一系列的情况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但与强敌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前提没有变。因此,未来我军打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粟裕的游击战术理论仍有其重要的使用价值。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创办期间的游击战术授课,是粟裕形成军事理论的最初起点。在这里,他对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丰富的实战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把生动的实践战例用于学校教学内容,并以其远见卓识,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写下了他戎马生涯中的第一篇军事论文——《游击战术讲授提纲》。深入敌后抗战时,他根据苏中实际,进一步把浙南游击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抗日战场,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华中抗日战场众多的新四军将领中,粟裕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办学时光,为他提供了一段潜心思考、构建游击战术理论的宝贵时间。抗日干校之于广大学员,是引导他们进入革命行列的一把火炬;而抗日干校之于粟裕将军,则是他军事理论形成的光辉起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敏
责任者
粟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