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图书馆
南浔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浔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述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9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述园
分类号:
TU986
页数:
6
页码:
072-077
摘要:
南浔园林因其出现时问较晚但却成就斐然而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后一抹晚霞”。从文献来看,述园当年水院、旱院结合布置的格局颇具匠心;从现状来看,园中的置石叠山手法也很有代表性。如今虽然只剩咫尺庭院,但南建楼阁,北叠山石,坐在阁中欣赏北部庭院。犹如一幅立体的长卷国画展现在眼前,俯仰之间,景致多变,意境也颇为深远,与苏州、扬州、天台等地的庭园小景相比,各有所长,其造园手法仍值得今人欣赏和借鉴。
关键词:
园林建筑
述园
内容
南浔园林因其出现时问较晚但却成就斐然而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后一抹晚霞”。从文献来看,述园当年水院、旱院结合布置的格局颇具匠心;从现状来看,园中的置石叠山手法也很有代表性。如今虽然只剩咫尺庭院,但南建楼阁,北叠山石,坐在阁中欣赏北部庭院。犹如一幅立体的长卷国画展现在眼前,俯仰之间,景致多变,意境也颇为深远,与苏州、扬州、天台等地的庭园小景相比,各有所长,其造园手法仍值得今人欣赏和借鉴。
一、概况
述园位于南浔镇南栅述园里,南临毓秀河,光绪元年(1875年)朱瑞莹构。20世纪30年代童寯先生前去探访时已归丝商梅覆正,因此《江南园林志》称其为“梅氏述园”;此前在同治、光绪年间则是当地文人官宦朱瑞莹的宅第附园。
朱瑞莹(1832-1888年)字士玉,号兰第,出身于丝商家庭。他的父亲朱兆传字溥香,“少孤,弃举子业,治生产,以丝业起家”,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朱瑞莹便有机会弥补父亲的遗憾,接受较好的教育,并成为本县的秀才。周庆云《南浔志·人物》说他“少好学,受业于陆定圃、徐小豁两先生之门,其诗文三见于两先生文集中。年三十,遵例捐训导,历署江山、桐庐等县训导,旋补缙云县训导,以亲老乞养归里。性好施与,恒济人之急,凡公益慈善事业,悉继承先志而扩充之。……筑述园,吟啸其中,座上客常满焉。年五十,以盐大使需次广东,为张文襄所器重,补大洋场人使。……戊子某月之朔,循例拈香,归触瘴气,卒于任,年五十有七。”②可知朱氏三十岁时曾外出任官,先后担任过训导和盐务官员,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广东任职期间去世。宋氏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并擅长诗文,述园便是他与同好们的吟咏雅集之所。
对述园的记载,以《南浔志·园林》较为详细:“述园,在南栅毓秀桥下,光绪初年朱瑞莹筑,有环碧堂、快阁,丛石幽秀。中有石高丈余,石有孔,吹之则出声,阮文达元题曰‘啸石’。今园归梅氏,惟阁尚存。旧有梅瓣兰花,曰‘述园梅’,得者珍之。”③后附徐延祺④排律一首,诗题曰《游俞氏皋园,因谈及朱氏园亭,新加修葺。记八九年前曾至其地,顷复造访,唔兰荑主人,抚今追昔,为之怃然。同游者为朱少茗、张镜溪、舍弟俪荪也》,诗中前半段咏俞氏皋园,后半段则写刚修葺一新的述园。
《南浔志》记载朱瑞莹筑园在光绪初年,并提到园中有一块叫“啸石”的奇石。石上有三处题款,第三处是朱瑞莹的自题:“此石余于壬申秋得自榨溪沈氏,今阅四载矣。夏间重葺小园,因叠此以供赏玩。乙亥秋八月兰第秀水金苏梦倡勒。”乙亥为光绪元年(1875年),这年夏天朱瑞莹重建述园,并将啸石置于园中题中所记与《南浔志》称述园乃“光绪初年朱瑞莹筑”相合,不过既然朱氏说是“重葺”,徐延祺诗题也说“朱氏园亭,新加修葺”,他在八九年前便曾到过,那么述园的始建年代还应更早。童寯《江南园林志》称“述园为太平战役以前所辟”,未详有何依据,如果所说属实,则述园的始建年代应在咸丰初年以前
未瑞莹卒后家道中落,啸石被卖给同乡的藏书家刘承幹(1882-1963年),述园也被转手给丝商梅履正。梅氏家族名列南浔“八牛”之一,创始人梅月槎创办“梅恒裕”丝经行,其产品屡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梅履正是梅月槎之孙,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南浔创办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是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述园收归国有。2003年述园快阁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景观
据《南浔志》记载,述园中原有环碧堂、快阁等建筑,在院中叠石并特置著名的啸石,此外还有名贵的“述园梅”兰花。如今园内保存快阁底层及环碧堂和其北部的庭院,快阁与环碧堂局部经过改建,啸石已不存(图3-4-1、图3-4-2) 。
快阁与环碧堂位于庭院南部,南依毓秀河,东南邻毓秀桥,阁南拓有宽约4.5米的平台和供上下平台的台阶,南浔水路便利,游人可乘舟往来。据《南浔志·宅第》记载:“快阁,在南栅朱瑞莹述园中,高二层,最宜远眺,今归梅氏,园已废而阁尚存:”⑤志中称阁“高三层”,可能是将上部两层视为一层。从老照片判断,实际应为4层,分为上下两部分(图3-4-3)。下部2层均宽6间,采用歇山屋顶,其中二间为快阁建筑,余为厅堂建筑,名曰“环碧堂”。由于地域所限,采用楼阁与堂接建的形式。出檐很少,垂脊平直,翘角不明显;上部2层仅宽2间,也采用歇山屋顶,但飞檐高翘,造型灵动,与下部建筑形成对比。20世纪50年代上面的楼阁被拆除,只剩下底部2层,近年得到重修(图3-4-4、图3-4-5)
快阁北部庭院平而为m形,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2米,总面积约240平方米在西北角没有一座小小亭,其平面形制相当于l/4个十二边形,亭东高高矗立着一株名贵的自皮松(图3-4-6,)院中大部分空间都被山石占据。中部以小块湖石围合出一圈花坛,轮廓近于长方形,坛中分置3块大型湖石。花坛
①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21
②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21
③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11
④字引之,号芷绶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
⑤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10
图3-4-1 述园一层平面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4-2 述园屋顶平面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4-3 老照片中的述园快阁(沈嘉允.江南大宅·南浔遗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图3-4-4 述园快阁现状
图3-4-5 述园快阁南立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北侧紧贴院墙布置一组山石,采用“壁山”做法,以白粉墙为背景,蜿蜒起伏,自西向东仲展,渐次升高,在东北角叠成体量较人的假山。假山内藏洞穴,东西两边皆有石径可登山项。山顶比较平坦,南侧以小型湖石与条石交错,充当栏杆,中问也置有一块大型湖石,象征顶峰。沿东侧磴道下山,需穿越洞穴才能出山。洞南花坛中植桂树,也是一株古木。
啸石高约3米,形态占雅,石身有一孔,以口贴近吹气,声如清啸,因此得名。此石的身世颇为曲折,“石为阮氏故物,旧藏朱氏述园,今归刘氏嘉业藏书楼,植之园中,玲珑嵌奇,题刻凡三段。……为清代阮云台相国遗迹,及张叔未解元、朱兰第太世丈两跋。”①此石原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阮元(1764-1849年)所有,上有三段题刻,最上边是阮元题写的“啸石”二字,隶体,凝练清秀。阮元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任浙江学政,后长期担任浙江巡抚,该题款可能便刻于此一时期。后来啸石归桐乡文人沈宝樾(字茂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沈氏请金石学家张廷济(号叔未)在阮题左下方写了第二处题款:“是石为吾师阮相国莅浙时鉴赏之物,今归沈君茂庭,先后石交,足称佳话。道光乙巳张廷济题。”在张题下方便是前面提到的朱氏自题,从中可知同治十一年(1872年)啸石归朱瑞莹,四年后在重修述园时将其叠置于园巾。朱氏卒后此石为藏书家刘承幹所得,现置于嘉业堂园中(见图4-1-2) 。
朱瑞莹号兰弟,徐延祺诗中称其为“兰荑主人”,《南浔志》也特别提到园中有称为
①周子美.南浔镇志稿.见: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二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图3-4-6述园庭院中的白皮松(单瑾摄)
图3-4-7许鼐和《兰蕙同心录》中的述园悔(见该书第115页)
图3-4-8述园快阁北立面(贾珺摄)
图3-4-9 述园快阁北立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4-10 述园纵向剖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述园梅”的梅瓣兰花。嘉兴画家许鼐和(1835-1910年)以爱兰著称,喜欢画兰并亲自种植精研培育之法。后来一一图写所见兰花并作诗吟咏,编成《兰蕙同心录》一书,其中便有述园梅(图3-4-7)。据许氏作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述园梅》诗小序记载,此花是“南浔朱兰第先生得春申浦尹氏。花中开,复共厚,较他花倍高,绿梗翠花。实为新花第一名种。今春放四朵,迥超凡品,令人色舞眉飞。”①朱、许二人因兰订交,当年朱氏“于上海尹氏得名种百有余盆,惜未喻灌溉之法,请人栽植,日就萎芜”②,后来由于许氏的帮助才培植成活,并成为述园一景。朱氏以数盆相赠,许氏欢喜地写诗称赞他“述园土人酒中仙,慷慨好义仁如天。……赠我名种品更奇,绿萼仙人神流丽。”
朱氏所钟爱的啸石和兰花可能都位于环碧堂所在的院落中,可惜随着园林的没落,在易主改建之后,当年“丛石幽秀”的胜景清韵已不复可见。
三、造景立意
述园门外临河,但园内没有任何水景,是典型的以假山为主的旱园。不过庭园虽小,理景手法却相当丰富,在晚清江南园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徐延祺咏述园诗云:“朱门楼阁敞青云,一色玻璃耀眼明。是我昔时旧游地,轩窗改换几经营。真疑碧玉壶中立,仿佛山阴镜里行。”③诗中称在高人的楼阁里可以远眺云天,视野开阔,新安装的玻璃晶莹透亮,在园内游览如置身于壶天之中、行走在山阴道上。这些都与今天的景致十分相似。
快阁位于庭院南部,平面为6开间,似有模仿宁波天一阁的意趣。每间3米多宽,南北共设4排柱,将平面划分为主体空间和前后廊3部分。面向庭园的北廊天花采用船篷轩样式,精巧典雅;门窗安装在外檐柱间,梁枋、雀替、牛腿、檐板等构件雕饰精美(图3-4-8~图3-4-10)。
中国历史上称作“快阁”的名楼不止一处。如江西泰和县的慈氏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北宋时期更名“快阁”,大诗人黄庭坚为作《登快阁》诗,“阁名遂大著”,之后历代义人吟咏不绝。浙江绍兴鉴湖岸边也有一座快阁,传说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读书处,清乾降年间重建,同治年间成为姚氏藏书楼。述园快阁沿袭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人在阁内不同楼层均可透过门窗欣赏园中山石之景,从仰视、平视直至俯瞰,从不同角度体验山石形态的变化;同时还可在楼上眺览周围河流、民居、坊巷的景致,拓展了园林空间,因其高大而使人得登临之快。
阁北庭院主要被山石占据,但空问并不显得拥塞,反而表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园中叠石包含了花坛、石峰、屏山和洞穴假山等多种形态。庭园正中是以小块湖石围成的花坛,中部较大,东、西、北三面又分隔出小花坛,用以种植不同的卉木。坛内最重要的景致是3尊高耸的石峰,中央一块高距地面4.2米,两侧皆在3.5米左右,略成拱卫之势。这是3块完整的湖石,形态优美、肌理丰富、色泽温润,下部以较小的山石砌成底座,将3尊石峰高高托起。日本古典园林中常以3块山石组成石组,称“三尊石”,述园三峰的情形与之类似(图3-4-11、图3-4-12)
花坛北部隔一条小径是一座紧靠院墙的壁山,其南也有小块山石砌成的花坛,内植一株白皮松,姿态挺拔。成为山间亭畔重要的竖向构图元素。北部这座壁山西低东高,西则与
①[清]许羹梅著.杨涤清,莫磊诠释.兰蕙同心录诠释.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②[清]许羹梅著,杨涤清,莫磊诠释.兰惠同心录诠释.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③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11
图3-4-11述园北部庭园中央花坛中的三尊石峰(贾珺摄)
图3-4-12 述园庭院东部假山(邬东璠摄)
图3-4-13 迷园横向剖面测绘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院西半亭底部的山石衔接,向东逐渐高起,与东侧的假山脉络相连。院东假山是园巾的精华,下部砌有连环相接的两座山洞,东西两侧皆有登山的路径,山顶是一处平台。山南的桂树掩映在台侧,界于假山和快阁之间,秋日香气馥郁,满庭芬芳(图3-4-13)。
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有建筑化的倾向:山腹中空,留出洞穴,山体犹如墙壁,洞穴犹如房间,山顶则是屋顶平台。述园东部这座假山堪称典型例证。
山脚局部使用黄石,其余部位均用湖石,整座假山就像是一座用山石砌成的石室。值得注意的是,假山上多处都使用了经过人工打磨的条石。在大约1米高的底部和2米高的山顶处都铺设了若干条石,并以铁件拉牵,这样既便于山石的叠筑,又能加强山休的稳固性。在洞穴内可以清晰看见山顶条石的底而,当年造园者还特意在此处以堆塑的手法雕出盘龙图案,模拟屋顶天花。山顶处的条石有儿块向外悬挑,显得有些突兀,故而特意在每块外露条石的端头粘连一块不规则的湖石,以作点缀。清代义人钱泳《履园丛话》曾记录嘉庆间江南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言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①在假山堆叠过程中夹杂条石是一种实用然而并不高明的办法,它暴露了假山人工雕琢的痕迹,缺少浑然天成之感。但在晚期的江南园林中这一手法因其实用而得到颇为普遍的应用,在述园假山表现得尤为明显。
(贾珺、黄晓文)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 330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作品
述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