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016
人物姓名: 王士龙
人物异名: 名:王斐然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85.pdf
性别:
出生年: 1916
籍贯: 杭县

传略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黄晓帆先生写下了悼念王士龙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位双林镇的抗日英雄的信息。 王士龙,又名王斐然,原籍杭县,其父王安甫先生在民国初年来双林组织长杭轮局,定居双林。王士龙生于1916年,曾就读于湖州东吴大学附中(现湖州二中)和杭州高中。他品学兼优、思想进步、体格健壮、多才多艺,曾在省运动会上获得过标枪和铅球第一名。20世纪30年代,日寇已侵占我国东北,王士龙受“爱国必先强身”的理念影响,认为要抗击外侮,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1935年,他和双林一批青年人组织双华篮球队,开辟了双华篮球场,作为锻炼身体的场所,这个球队是湖州最早的篮球队之一。在双华篮球队成立时,王士龙和大家就提出“救国不忘体育”“强国强身”等口号,并张贴标语于球场四周,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中国。11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双林之后,占领了双林,国难当头。王士龙当时受聘于双林育才学校任教员。王士龙的学生,年逾八十高龄的孙凤惠老人回忆:“当时正当二次大战爆发,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并进入双林……王老师知识丰富,爱国主义情绪强烈,他向学生大量灌输爱国思想,讲反对欺侮弱小,反抗强暴的故事;教唱抗日歌曲,教育大家,别当亡国奴!”王士龙怀着一腔救国热情,急切地希望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当时,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抗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联合抗日。1938年,浙江省建立了战时政治工作队。省政工二队由中共党员王子达等同志带领,进驻双林、菱湖、练市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王士龙在王子达、蔡景贤等中共党员的影响下,参加了省政工队,并担任了双林政工队副队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发动群众,举办训练班,出版抗日刊物等。 1940年3月29日,双林再度沦陷于日寇之手,双林政工队被迫转移,王士龙奉命留在双林,以教员之公开身份为掩护,主持抗日的秘密工作。 1941年5月,日寇觊觎双林一带丰富的土特产品,派了一名叫白井善平的头目,勾结日军中一部分搞经济工作的机构,利用军事势力为后盾,到双林一带统制丝茧皮毛等产品。政工队当即决定:打击和挫败这一阴谋。王士龙设计约白井善平谈生意上的事,白井中计赴约,和一名叫曹友根的日语翻译同时被政工队扣押。驻双林日军发觉后即派兵大肆搜捕。王士龙转移不及,不幸被捕。日寇对王士龙多次审讯、威逼、诱降,王始终坚贞不屈,严词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日寇害怕政工队来营救王士龙,决定对王下毒手,于1941年7月18日,把王士龙从关押地的后门押出,残暴地秘密杀害于双林西栅西高桥畔久纶丝厂旧址。英雄王士龙临刑不惧,身中六七刀,犹骂贼不绝。英雄就义时,年仅二十六岁。 王士龙英勇殉难,引起双林人民的极大悲愤。他们从久纶丝厂旧址上找回英雄遍体刀创血痕的遗体,把他安葬于双林塘北谈家兜。王士龙的至交、双林籍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时正避难于苏州,闻噩耗特地从苏州赶回双林,忍悲含泪为王士龙画了一张遗像并冒险题了挽词“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充分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哀悼、尊敬,表达了对日寇的仇恨和愤慨。这帧极其珍贵的画像,已历经七十多个春秋,基本保存完好。这张画像与黄笃初先生拍摄的双华篮球队照片中王士龙英姿勃发的全身像为英雄仅存的遗像。 原双林政工队秘书、中共党员蔡景贤同志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动情地说:“王士龙实为双林政工队为抗日流血牺牲之第一人!” 如今,祖国日益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告慰王士龙勇士的英灵。而他在面对敌人屠刀时,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则永世长存。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专题

副队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