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遗韵》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25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2

内容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来烧……” “我是听着这首儿歌长大的,因为我是南浔人。南浔的桥,南浔的流水,都寄托着我对她的热爱。所以我要将我的毕生融入我的故乡。” 这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掠影”栏目播放的《沈先生的南浔》专题片中我的一段片头独白。
   为我的家乡南浔写一本书,是徘徊在我心中多年的一个愿望。
   时过境迁,儿时印象中的故乡美景,有些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但却时时萦绕在脑海中。家乡住久了,有一份说不清的感情。十多年来,有意无意地玩到了修复保护古宅名园的圈子里。玩得久了,也有些感悟。但要解读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也不易。思绪万千却无从落笔,苦思冥想也一字难出。于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迂回间,沈振建先生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
   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倍得先生为我安排了良好的写作环境,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便利条件。
   南浔房地产管理所所长孙发明先生、南浔颖园饭店总经理浦娟娟女士、嘉业堂藏书楼保管部主任郑兴宝先生、小莲庄负责人李彦先生、万佳文化实业董事长沈小良先生也都对我倾情相助。
   于是,这本书便慢慢地展开了。
   也许是一份文缘,也许是南浔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她,在我的文稿堆积在案头时,她热情、无私地帮助了我,打印、整理、校对,以其敏锐的思维对文稿提出见解和建议,使文稿得以及时、顺利地完成。她就是来自中原的钱小燕女士。
   得知我写南浔的书,我的朋友钱江先生、单瑾先生用他们精心拍摄的照片来为该书增色——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义不容辞了,因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浔人。
   去那些老宅,住在那里的主人与我一见如故,热情地协助我们拍照,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着老宅的故事。一位87岁的老太太动情地告诉我:“我在这老宅里住了50多年了,这里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小辈搬走了,我还在这里住着。”一位租住在老宅内的
  四川打工妹感叹地对我说:“这些老房子多好啊!如果早点保护起来,那该会更好。” 众心所向,这本书最终得以完成,离不开我的那些热心的朋友们,那些默默无闻坚守和呵护着古镇老宅的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们…… 承蒙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导师周君言教授为本书作序。
   沈嘉允
  2006年元月小莲庄净香诗堀垂脊与戗脊上的泥塑八仙

知识出处

南浔遗韵

《南浔遗韵》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遗韵》是一部以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为背景的纪录片,全片以南浔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为核心内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