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分类号: F279.275.5
页数: 4
页码: 694-697
摘要: 本章包括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项目建设、经济技术开发以及贸易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内容涉及到开发区的地理特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多个方面如住宅建筑、公用事业设施、经济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贸易发展等。
关键词: 企业经济 开发区 镇海县

内容

开发区位于小港北部港口,与镇海港区隔江相望,西南为江南道头,东侧与北仑港相近。地域范围:西起金鸡山、后茅山,东至牯牛岭、门城山脊,南自乌岩山、浦山、小港三村,北临甬江。小浃江中贯全区。东西宽1.9公里,南北长2.7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后扩大至5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29°56´,东经121°43´。海运可利用镇海港和北仑港码头,陆运有公路3条连接宁波市区;西侧有江南至城关镇人渡轮和车渡轮,张镒碶越江隧道与329国道相沟通;距北仑铁路仅10公里,可与萧甬线相接;距庄桥机场24公里,栎社国际机场28公里,均有公路直达。
  198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22日成立管理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开展民房拆迁、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及劳力安排等前期工作。1985年10月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条例法规处、计划财政处等6个处。1987年9月撤处设局,有直属企业10个,有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区支行及各家专业银行支行等金融机构,另有公安、海关、消防等单位。1988年区内在册人口2343人,在编干部414人,职工2459人。有工程技术人员254名。
  前期开发征用土地动迁居民1027户、共计1791人,拆除民房215户,23959平方米,新建民房96幢,计28233平方米,安置劳动力1749人,其中符合招工条件1160人,粮户关系由农业户转非农业户的792户、1899人。
  1988年末,开发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142.86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11053.23万元,地面建筑开工面积27.03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15.48万平方米。
  第一节 投资环境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平整场地工程 劈山平地,围涂吹泥。1985年3月25日在横水山上放第一炮,5月25日首次进行11.5吨级炸药量的大爆破成功。1987年7月炸平横水山,开拓面积6公顷。至1987年10月,在首期1.3平方公里土地和海涂区内回填土石60万方,在沿甬江南岸0.9平方公里海涂涂滩上筑堤1302米,扩大金鸡山、海涂区等土地面积1.06平方公里,开发区实有面积扩大至5平方公里。1988年末已开发2.384平方公里。区内场地标高均达吴淞4.6米以上。
  道路工程 开发区道路网布局采取棋盘式。环形主干道采用三块板,宽40米,其余均为一块板,宽20~25米。道路总长8.02公里直通市区的江南二级公路,全长23.5公里。快车道宽15米,1987年9月建成通车。
  电力工程 电力工程自1987年7月动工,次年2月完工。1988年7月110千伏输电工程安装完毕并通电运行。起步区内设有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和4个小区配电所。
  电讯工程 1985年从瑞典引进2000门程控电讯装置,建造电讯楼,成立开发区电话分局。1986年6月,程控电讯并入全国长途自动拨号通网。
  供水工程 供水工程系统于1988年2月全部建成,日供水量3万吨,水压能满足6层住宅用水需要。用水高峰时由金鸡山山坡高位蓄水池调节,库容量为日供水量10%,区外给水工程,引自宁波江东自来水厂。
  排水工程 排水区域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以及绿化地排水面积1.4平方公里。共敷设雨水管道12941米,建窨井301个,采取自由出流,排入小浃江;并设置雨水泵站,以备必要的强制排水。
  排污工程 至1987年,共敷设污水管道长9552米,规划于临海处建立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一级处理后深海排放技术。
  供气供热工程 热电站位于金鸡山西侧,安装35吨/时锅炉3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2台。供热管网有2条管路,形成区内环网供气。
  地面建筑工程
  厂房建筑 首期建筑G5区工业小区3幢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于1986年2月竣工,G5区第二批2幢2.5平方米标准厂房于1987年9月竣工。尚在兴建的G5、G₃工业小区的标准厂房,总面积7.6万平方米。此外,区内已建成面积4.24万平方米的地毯、人造玛瑙、铜阀门、竹餐具、柯尼餐具、合立紧固件、磁头等专业厂房。
  公用楼建筑 戚家山宾馆1号、2号别墅式小楼面积826平方米,于1985年建成。宾馆主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于1988年10月竣工,有客房104套,172个床位。开发区办公大楼,位于距西2.6公里的红联村,金融大楼位于公共建筑区南端。
  住宅建筑 首期8幢8500平方米的住宅楼于1986年10月建成。至1988年,生活区蔚斗新村已建成职工住宅17幢、单身干部宿舍1幢、集体宿舍3幢,建筑总面积5.9万平方米;加上农民自拆自建的2.8万平方米二层楼房,总计建成面积8.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设施
  综合服务楼 位于生活区北口,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内设百货商场、侨汇商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并设有幼儿园、托儿所等。
  文化体育 区文化站设有舞厅兼电影录像放映场、游艺厅。建有灯光篮球场、网球场。蛟山阁活动中心设有小型舞厅、棋类室等。区总工会建有歌舞团。
  医疗设施 1985年设卫生所,有卫技人员15名。在建的区医院,位于戚家山南麓、蔚斗新村西面,设门诊部、住院部。
  环境保护 1987年成立环保站,参与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对工业企业排放监督、大气和噪音监测等事宜。
  园林绿化 1986年6月,原花木公司改建为区园林管理站,后改为市政园林管理站。1986年以来共栽苗木30万株、40多个品种。蛟山公园首期工程建有亭、台、廊、阁等,开拓面积21亩。全区绿化覆盖率22.5%。
  文物史迹 开发区地处甬江口南岸,地势险要,历来为国防前哨,御敌战场。古代和近代遗留下来的炮台、营垒、兵寨、烽堠等文物众多。1885年3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金鸡山巅古炮台处增建的瞭望台和营垒,以及手书“督师御敌处”石碑和建于光绪初沙湾头的靖远炮台、小浃江口的镇远炮台和笠山巅的宏远炮台等遗迹犹存;戚家山(古称七家山),后人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命名,山巅现存石垒营寨系清光绪七年总镇杨春所建。此外尚有浦前卢家的中营营垒、梯子岭石堡、青峙山营垒、笠山古炮台以及笠山至钳口门一带的抗日炮台等遗迹。蛟山下的义成碶,有15孔洞,系清道光九年所建;碶西畔蛟山阁(原名关圣殿)现已修缮一新。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
  项目建设 1985年8月区管委会成立工业公司,一年中接待美、法、日、港、澳等29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洽谈60多个生产性项目,签订9个中外合资项目合同;同时,积极开展内联工作,共签订5个内联项目合同。1986年底,首批6个项目试投产,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有新宇玛瑙公司、花港有限公司、佳音有限公司;内联企业有宁波空调器厂、宁波定时器四分厂、中科院三环宁波磁厂。是年工业产值130万元,开发工作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工业项目投产轨道。
  1987年区管委会同中央部属企业、军工企业合作兴办工业项目,把内联企业作为工作重点。至年底累计投产项目16家,除原有6家外,新增有宁波国际竹餐具公司、工艺蔺草制品公司、宁波地毯有限公司、霞南制衣厂、宁波光电元件厂、甬宁电子器件公司、宁波华光实业公司分公司、中科院三环宁波实验一厂、华森家具公司、宁波华明电子公司。是年工业总产值337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倍,利润297万元,税收175.9万元。
  1988年,在发展内联企业基础上,扩大外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同年,由开发区工业公司、中科院三环公司、宁波磁厂合建的中科院三环宁波磁厂同美国TRLDUS公司合资,建立科宁达有限公司,其产品第三代稀土磁性材料钕铁硼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畅销美、日、西德等国。由区工业公司同电子工业部国营851厂合办的华明电子公司,再同香港万顺电子公司合资,其产品录音机芯因质量优良,价格合理,企业效益大增。是年又新投产项目16家,计宁波科宁达有限公司、东海通讯技术开发公司、宁波阀门有限公司、宁波燕浩微波通讯公司、宁波录像带有限公司、浙江钢琴有限公司、塞米康电子有限公司、汉美文教用品公司、宁波华明电子有限公司、宁波华鑫公司、柯尼机械公司、余姚旅游用品分厂、华达钕铁硼开发公司、华甬电器有限公司和开发区竹器厂、无线电十五厂开发区分厂等。其中中外合资项目13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项目3家,两者占总项目50%。按投产分类:中外合资9家,“三来一补”2家。实际利用外资612.65万美元,外资、“三来一补”企业产值5227.07万元,占是年总产值59.62%,其中科宁达有限公司的钕铁硼、燕浩微波通讯公司的微波通讯中继器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工作接触面已从香港、日本、美国扩大到西欧、东欧、中东地区。
  贸易开发 1984年10月,区生活服务公司成立(后改名为商业服务公司、商业物资总公司),担负基本建设物资供应和生活服务。1986年9月,区进出口公司成立,至年底贸易销售额1580.82万元,经营利润36.67万元,税收15.47万元。1987年商业物资公司扩大贸易渠道,设置宁波徐宁路基地,至年底营业额已达5012.89万元,利润140.49万元,税收40.14万元。出口总值25.62万美元,出口产品产值373.44万人民币,创汇65.95万美元。1988年年底,全区贸易总额24972.81万元,利润1406.07万元,其中出口总值655.71万美元。贸易发展促进基建和工业项目的开展,经济技术开发有中外合资、合作和内联项目99项,总投资34952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73项,内联26项。累计试投产32项,其中中外合资16家,“三来一补”3家。1988年工业总产值8766万元,营业额24973万元,出口创汇875万美元。实现利润2302万元,财政收入1223.6万元,其中税收1175.3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