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双林吴氏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0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双林吴氏简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
页码: 1417
摘要: 吴家是双林最早的原住户之一。唐时双林区境内就有寺庙多处,而吴家自称始祖是吴宪卿,据考该人是元代的象州提举官,死后颇有灵迹,被元仁宗封为总管,在堂子湾建有吴总管祠,吴家的祠堂就设在祠内,这个祠堂也就是双林最早的祠堂。另据说吴家的后裔还保留有双林最早编订保甲的记录,但笔者尚未见到。
关键词: 双林镇 吴氏简述

内容

吴家是双林最早的原住户之一。唐时双林区境内就有寺庙多处,而吴家自称始祖是吴宪卿,据考该人是元代的象州提举官,死后颇有灵迹,被元仁宗封为总管,在堂子湾建有吴总管祠,吴家的祠堂就设在祠内,这个祠堂也就是双林最早的祠堂。另据说吴家的后裔还保留有双林最早编订保甲的记录,但笔者尚未见到。由于双林区境内盛行六总管堂、七总管神,因此总管该是民间神衹五总管,被吴氏托为祖先,形成双林区境内早期较常见的祠庙合一现象。而到了明成化年间,一位吴姓者,梦见禹王,于是将祠堂改建为禹王宫,作为当地的土地庙之一,号称“一镇之望”。而土地、禹王神像总被抬着周游全镇的神之一。这显然表明吴氏宗族在当时已成为双林区境内社会的凸显地位。这样,吴家曾长期占据双林区境内的显赫位置,于总管祠或土地庙同时又被设为乡约所,吴汀被尊为乡约长。由于吴氏家族长期未能中举,仕途不顺,所以后来吴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越来越少。到了清道光年间,双林另外几家大族共同创建多座土地庙,地点与吴总管祠相距不远,而乡约所改设在了东岳庙。这对于吴氏来说,除了吴族荣光失落外,也意味着双林镇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吴家最后一个出现在民国6年《双林镇志》中的人物是吴兴权,是一名尚未毕业的学生,年仅20岁,这显然不是什么特别荣耀。在此之前,吴家已多年没有人被收入到“人物”卷中。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