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雅集文化与园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雅集文化与园林
分类号: TU986.1
页数: 6
页码: 130-135
摘要: 雅集: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种自不待言的认知,而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来说,则需要有一定的解说。可是,在我国带有权威性的《辞源》和首部《大百科全书》卷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中,却找不到“雅集”这个词条。现仅从字面的含义来看,所谓“雅”是指高尚不俗、美好不鄙之意;所谓“集”,则为汇集一处集思广益之义,故“雅集”一词,就是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进行高雅的作诗填词活动,然后汇集成册以共享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以文会友,吟诗作画,相互切磋、观摩、游乐唱和的一种文化活动。
关键词: 雅集文化 园林文化

内容

什么叫雅集: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种自不待言的认知,而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来说,则需要有一定的解说。可是,在我国带有权威性的《辞源》和首部《大百科全书》卷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中,却找不到“雅集”这个词条。现仅从字面的含义来看,所谓“雅”是指高尚不俗、美好不鄙之意;所谓“集”,则为汇集一处集思广益之义,故“雅集”一词,就是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进行高雅的作诗填词活动,然后汇集成册以共享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以文会友,吟诗作画,相互切磋、观摩、游乐唱和的一种文化活动。
  仅有诗社的建立而不在园林中活动,则是一种纯粹的义化社团。据《湖州文学史》载:中国诗社起源于唐代白居易的“洛阳九老会”,兴盛于宋代,当时各种以文会友的会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在北宋时期湖州安定门外,就有一个“南园六老会”,成员都是70岁以上至97岁的退隐人官僚。苏轼也发起组织过前、后“六客会”,文豪周密也组织过“西湖吟社”。到了明代则更为兴旺,各种诗社林立,这种风气一直延到清代,后来由于清代实行蛮横无理的文字狱,使这种文学社团有所衰败,清亡之后,中国走向民主科学思潮的近代,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思想解放,隐逸之风在义人巾泛起,因而又导致雅集文化活动的复甦。
  如按今日我们对雅集文化活动的理解,就是有一定的名称和机构,有固定参加的成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时间,并出版相应的文化活动内容结集而成的刊物,并有相对固定的社址。如果基本上都在园林巾进行,或是以风景园林创作为主的题材,这样的社团,就属于雅集形式的园林义化的范畴。
  ①此石是由述园搬来此处的。
  图6-2-1养心榭内景
  图6-2-2养心榭悬挂的诗句条幅
  图6-2-3 颖园的古樟树已覆盖整个水面
  图6-2-4 周梦坡南浔故居复原平面示意图(梦坡室底院)(赵纪军绘制)
  这种活动与园林的结缘,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的是魏晋时期石崇(249—300年)的金谷园,石崇是西晋的官僚,为官仅二十五年,但他善于理财,生活奢华,50岁时就归隐,在洛阳郊区的金谷涧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大庄园,名曰金谷园,又称“河阳别业”。这座园林,“前临清渠,柏木几近万株,江水流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伎,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由于他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他在生活上豪华奢侈,又想附庸风雅,故有一次在他上任为官之前,请了一些名流约30余人,在金谷园里举行了一次宴集,持续了好几天,大家饮宴做诗为文,最后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一本《金谷诗序》,由石崇本人执笔为序。
  总之,文人园林自魏晋时代兴起之后,以文会友于私园是常有的事,或因家有喜庆如婚娶、添丁、祝寿、乔迁、升官等,则宴集于园。特别是有邀约或鉴定家藏诗画、文物之类的雅事,都可谓早期的宴集或雅集,这时并非有一定的机构、一定的时问或固定的人数,也没有结集出版刊物的要求,严格地说,和我们今日涵义的园林雅集文化是有所不同的。
  至于魏晋早期的竹林七贤与后期的王羲之的兰亭修禊,则是利用大自然山水风景进行雅集之所,乃曲水流觞之举,而曲水流觞又沿自西周时的河边“修禊”——即三月初三于水边洗涤身体的不祥之物的一种民俗活动,由此上溯以此活动而成为今日雅集活动的起源。
  从在白然山水巾洗涤身体上的不祥之物,演变到在秀丽的山川名胜中曲水流觞,再进入不受气候影响的园林流杯亭内,这时的曲水流觞就变为一种范围小、人数少的流杯饮酒赋诗的园林文化行为。又由于雅集尚需要创造写诗作画的客观条件,如铺展纸笔和书桌、笔砚等设备,故私园中的厅堂自然就成雅集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而宅园的花园中的树木花草也自然地以其花开花落,叶色变化等物候色相去启迪文人们的诗情与画意,故雅集文化实际上也是将诗情画意写入到园林创作的一种媒介,也是自魏晋以来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萌发时的一种特色。这种特色在近代的江南园林中最为发达,而江南地区又以湖州比较出色,而湖州的雅集活动中又以南浔人最活跃,所以当我们在调研南浔近代园林时,就不能不将近代最发达的一种园林文化纳入其中,它的意义绝不只是对园林文化历史的总结,而是要探索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雅集文化景观如何延续、发展的问题。
  南浔人自己最早创立的江村吟社是在1908年,社址为首创人陈诗的私园——颖园,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将江村吟社的概况,照录如下:
  江村吟社的发起人陈诗(1857-1916年),为颖园园主陈煦元之子,字桂题,晚号海天茫茫愁思客,县学生。他少年多识,幼慧能文,二十左右,不喜科学而驰骋于诗,与蒋锡礽、蒋锡纶、许雪僧、徐麟年、沈醉愚、丘也迟、蔡翰题、管轩棠、屠辅清、蒋殿襄等志趣相投的浔上诸子,分别于光绪晚年和宣统元年,两次结《江村吟社》于颖园养心榭(图6-2-1)。
  江村吟社月集一次,轮值命题,每次社集狂饮赋诗以骋豪迈之气,或写南浔田园之景,或抒人生悲欢之情,或寄忧时报国之怀,和于唱喁,一时称盛。江村吟社前后共出诗5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养心榭。惟有散落的几阙诗文,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风雅……(图6-2-2)
  从以上的记述,说明江村吟社雅集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忧国忧民之志,又有人
  表6-2-1近代江南文人社团雅集园林一览
  1 前冶春诗社 1662-1727年 扬州瘦西湖 王士祯 虹桥一带孔尚任、王渔洋等在此修禊,今在倚虹园内存修禊楼,有茶社名冶春社,并入倚虹园,取名冶春诗社、此为前冶春诗社
  2 后冶春诗社 1736-1795年 扬州瘦西湖 卢雅雨 乾隆时卢雅雨(两淮盐运使)在此修禊,吸和者,先后达7千余人,编有诗集300余卷,并绘《虹桥揽胜图》纪胜,曰后冶春诗社
  3 半亩园 1795-1820年 常熟城北报慈桥 以藏书丰富著称,园内花木扶疏,淡雅秀丽
  4 颖园 11+亩 1862年 浙江南浔 陈诗(1857-1916年) 一山一池一榭一楼一亭一桥精湛为园,古树葱茏,工人成立江村吟社,于此园雅集
  5 枕湖诗社 1864年前 宁波 姚燮 浙江镇海人,举人,一生不仕,以教授著述终身,博学多才,善诗词、曲、画、骈文
  6 徐园(双清别墅) 0.2公顷 三亩地 1866年 上海闸北唐家弄 徐鸿逵(棣山) 有堂、榭、阁、斋、长廊、土二景,原为友人聚会,后收门票,可在此定期结社、游赏
  7唐庄(金溪别业) 0.7公顷 1875年后 杭州金沙港 在唐氏祠堂北,引水为园,亭桥花木、假山廊榭一应俱全
  8 张园(味莼园) 21亩 1882年 上海泰兴路 张叔和 以洋楼、草坪、绿树、花卉、水池成西式花园,可供社团集会之用
  9 愚园 2.0公顷 1890年 上海静安寺附近 张姓宁波人 南社雅集主要地点,因有珍珠泉设茶楼,有中、西园林建筑,供百人集会
  10 西泠印社 2.0公顷 1904年 杭州西湖孤山 金石印学社集体同人 利用自然山形地势,构成精巧山水意趣庭院,组织金石书画社活动
  11 徐(宝山)园 1915年 扬州瘦西湖西曲 徐宝山 平地为一大荷池,环植桃柳。有“吟榭”为冶春诗社址,廊壁上有《绵春诗社》碑记
  12 星社 1917年 苏州金闾门外寒碧山庄 郑逸梅 取“双星渡河”之七夕之名,每周集一次,全部都汇于苏州园林共16处
  13 半淞园 4.0公顷 1918年 上海老城厢区 沈志贤、张伯鸿 以水面为主,几乎占全园面积之半、可泛舟,园内亭桥花木俱盛
  14 邻雅小筑 同治时期 苏州温家巷17号 范烟桥 老榆参大,池塘一泓,苔痕绿,草色青,图书香,南社、星社均常来此园雅集
  15 西园(小) 明代 浙江嘉善西塘镇 原为明代古园,亭台楼阁,池石嶙峋,有白皮松本寿字照八景,为南社雅集地(1920年)
  16 倚(饮)虹园 扬州瘐西湖 乾隆赐名,原为洪征治之别业称“大洪园” 赐景“虹桥修禊”,顺治时,王士祯于暮春,集大江南北名士于此,赋治春诗
  17 北京中山公园 1921年 来今雨轩 已由皇家园林为公园 为清代社稷坛园林中的雅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借用
  18 胥社 1925年 苏州西园怡园 蔡绍声等为 南社分支,初次集于西园,后集于孙家草堂,杨氏义庄之怡园
  19 闲闲山庄 10亩 上世纪20年代后期 上海金山县张堰秦山 高吹万(—1958年) 取诗经《桑者闲闲》之意,联曰:“苟全性于乱世,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八景图藏书30万卷
  20 松风草堂 上海松江西门外大街 高君藩 传为明代旧筑,有数百年白皮松
  21 梅花草堂 1945年后 上海太仓浏河镇上海南市 种梅数百株,及松梅有齐百石诗画
  22 铭园 上海海格路(今华山路) 徐棣山 (上海巨贾) 又称小西湖,园内有“六桥”“三潭”之设,取其意匠而已
  23 水云乡,桃李园 上海曹家渡 徐棣山 有兰亭,曲涧举办“曲水流觞”,行修禊韵事,又为花会,曲会、灯谜会等。抗战时毁
  生悲欢离合之情,既赏家乡秀美之景,又能舒展兴奋豪迈之气,这正是在那动乱、衰败年代里雅集文化的典型。最后的慨叹是人去楼空,散落的诗义却留住了这往日的情怀。作为后人,我们该怎样去对待中华文明占国的这一份雅集园林文化的宝贵遗产呢?
  江村吟社联曰:结社惟诗诗有味
  品茗悟道道尤痕
  或曰:幸得诗集集犹在
  自有今人人拾承
  雅集为园林增添了一份光彩夺目的文化内涵,而园林则为雅集活动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详见第三章颖园一节)。
  颖园是陈诗的父亲留下来的宅园,总面积仅7388平方米,花园部分仅占地1426平方米,为整个住宅用地面积的1/5左右。花园紧连住宅但又独立成园,既非庭院深深的传统封闭式,也非住宅群的后花园,而是在进入住宅群之前的一个过渡的自然空间,给人以一种轻松、优美、舒畅的序曲感怀,但它又是一个由建筑物与围墙构成的围合空间,与住宅的日常生活空间是明显分隔的。
  花园的布局是遵循了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定厅堂为主”的原则。赏月楼与养心榭成直角一高一低,临池而建,仍以水池为花园的中心,池的东南一角,一桥横渡,居高临下,整体来看,面积虽然少,但也有山有水,一楼一阁,一亭一榭,一桥一洞,样样具备,颇为精巧。
  颖园之成为雅集之所的特色,还在于其植物景观可产生季候感,因植物有四时变化的季相,可以启发人们的诗情画意。
  颖园的主要树种约有17种左右,其中有三四十株较大的乔灌木,还有爬蔓的藤本——紫藤,古老的3株常绿香樟树,几乎笼罩着全园空间的3/4,使园子浓荫如盖(图6-2-3),而在浓荫之中又散植着体现春夏秋冬四季的美色与幽香的各种植物。如在冬季开放的红色山茶与初春开放的白绿色木本绣球花互相辉映,
  表6-2-2与湖州有关的历代雅集社团一览
  序号 社团名称 创立年代 社址 创办人 人数 雅集活动简况(说明)
  1 前六客会 1074年 湖州,碧澜堂 吴江,垂虹亭 苏轼(李常接待) 6 苏轼过湖州,与杨绘、张先等五友相遇,饮宴作诗,又移吴江雅集
  2 后六客会 1091年 湖州,碧澜堂 苏轼(张仲谋做东) 6 苏轼在前六客五人亡后,又组织五友(张仲谋、苏坚、张弼、曹子方等)再集于旧地
  3 南园六老会 湖州安定门马公桥 周密 6 周密会朗简、范锐、张维、刘余庆、周守中等70~90岁老人,雅集,未风集作
  4 西湖吟社 1264年 溯州东溪三汇苏湾 周密 有《草窗韵语》,多写景及感怀南宋之衰、雅游超然之作
  5 苕溪社 1465—1487年 砚山 汪翁善 10人以上 一月雅集一次,各赋诗一首,未见集作
  6 湖南崇雅社 1506—1521年 长兴吕山 孙一元等 5 多为写景及感叹时事之作,有社员个人专辑,未见雅社集作
  7 砚山会 1543年 砚山或城内园林 唐枢、蒋瑶 7 每年春秋两季雅集,人数不等。蒋瑶有《砚山雅社集》2卷
  8 逸老社 1547年秋 砚山 刘麟 15 每年两次雅集会,规模扩人,有《砚山十五老图》
  9 逸老续社 1602年 茅坤、董份等 40余人 由府学教授许孚召集成地方官续办,并置田若干亩,供雅集之需
  10 复社 1633年 苏州虎丘 张溥、张采(东林堂) 数十人 兼政治团体性质,文学上主张复古,湖州人参加者达30余人
  11 九秋诗社 1881-1911年 汪曰桢 9 以南浔人为主,诗作丰富多彩,写情写景,亦写民间疾苦,国家大事
  12 江村吟社 1908—1909年 南浔颖园 陈诗 8~20人 全部为南浔人,每月一次雅集,有《江村吟社诗集》5卷
  13 南社 1909年 苏州张公祠 柳亚子,陈去病 数人至千人 为反封建专制的文学社团,南浔参加的约卅余人,至1923年终止
  14 消寒会 1911—1912年 上海双清别墅 周梦坡 29 南浔刘承幹、张石铭等参加,旨在极一时之欢,忘身外之事,有诗集
  15 淞滨吟社(淞社) 1912—1917年 上海双清别墅 周梦坡 22 旨在“托诸吟咏,抒其怀抱”,月集一次,集必以诗,有《淞滨吟社集)2册
  16 晨风庐 1913年 上海周家 周梦坡 92 1914年、1918年均有《晨风庐唱和诗集》出版,9~12卷1923年出版
  17 花诗社 湖州 全部为湖州组织.有《上海古迹》四首等集
  18 文学研究会 1921年 北京中山公园 沈雁冰、叶圣陶 12 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参加者多吴江人,有《小说月刊》、《文学周报》出版
  19 沤社词会 1930年 周梦坡、朱祖谋
  古老的广玉兰在夏季展示出它硕大而白净、稀疏又肥厚的花姿,忽然间又可看到散植于人树下的三、两株粉红色的紫薇花从夏到秋,花开不断,延续达百日。秋天里,甜美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一到冬天,颖园里则尽显园林建筑、假山池桥的精巧本色,常绿的树木就成为全园景致的陪衬了。
  推动南浔园林雅集文化的另一位代表者,则应是南浔人周梦坡了。虽然他并没有在家乡南浔设立雅集社团,更没有什么园林的社址,但他的许多雅集活动,却充分地表现了南浔人那种崇文重教的激情、气质与修养,其实,他应是一位推动南浔园林雅集义化活动的出色代表人物。
  周梦坡(1864-1934年)名庆云,字景星,号湘舲,梦坡是其别号。乌程县(即今南浔)人,先祖原居浙江余姚县西乡水阁村,清乾降时迁居南浔(图6-2-4~图6-2-7)。
  从有限的资料中获知,周梦坡的一生从总休看是一位颇有文人风度的实业家,他承继祖业,经营农桑、盐铁,颇富资产,但是富而不仕,却沉湎于名山风景之游,好营园林修缮之筑,致力于修志、修禊的事功,又喜收藏琴谱、诗画、金石之属,他广交朋友、廉洁自重,深得政界、学界、实业界的推崇与器重,在他身上极具南浔人那种崇文重教的儒学传统修养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并具有心胸宽广、兼容并蓄的气质。他身为南浔人,但大半时间蛰居上海,而其事功又无不与南浔相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11-1930年的二十多年间,亲自创立了四个雅集社团,首先是“消寒会”,南浔“四象”名士刘承幹、张石铭等近30人参加,处于混乱不安的近代,此会有极一时之欢,忘身外之事的雅兴而集诗于消寒之中。紧接着他又组织“淞滨吟社”(简称淞社)有二十余人参加,每月集会一次,集必以诗,旨在“托诸吟咏,抒其怀抱”,也出版了两册《淞滨吟社》集,以上两处雅集,均以上海富商徐鸿逵的私园双清别墅(即徐园)为社址,累计前后有200余人次参加,得诗120余首(图6-2-8~图6-2-11)。在他的晚年(1930年)又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沤社词会”,因为湖州自宋以来。就以词名于世,和他结伴组织的朱祖谋就曾校辑过数十卷的《湖州词微》4册,足见他们对词的研究也是颇有功夫的。
  周梦坡还是“江南第一”的古琴收藏家,在古琴和琴谱、琴书为多,尤好接待琴客雅集,如1919年在他上海的家里,就以“晨风庐”雅集的名义,举办了一个近百人的古琴雅集盛会(图6-2-12),并在会上散发他主编的《琴史续》、《琴史存目》等书,他还收集了历代名琴曲子约八百余首,为我国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周梦坡除了在园林里修楔、雅集之外,由于“好作名山游”,还作了一些园林建设。如在他39岁时,在杭州艮山门外辟地200亩,栽了数万株栎树,作为试验林场,在场内修建了一个“观云草舍”,作为招待朋友的憩息之所。46岁游杭州灵峰时,观赏了山寺的住持莲溪上人拿出的《灵峰探梅图卷》,这幅图是清咸丰年间阳湖人杨蕉隐所绘,当他发现图上所绘的一万株梅花,在现实中经过太平军之役,已被摧毁殆尽,而题图的钱塘人杨雪渔太史就感慨系之曰:“种梅绘咏更何年,山灵日日望吾辈。”自此后不久,周梦坡乃在灵峰山寺西边原种梅处补栽了300本梅花,还在这里盖了3间房,取名曰“补梅庵”,筑了一个“掬月亭”,命景曰“来鹤疏泉”,泉水之旁,更筑了一个旱船曰“掬月艇”,同时修葺了罗汉廊、度经室,使游息之所完善起来,故从那年冬天开始,经过一年的努力,这里的园林就焕然一新了。事后,周梦坡对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梅林,深有感触地说:“凡吾所营,但当舍诸寺中,吾至且主,吾去,则游者尽主人也。是葺是保,则人赖于后之好事者耳,它又何望也。”以后,
  6-2-5故居北楼二层就是周梦坡的截书雅集室
  图6-2-6故居门楼上的砖雕
  图6-2-7周梦坡南浔故居大门
  图 6-2-8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一:探梅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9 周梦坡雅集社团杜员画幅之二:留园放鹤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10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三:沤社填词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有沈君墨先生为之记述于秦散叟所绘灵峰补梅图,微题纪事。足见周梦坡补梅建园之〓事及其豁达、宽厚之思想品格,诚可嘉也。
  1891年,由于战乱,周梦坡移居杭州,一住就是21年,在这期间,由于他好游名胜,被杭州西溪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吸引,又开展了许多关于西溪的园林文化活动。他像一粒“金珠”,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他不仅对西溪的历史义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西溪秋雪庵志》,出资重建了被破坏不堪的秋雪庵,并为之作碑记,写《重建秋雪庵附设历代词人词堂启》一义,而在碑文中并不提自己的功绩,只是表明:“……是役也,发愿始于十载之前,成功庶为百年之计,固知天下事,时会相乘,耍有数存乎其中也。……”
  此外,早在民国四年(1905年),41岁时周梦坡还在杭州西湖的南山理安寺为其太夫人建了一个藏经塔,5面9层,每层嵌石5块,塔高4丈2尺,周3丈8尺,砖砌,位于理安寺山门下的鹤涧亭上面,未及半年,塔成。
  周梦坡60岁那年,在莫干山以7亩山地修建了一座蘧庐和一个“应虚亭”,以后数年又创设了一个莫干山肺病疗养院。他在杭州超山仍不忘记观赏古梅又建了座“宋梅亭”。他还为自己的家乡编纂了一部《南浔镇志》。他
  图6-2-11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四:淞滨结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12 周梦坡组织的上海晨风庐的琴会(赵福莲,钱明锵《西溪》P120)更是我国首部《莫干山志》的编纂者。
  总之,周梦坡一生无沦是实业、政治、义学、园林及建筑诸多方面贡献良多,周逝世后,赢得当时各方面的赞誉,尤其是政界、文化界高层人士如林森、蒋介石、孙科、于佑任、马相白、叶楚伦、蔡元培、叶恭绰、褚民谊等的题诗、匾额,如叶楚伦题的诔辞云:
  儒不乱,侠不犯,
  缅怀遗行,君子哉,君子哉。
  于佑任题的诔辞曰:
  桓宽盐铁,贾勰农桑,邱樊小隐,畏垒大穰;
  龙蛇之花,人琴俱亡,遗交炳炳,名山可藏。
  还有谭延闿、章炳麟等题写的墓志铭三块石刻碑,都给予这位为民创业立功、并具有超然君子之风的南浔人以高度的评价与怀念。
  在此,我们作为祖国园林事业的后来人,在编写《南浔近代园林》一书时,深感周梦坡先生对风景园林文化的热情建设与巨大贡献,特记其点滴事迹于上,以励于后来者。
  注:本文插图未注明者均为朱钧珍摄。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