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川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唯一号: 113430020230000415
人物姓名: 张石川
人物异名: 原名:伟通;字:蚀川
文件路径: 1134/01/object/PDF/1134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95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890
卒年: 1953
籍贯: 霞浦

传略

张石川(1890~1953) 张石川,原名伟通,字蚀川,霞浦人。16岁任职上海华洋公司,入英文夜校苦读,后担任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1913年受美商聘请为亚细亚影戏公司顾问,主持拍片事务。与郑正秋合组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公司编、导、演、拍全部工作,执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6年办幻仙影片公司,改编导演第一部喜剧片《掷果缘》,拍摄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终以资金不继而停业。1922年3月再与郑等组织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附设戏剧学校,经营15年,从租借摄影棚开始,发展至拥有两个制片厂、两个有声摄影场,成为当时资格最老,人才辈出,扬名东南亚的影片公司。石川主张拍片应“处处唯兴趣是尚”,所以早期拍摄四部打闹片。因不受观众欢迎,转而同意郑正秋拍摄“正剧长片”主张。1923年底拍摄《孤儿救母记》。该片取材、服装及布景都有较浓烈民族气息,摆脱当时影片欧化通病。1924~1928年,张、郑连续合作编导《玉梨魂》、《盲孤女》等20余部影片。石川为中国武打片创始人,被称为“功夫片之父”,喜好拍摄爱情、香艳故事片。1930年,导演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以后连续拍摄18集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后全民抗日怒潮声中,背离时代要求影片已不为群众欢迎。次年,夏衍、郑伯奇、阿英等左翼文艺工作者参加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创作改编《狂流》、《春蚕》等多部进步影片,石川导演《战地历险记》等片。不久,国民党政府加紧文化“围剿”,石川一度动摇制片方针。1936年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明星”再次与党的电影工作者合作,恢复编剧委员会,提出“为时代服务”制片方针,拍摄《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电影史上璀璨珍品。上海沦陷时,日军占据明星总厂,石川加入国华影片公司,曾拍摄不少粗制滥造影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汪伪“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厂厂长兼导演。抗战胜利后,退出电影圈。 石川一生拍过长短故事片近150部,是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在实践中不断钻研电影艺术,形成细腻导演风格。摄影场上,若有演员注意力不集中,则声色俱厉,严格要求反复练习直至满意。向演员说戏,善于启发演员进入角色,常说得他们或眼泪直流,或捧腹大笑。又重视发现和任用新人,使30年代不少影星得以成长、发展。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专题

顾问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