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顾丰盛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溪顧氏》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2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西顾丰盛春秋
分类号: K878.3
页数: 16
页码: 55-70
摘要: 顾家从南浔起步,在上海经商发迹后,就基本在沪浔两地居住,直到辛亥革命后,老二顾寿臧(敬斋)长住上海。老大顾寿松(容斋)因在苏州有大量产业,便长居苏州,只有老三(实际上是老四))顾寿朋(颂三)坐镇大本营,居于老宅垂虹桥堍,人称“西顾丰盛”。因与地方上接触较多,西顾丰盛也成了南浔寻人了解顾家的一道窗口。
关键词: 顾家老宅 西顾丰盛

内容

顾家从南浔起步,在上海经商发迹后,就基本在沪浔两地居住,直到辛亥革命后,老二顾寿臧(敬斋)长住上海。老大顾寿松(容斋)因在苏州有大量产业,便长居苏州,只有老三(实际上是老四))顾寿朋(颂三)坐镇大本营,居于老宅垂虹桥堍,人称“西顾丰盛”。因与地方上接触较多,西顾丰盛也成了南浔寻人了解顾家的一道窗口。
  顾氏父子的书天地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顾寿朋(颂三)是个典型的守业者,几乎查不到他任何经商和办企业的痕迹,倒是在南浔“八牛”之一周庆云编的《浔雅》当中,可以查找到一些他从事收藏的蛛丝马迹。在《顾氏所藏后梁南唐及元人名画》章节中,周氏有这样一段叙述:
  里人顾氏怡安,出示先德颂三世丈寿朋珍藏关仝(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画家)所绘《山居逸乐图卷》,布局旷逸,运笔凝重,关撞(仝)从荆浩学画有出蓝之美,世称荆关真迹绝少,又有董北苑《夏山图卷》,气韵浑厚,风光欲滴。董源,南唐钟陵人,字叔达,自号北苑,善画秋风远景,多以奇峭之笔写江南诸山。荆关之后,源为最着此卷,亦怡安先德所藏,而庞氏莱臣名画录亦载以卷。惟顾卷有款有印,庞卷无款无印。庞卷题识较多,顾卷仅鲜于伯几一诗,然鲜于评口书画亦以能寿,非可目为赝作,盖五代年代既遥,流传亦鲜,一时难求佐证,姑并录之,以俟博雅论定焉。又有曹云西山水卷,见《穰梨馆过眼录》。此卷仅注南浔顾氏所藏,而不载明何人,盖怡安有伯仲二父。伯为容斋,仲为子嘉,均以收藏著名。伯仲于古金尤多珍品,大约此卷非伯氏即仲氏所藏矣。
  顾怡安是顾寿朋的儿子。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顾寿朋爱好收藏,字画收藏颇富,代表作有以下几幅:
  名画之一一一后梁关仝《山居逸乐图卷》绢本水墨,高一尺二寸,长二尺二寸四分,卷首有宋徽宗所题御笔及印章,后有米芾长子米友仁审定题款。此画经天籁阁、阅晋斋、清玩楼和项子京、绍兴魏氏等名家递藏。从五代到宋初,水墨山水发展成两大流派:以北方荆浩、关全为代表的中原画派和南方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江南画派的风格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样温润细腻。
  名画之二一一南唐董源《夏山图卷》,绢本水墨,高一尺一寸二分,长六尺六寸,有钱塘蓝氏珍藏印,昌明御览宣和印,程约园鉴赏图书书记,汤氏宝玩珍藏印,鲜于伯机父印等印。画中用点极多,苍苍茫茫,浑厚华滋,不斤斤于细巧;画山上小树,做到“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画山,画陂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表现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名画之三一一元曹云西《山水卷》纸本,高八寸一分半,长六尺四寸七分。内有黄公望题句、柯九思题句、吴宽题句、文微明题跋等名家款识。画中山势连绵平缓,水石交融,土泥湿润,草木繁盛,给人草木华滋、烟岚浮动的印象。
  名画之四一一晋王羲之《知彼帖》纸本,四行三十七言,曾藏唐宋内府。相传宋高宗南渡时散落人间,为赵孟颊所得,后得名家补景兰亭小像合璧装帖,又归长洲刘文恭,有唐、宋、元、明各家题跋印章,可谓流传有序。后来补景的兰亭小像也不知所踪,而原帖居然奇迹般地被保存下来。至晚清时,归顾家长孙顾质卿收藏。顾去世后即流入张静江之父张宝善的“两枫居”。
  这几幅画的质量就非常高,几乎都称得上是传世之作,这样的档次和品味,足以说明顾寿朋应该也不是等闲之辈。
  受父亲顾寿朋的影响,顾怡安(名叫顾泷,字怡安,又字彝庵)也爱好收藏,而且能书善画。 这是嘉德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上的拍品一一顾怡安的《梅花草堂图》扇面。款识有:“戊午(1918年)夏日仿王晋卿画于梅花馆上查容道兄以博一粲顾泷”等字样,并有“怡安”朱文钤印,画面布局工整,意境深远,颇得古人笔意。 这件则是西泠印社拍卖公司2013年春季拍卖会拍卖的顾怡安的书法作品,系顾泷致周梦坡(庆云)信札一通。内容为顾怡安应周庆云之请,录顾氏远祖遗像旧题诗及顾氏三代行谊,以便周氏修纂《南浔志》之用。顾氏书法潇洒飘逸、笔力遒劲。其艺术水平在这两件拍品当中,已可管中窥豹。
   也许是把太多精力专注于艺术领域,“西顾丰盛”在实业经营方面的能力似乎就要弱一些。
  话说顾家因囤丝失败,被迫卖掉了上海金利源码头。顾家家大业大,许多产业之间都有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桩买卖因内中关系比较复杂而产生很大麻烦,涉及诉讼,势甚厄殆。此时,“西顾丰盛”的老太爷顾寿朋已经去世,家中由其夫人顾四阿太(因顾寿朋在家中实际上排行老四)主持家业。
  大凡男人不强的家庭,女人都比较能干,如南张恒和(张石铭家)的桂太夫人,北梅恒裕(梅履泰家)的陈太夫人,顾四阿太也是这样的女中豪杰。当时就由顾四阿太亲白至湖城,与乌程县令分庭抗礼,辩论终结,得保留一部分财产,否则家业荡然无存矣。老太太主持家政,精打细算、井井有条,故能维持大户门楣,人称“女中丈夫”。
  为了开源节流,老太太将顾宅一部分房屋出租给李恒德开丝经行。李家是经营辑里湖丝致富的土豪。某年,适逢时会,李家一年即赚进数十万元。从此,李鸿彬、李仲翔弟兄顿时奢侈无度,相互置妾,席丰履厚,单年终赏赐仆妇(佣人)均用金戒指赠予,其他奢靡,可想而知。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顾四阿太看在眼中,颇不以为然,曾对人说:“李氏今年逢机会而赚多金,此种情形,可遇而不可再设。或明年生意平平,而开支已扩大,不能紧缩,数年之后,恐难攴持。”果然,被老太太不幸言中,李家在以后数年间因业务多不顺手而倒闭。大家都佩服她识见之明。
  乡绅顾企韩
  据现有文献可知,顾寿朋至少有三个儿子,长子叫顾质卿(1863一1898,即顾瀚,原名同文,字质卿)。虽然顾寿朋是顾福昌最小的儿子,但顾质卿却是顾福昌的长孙。他在光绪辛巳年(1881)乡试中考中秀才,后在上海办信昌丝厂,并投资了上海多家钱庄和地产,可惜不幸早逝,原因竟然是一次“医疗事故”。
  原来,顾家西号的大少爷顾质卿在年轻时即患上了项瘤。中医说,皮中隐隐有红缕,不可割,涂以消瘀的药剂,可以化瘀并缩小,但不能除根。而西医索千金并承诺包治且术后立即可愈。顾家考虑再三,决定出重金延请西医施行手术。可谁知,西医手术之后,顾大少爷当即一命呜呼。
  除了顾质卿和前文提到的顾怡安以外,顾寿朋还有一个儿子,叫顾企韩(1871一抗战期间,即顾瀛,原名同龢,字企韩,也作“企安”“企翰”),是清末浙江政治活动家和买办实业家。罗列他的头衔,有长长的一串,比如:中国预备立宪公会会员、全浙公会干事、浙江省宪协进会干事、上海总商会会董、南浔商会副会长、茂生洋行买办、延昌恒缫丝厂买办、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董事、中国信益水火保险有限公司董事、上海经丝织绸有限公司董事、吴兴电气公司董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专营经纪人、育才书社副董……简直可以说是“高、大、上”,他在南浔也很有名气,算是顾家在浔的形象代言人。
  顾企韩对南浔的地方上的事务非常热心。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就与南浔首富刘镛等丝商筹资建立南浔“水龙公所”,购置人力水龙,分置四栅,以鼓锣为号。1921年前后,“水龙公所”改称防火会,分设东南西北中救火会五处,由顾企韩任救火会联合会会长,并负责中区总队救火事宜。救火会人员统一着淡黄色服装,备有铜质防火帽、利斧、警笛等设备,还定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分龙日组织队员到南浔寻土地堂(嘉应庙)试龙演练。顾企韩家和张静江家等大户甚至还自备救火机器,家庭内上至账房先生,下至佣人,都是救火队员。如镇上发生火警,亦前去参加救火。
  近代以来,随着电灯的发明,各大发电公司也陆续在中国出现,湖州和南浔的商办电灯(电气)公司均在民国初年诞生,顾企韩对这两个公司均倾注了大量心力和财力。
  湖州的吴兴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14年,资本总额40万两,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吴兴发电厂,由海上巨贾王一亭任董事长,顾企韩、李伯勤、沈联芳、李彦士、蒋澜江、李志超任董事,李彦士任经理。成立后陆续添置200匹柴油发电机组一台、600匹汽机和500千伏安发电机一套、200马力蒸汽机和165千伏安发电机一台、350匹柴油发电机一台、1050匹柴油发电机一台,设备大多来自德国,发电能力增至1300千瓦,实行24小时供电。为了刺激用户用电,公司购进一批电动机和电扇,开展出租收费业务,这一措施收到明显效果,用电量大增,年发电量最高时达740千瓦。1937年,日寇侵占湖州,吴兴电气公司被占领,设备损坏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湖州发电厂。
  浔震电灯公司成立于1919年,由顾企韩、庞莱臣、周庆云、刘锦藻、张墨耕等发起集股10万两白银兴办。股东54户计5000股,每股20元,厂址设在南浔镇东栅原青城造纸厂内,供应南浔全镇及毗邻的江苏震泽镇照明。初建时,设有100匹马力活式蒸汽直流发电机一台,发电量70千瓦,燃料用煤,同时设有辅助机一台,仅供前半夜照明。后来又增设活式蒸汽机一台和冷磅柴油机一台,增加发电量量275千瓦,总量最高时超过350千瓦,实现通宵发电,使得两镇可通宵昼夜照明。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浔沦陷,该厂部分厂房和设备遭到破坏,后改山官方经营,名称也改为南浔发电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入湖州发电厂。 当然,顾企韩的活动范围不局限在家乡,在杭州、上海等地也有些投资。比如浙江铁路公司、浙江兴业银行和上海闸北自来水公司、华商体操会社等等。 光绪二十十四年(1898),英使窦纳乐向清政府请准由英商承造苏杭甬等瓦条铁路之权,英商怡和洋行据此与清铁路总办大臣盛宣怀秘密签订向英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草约,义和团运动的掀起,使清廷一直不敢签订正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商培坎又来谋谋我浙赣路权。同年7月24日,为拒绝外款,自办铁路,浙江11个府的各行帮、家族巨头及其代表160人在上海,商讨自办铁路问题。大家一致推举负有时望的汤寿潜、刘锦藻为浙路公司正副总理,确定了绅商两界联合办路的局面。南浔商人在这次“活动”当中表现相袁世凯授予顾企韩的五等嘉禾章当出色,儿乎担当了湖州府的主角,顾企韩就代表顾家出面,投资数万,并出任公司董事。除他之外,南浔的张宝善(张静江之父)、张增熙(张静江长兄)、邢墭、顾企韩、邱炳圻、蒋汝藻亦当选为公司董事,周庆云、李松筠为监察员。清廷为缓和各方矛盾,批准浙人自办铁路的要求,同时责成盛宣怀与英方交涉撤废草约。以军机大臣王文韶为首的一批浙江京官也声明支持浙路自办。为了确保浙江铁路公司的顺利营运,浙商还成立了浙江兴业银行,顾企韩也是大股东之一。1909年8月,浙商自办的沪杭铁路全线通车,浙江铁路公司以其资本之丰、工程之速、质量之优、造价之低、经营之卓著,被举为“商办之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二十七日(5月20日),华商体操会社在上海成立,其宗旨为“健身卫生、尚武强身”,有队员三百多人,分编成四个步兵队,一个骑兵队,一个军乐队。海上巨贾虞洽卿任会长,顾企韩出任监督员。会社聘请圣约翰大、中学的毕业生陈既明、郑松生、徐通诰、石运于担任教官,训练场设在浙江路、海宁路的一个广场空地,并购置军装、枪械,开设健身房,每天利用商余时间进行操练。此外,顾企韩还是闸北自来水厂的股东。
  顾企韩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参与政治,1914年,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就下令授予顾企韩五等嘉禾章,以表示嘉奖。1917年,他又领衔致电大总统黎元洪反对任命齐耀珊(名燮元)为浙江省长。
  1933年,钱塘江大桥建设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为此,顾企韩专门致函给时任全国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的老乡张静江,就钱塘江大桥修建提出建议,他在信函中写道:前阅报载钱唐(塘)江桥行将建筑,计长一千七百廿公尺,分十六洞,北岸桥墩二百廿公尺,南岸沙滩桥墩五百公尺。未识桥墩出涵洞否?如计划上已出涵洞不必说,如未出涵洞,似宜多出涵洞,以疏水势,否则恐水流弗畅,将来浙东难免水患,非直浙东也,闽东、赣东、皖南亦有关系。弟前在浙路时曾将此桥研究…… 这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至今已服役近八十载,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相信企韩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
  一个时代的背影
  如果不是抗日战争,许多南浔“富三代、富四代”少爷小姐们或许还会无忧无虑地享受祖荫。尽管到了民国中期之后,随着丝业的衰落和军阀混战,国内经济不景气,大部分浔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小开”生活,打打网球、喝喝咖啡、开个派对……对于顾家而言,尽管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仍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抗战的爆发,给他们来了个大大的措手不及。急转直下的时局,让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无产阶级”。一场变革就这样上演了。
  据顾氏后人回忆,1937年日军侵占南浔前夕,“西顾丰盛”的后人跟亲家、“八牛”之一张源泰家族的后人一起,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难之旅。当时日军重点轰炸城市,于是很多人往乡下跑。所以他们两家人先是逃到了南浔近郊的乡下,后来发现乡下也不保险。于是又坐船,准备通过水路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甚至特意把自己打扮成穷人模样,并在脸上涂上煤灰,希望这样能顺利过关。
  谁会想到,这样技术处理根本不管用。刚从南浔出发就被太湖上的强盗逮了个正着。太湖上的强盗非常强悍,自己还有枪支武器,现在又趁火打劫,大肆抢夺财物,这岂不是要人财两空的节奏?无巧不成书,天下竟真有这么巧的事,太湖强盗头目的压寨夫人竟然是顾家小姐旧时的陪嫁丫鬟。顾家平日里对这位丫鬟不错,种下了善因,所以这次也有惊无险,顺利过关了。这些强盗不仅善加招待,还一路护送他们出平望,最后得以平安到达上海。如果拍电视,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人虽说没事,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顾家垂虹桥的老宅还是在抗战中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而且烧了个干干净净。不仅如此,顾家在上海的房产和投资的企业也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全部化为乌有。
  这样一来,顾家后人的日子立马不好过起来。
  据南浔老人回忆:在抗战期间,有一支顾家后人甚至沦为乞丐,有的还抽鸦片。起先,我对这个说法还将信将疑,因为大户人家底破有帮,再不济也不至如此,直到我看到1947年《南浔周报》上一篇题为《可怜儿顾老尊》的文章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时代一切皆有可能,这里全文录之:
  顾老尊,世家子也,其族为本镇四象之一,富将王侯,其父企翰先生为一实业家,尽其家产投资吴兴电灯公司。本镇中区救火会亦其一手创办,老尊妻尊少奶奶,当时亦颇着艳名。
  战前,老尊与友三四辈饮宴于沪上某酒肆中,所费仅五元许,而其零赏却达三十余金,可见豪阔之一般。走马章台,一掷千金。南浔顾公子之名,沪上北里之间,至今尤为谈笑资料。
  抗战军兴,家破尽毁。老尊认为国家乌得言家,沉湎于阿芙蓉乡中,不加整理,卒致日益窘困。当是时,敌伪进驻吾邑,闻老尊之名,欲利用其人事之关系,再三罗致,威逼利诱,不为所动。
  战后,老尊更形窘迫,常于傍晚夹一胡琴,慷慨悲歌于酒肆中、声调凄婉,不忍卒听,偶与故友话旧,如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不堪回首。是年初春,为警局所拘,赴湖勒戒鸦片,近已释出。 这里无意留下顾家不光彩的历史,但作为镜鉴,也许可以为世人留下一些思考。正如文中所言:“抗战军兴,家破尽毁……”人、家、国的命运往往紧密相连,这或许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都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如今,顾家的后人大多是医生、教授、教师和科研人员,也有的从商,都在各自的领域奋斗并贡献力量,“家”字辈的顾家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顾家扬,1936年5月生,顾世康子,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电测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委固体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学会常务理事和模态分析及试验学理事。1990年去日本大阪大学做访问学者。
  他主要研究成果有:“电子程序控制混凝土集中显示搅拌站”和“彩色电视导演控制柜”,两项均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参加研究“大型结构撞损的鉴定修复原理与技术”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锯齿形厂房天窗架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静力、动力试验研究”获
  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核辅助系统热交换器地震响应试验研究”,获1994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研究“钻孔灌注桩动测技术管理”获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研究“上海市钻孔灌注桩动测技术规程”获199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StudYOfVibrationSYStenIdentifi一CationOnDiagnoSingProbemofaPileStructure《低应变桩~土系统振动分析》《诊断桩结构故障的振动系统识别方法研究》《桩结构故障诊断的波速参数理论与试验分析》《建筑结构阻尼参数优化识别方法》等多篇学术论文。 如今,年逾古稀的顾家扬长住上海,但每年都会携家人回浔小住,有机会常会向子孙讲述那些已经成为历史,却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的顾家往事。

知识出处

浔溪顧氏

《浔溪顧氏》

出版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从南浔顾家老宅中的豪华舞厅,到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顾家走过了一条无比苦涩的艰苦创业之路。商场如战场,无风三尺浪。可知顾家的百年历史实乃江南民族资产阶级和上海开埠大历史的浓缩,顾家人在这条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中,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调转船头,代有人出,而且咽振旗鼓,大做善事,捐款捐物,倡导全民健身,组建百乐门体育会,创建““叔苹奖学金””,嘉惠学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阅读

相关人物

顾寿松
相关人物
顾寿朋
相关人物
顾寿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