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1020230000102
图表名称: 建置沿革
起始页: 0106.pdf
结束页: 0110.pdf
图表类型: 统计表
分类号: K295.54
关键词: 镇海县 建置沿革

内容

建置沿革 历史年代 沿革 说明 朝代 纪年 公元 隶 属 县 周 春秋 战国 前1081~前334 越国。战 国时,楚 灭越,地遂属楚 地属句甬 宝庆《四明志》,“禹葬会稽,少康封庶子无余于其地,号于越。”《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舆地志》,“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 子曰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号为于越。” 《十三州志》:“越王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六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 大败越,杀王无无疆,而越以此散。” 秦 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 222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 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 高帝六年 前201 荆国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会稽郡领县二十六,句章、鄞、鄮隶焉。” 高帝十二年 前195 吴国 《汉书·高帝纪》,“十二年,立兄子濞为吴王。” 《汉书·地理志》:“高帝十二年,荆国更名吴。” 景帝四年 前153 江都国 《汉书·江都易王传》:“吴既破,(自汝南)徙(易)王江都,治故吴国。”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注:景帝四年属江都。” 武帝元封 五年 前106 扬州 《资治通》:“元封五年,武帝置冀、幽、徐、青、扬…… 十三部刺史。”《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属扬州治。”《史记·东越传》:“汉武帝元鼎六年,伐东粤,遣横海将军 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汉书·地理志》:“句章,渠水东入海。”(按此即今淡江) 三国吴 扬州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晋书·地理志》“扬州统丹阳、吴、会稽……十四郡。” 晋 武帝太康元年 280 扬州 会稽国 句章县东境 光绪《鄞县志》:“太康元年平吴,会稽为公国,例置相,不置守。” 愍帝建兴元年 313 会稽郡 《晋书·地理志》:“东晋初,会稽复为郡。” 成帝咸和二年 327 会稽国 《晋书·成帝纪》:“十二月,徙封琅琊王昱为会稽王。”句章县东境,乾道《四明图经》:“晋安帝时,孙恩寇上虞,刘裕出戍句章,贼退还浃口,即此地也。” 宋 武帝永初二年 421 扬州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会稽郡,领山阴……句章、鄞、鄮等县。乾隆《镇海县 志》:“武帝永初二年复为郡。” 文帝元嘉 三十年 453 会州 《宋书·元凶劭传》:“三月,分浙东五郡为会州。五月,劭 既诛,会州遂废。” 孝武孝建 元年 454 东扬州 《宋书·孝武纪》:“分扬州,立东扬州。大明三年,以东扬 州为扬州。八年,复立东扬州。” 前废帝永 光元年 465 '扬州 《宋书·孝武纪》:“前废帝永光元年,罢东扬州,并扬 州。” 顺帝升明 二年 478 《宋书·顺帝纪》:“升明二年,萧道成领扬州牧。三年,进 齐公萧道成爵为齐王。” 齐 扬州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南齐书·州郡志》:“扬州领丹阳、会稽郡。” 和帝中兴 二年 502 《南史·和帝纪》:“二年二月,进梁公萧衍爵为王。” 梁 武帝普通 五年 524 东扬州 会稽郡 《梁书·高祖纪》:“武帝普通五年三月,分扬州、江州,置 东扬州。” 敬帝太平 元年 556 扬州 句章县东境 《梁书·敬帝纪》:“罢东扬州,还置会稽郡。” 梁 太平二年 557 扬州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陈书·高祖纪》:“太平二年十月,进高祖爵为王,以扬州 之会稽、临海……并前为二十郡,益封陈国。” 陈 武帝永定 三年 559 扬州 会稽郡 句章县东境 《陈书》:“武帝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扬州。”“文帝天嘉三 年,复置东扬州。” 文帝天嘉 三年 562 东扬州 隋 高祖开皇 九年 589 吴州总管府 吴州 句章县东境 《隋书·地理志》:“(文帝)平陈,改(东扬州)曰吴州, (废会稽郡,并郭、鄮入句章)置总管府。” 炀帝大业 元年 605 扬州 越州 《隋书·地理志》:“炀帝大业初,废总管府,置扬州刺史。” “大业初府废,置越州。” 大业三年 607 会稽郡 宝庆《四明志》:“越州复为会稽郡。” 唐 高祖武德 四年 621 越州总管府 鄞州 鄞州东境 《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越州置总管府。”“析句章,置 姚州、鄞州,隶越州,不设县。” 武德七年 624 越州都督府 武德八年 625 越州 鄞县东境 《新唐书·地理志》:“鄞州废,更置鄮县隶越州。”鄮县,按 《一统志·表》:“改置鄮县于句章故城。” 太宗贞观 元年 627 江南道 《旧唐书·地理志》:“分天下为十道,越州隶江南道。” 睿宗景云 二年 711 越州中都督 府 《新唐书·地理志》:“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越督十州。为 中都督府。" 玄宗开元 二十六年 738 江南东道 明州 乾隆《镇海县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越属 江南东道。” 《旧唐书·地理志》:“于越州鄮县置明州,取四明山为名。 领县四:鄮、奉化、慈溪、翁山。” 天宝元年 742 余姚郡 《旧唐书·地理志》:“改明州为余姚郡。” 肃宗乾元 元年 758 浙江东道 明州 乾隆《镇海县志》:“乾元元年分置浙江东道,复余姚郡为 明州。” 代宗大历 十四年 779 浙江东西道 《新唐书·方镇表》,“合浙江东西道,置都团练观察使 德宗建中 元年 780 浙江东道 《新唐书·方镇表》:“复置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使。” 建中二年 781 镇海军 《新唐书·方镇表》:“合浙江东西二道,置镇海军节度 使。” 贞元三年 787 浙江东道 《新唐书·方镇表》:“分浙江东西为二道,复置观察使。” 宪宗元和 四年 809 望海镇 嘉靖《宁波府志》、《定海县志》:“宪宗元和四年,置明州 望海镇于甬江口,不隶明州。”康熙、雍正《宁波府志》: “宪宗元和中,分鄮县地置望海镇于甬江之海口,不隶明州。”宝庆《四明志》:“大历六年省翁山。海壖旧置望海镇, 元和十四年从薛戎言不隶明州(沿革表作唐置望海镇)。” 民国《镇海县志·建置沿革考》:“宝庆志但言旧置,不详 何年,约当大历前后。” 僖宗中和 三年 883 义胜军 《新唐书·方镇表》:“升浙江东道观察使为义胜军节度 使。” 光启二年 886 浙东道 《通槛》:“浙东道观察使董昌。” 唐 光启三年 887 威胜军 明州 望海镇 《新唐书·方镇表》:“改义胜军节度为威胜军节度。” 昭宗乾宁 三年 896 镇东军 《新唐书·方镇表》:“改威胜军节度为镇东军节度,' 后 梁 太祖开平 三年 909 吴越国 明州望 海军 静海镇 望海县 《舆地广记》:“开平三年,升明州为望海军,是年改鄮为鄞州,领县五: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宝庆《四明 志》:“钱鏐奄有吴越,以明州为节镇,置望海军,又更望 海镇为静海镇,寻置望海县,梁开平三年也;未几改县曰 定海。”嘉靖《宁波府志》:“乾宁四年,钱氏据有吴越,更 望海镇为静海镇,因置望海县(沿革表作乾宁四年置望海 县)。” 《十国春秋》作静安县。《吴越备史》作静海县。 《旧五代史·郡县志》:“明州望海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 浙奏置。” 定海县 《太平寰宇记》:“梁太祖开平三年置望海县,未几改县曰定 海。”《文献通考》作宋改。康熙《宁波府志·沿革表》: “梁开平三年设望海县,次年改定海县。” 宋 太宗太平 兴国三年 978 两浙路 明州奉 国军 定海县 宝庆《四明志》:“初钱氏国除,杭守带铃辖,提举 两浙路州军兵甲盗贼。” 《宋史·地理志》:“太祖建隆元年,改望海军为奉国 军,授钱忆、钱惟治相继为节度使。” 淳化四年 993 浙东路 《宋元通鑑》:“分天下为十路,一浙东路。” 太宗至道 三年 997 两浙路 光绪《镇海县志》:“太宗至道三年定十五路,仁宗 天圣八年增十八路,两浙为一路。” 神宗熙宁 间, 1068〜 1077 浙东路 明州 《宋史・地埋志》:“熙宁七年分为浙东四两路,寻合 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宝庆《四明志》:“熙 宁十年鄞县之海晏、灵岩、泰邱三乡隶定海;元 丰元年割定海之金塘乡隶昌国,定为上县,凡七 高宗绍兴 三年 1133 沿海制置使 司 《宋史·地理志》:“高宗绍兴初,置沿海制置使。” 宁宗绍熙 五年 1194 庆元府 《宋史·宁宗纪》:“绍熙五年,改明年为庆元元年, 升明州为庆元府。” 元 世祖至元 十三年 1276 两浙大都督 府 庆元路 定海县 乾隆《镇海县志》、光绪《镇海县志》俱载:“世祖至元十 三年,立两浙都督府,又改安抚使等,置江浙等处行中书 省。”《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 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 至元十五 年 1278 江淮行中书 省 《元史1世祖纪》:"江淮行中书省立于建康。” 至元二十 一年, 1284 江浙行中书 省 《元史·地理志》:“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江浙 行省,为路三十。” 成宗大德 七年 1303 浙东道宣慰 司都元帅府 延祐《四明志》:“立浙东都元帅府于庆元。" 顺帝至正 二十五年 1365 淮南行省 《元史·顺帝纪》:“九月,以方国珍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分 省庆元。” 至正二十 六年 1366 江浙行省 《元史·顺帝纪》:“以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左丞相。” 太祖丙午年十二月,即元至正二十六年 浙江行中书省 明州府 明《大政纪》:“开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明史·地理志》:“太祖置中书分省,丙午十二月罢分省,置行中书省。”《大政纪》:“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雍正《宁波府志》:“奉化、昌国复为县,领县六,如旧。” 明 洪武九年 1376 浙江布政使 司 定海县 《明史·太祖纪》:“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四 年 1381 宁波府 嘉靖《宁波府志》:“鄞单仲友奏,明州同国号,乞改名,上以郡有定海县,海定则宁波,因改为宁波府 洪武二十 年 1387 《明史·地理志》:“洪武二十年六月,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 清 康熙二十六年 1687 浙江布政使 司 宁波府 镇海县 乾隆《镇海县志》:“康熙二十六年,改旧定海为镇海县。注: 今据县署有‘奉旨改名镇海县'额系康熙丁卯岁邑令周家齐立。”《浙江通志》:“二十七年立昌国故址为定海县。” 中 华 民 国 民国元年 1912 浙江省 镇海县 2月废宁波府 民国3年 1914 浙江省 会稽道 设会稽道,宁绍台同属,道尹驻宁波 民国16年 1927 浙江省 会稽道废,县直隶于省 民国20年 1931 浙江省 第七专 署 10月设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1年 1932 浙江省 第五行 署 11月改设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7年 1938 浙江省 第六行 署 10月改设浙江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0年 1941 浙江省 宁波专 署 是年4月19日镇海被日本军占领,民国县政府徙宁海县。 1943年3月返回江南。抗日民主政府于1942年1月至 1945年2月,在龙山、庄市等地区建立慈镇县办事处, 1945年2月组建为镇海县政府。县城内于1943年5月至 1945年8月,建汪伪县政府 民国34年 1945 浙江省 第六专 署 1945年2月,在抗日根据地四明山梁弄成立浙东行政公 署。同年8月15日日本国无条件投降后,抗日民主政府北 撤,国民政府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进驻宁波。民 国县政府于9月自塔峙重返县城 民国36年 1947 浙江省 第三专 署 2月裁撤第六专区,镇海隶属第三区专员公署。10月,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慈镇县办事处,直至解放 民国37年 1948 浙江省 第二专署 专署驻余姚梁弄 中华人民和国 1949 浙江省 第二专专署,旋改宁波专员公署 镇海县 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县城,镇海解放,建立镇海 县人民政府 1958 浙江省 宁波市 市郊区 9月并入宁波市,设郊区办事处于江北岸。11月鄞县亦并 入宁波市,撤郊区办事处,直属于市 1963 浙江省 宁波专 员公署 镇海县 1月自宁波市析出,恢复镇海县建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978 浙江省 宁波市 镇海县 9月宁波市升省辖市,镇海县隶属宁波市 1983 浙江省 宁波市 7月27日,撤销宁波行署,鄞、慈溪、余姚、奉化、宁海、 象山隶属宁波市,实行市领导县 1985 浙江省 宁波市 镇海区 滨海区 国务院1985年7月1日批复,同意撤销镇海县,并入宁波 市,以甬江为界分为镇海、滨海(1987年7月改称北仑) 两区。10月撤县,甬江以北建镇海区,区府驻城关镇;甬 江以南建滨海区,区府驻江南道头红联村(1987年12月 迁新碶镇)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