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手工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5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间手工技艺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11
页码: 1120-1130
摘要: 本文介绍双林镇民间民间手工技艺:主要有:绫绢装裱工艺、木船渔船制作、木橹制作、丝车制作与缫丝工艺、竹制罱(捻)篰、箍桶、刻花糕板 等。
关键词: 手工技艺 技艺传承

内容

一绫绢装裱工艺
  中国的装裱工艺是随绘画而产生的,装裱的必备条件是绫绢,而双林是绫绢之乡,故装裱工艺在双林历来就是传承。清时双林丝绢公馆内就有裱画业记述。现双林镇上有多人从事书画的装裱工艺。
   工艺流程:
  1.托画心:把画心(原始的书画作品)反铺于裱画台,润潮展平,用排笔上浆水,把宣纸刷上,再用棕帚由上而下刷住宣纸,沿画心四边刷上浆糊,后上墙晾干。一般经过一昼夜后,画心就平整干燥了。夏天,晾干的时间相对缩短,不到12小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艺。
  2.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分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帚排实,揭去,晾在墙上。晾的时间与托画心相当。
  3.配料:绫绢托好后,裱画师根据书画的尺寸对绫绢进行裁剪,使之在规格上相当。一般9033厘米的书画作品要裱成180厘米左右长的立轴。
  4.镶覆:将托好宣纸的画心反铺于裱画台,使之与托好宣纸的绫绢对齐边口,刷上浆糊,使之黏合。要镶的部分包括圈档、上下隔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
  5.校正:再次核对尺寸,对各种材料进行校正、微调,使上下、左右等各部位的规格精确一致。
  6.折边:把托好的绫绢进行折边,使边缘工整光滑。
  7.配纸:在作品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之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
  8.复浆:重复上一步骤。
  9.上墙:在作品四周刷上浆糊,上墙晾干。此次晾干历时较长,需要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
  10.下板:晾干后,用启笔(薄竹片)将书画作品自墙板上取下,用砑石蘸蜡后进行砑磨,使之光洁、平整、柔软。
  11.镶天地头:天地头是分别位于画心上下方的绫绢部分。有“天长地短”的说法,就是裱在画上方的绫绢长度要长于画下方的绫绢长度,一般天头比地头要长20厘米。把配好料的天地头分别镶在画心两端。
  12.安装:再在两端安装天干、地干等。一般天干较小、较轻,地干较厚重,这样可以使作品悬挂起来的时候好看、挺括。
  13.成轴:最后在天干和地干上分别装上轴头,这样一幅书画作品(立轴)就装裱完成。
  14.除立轴外,其他还有横披、镜片、手卷等形式装裱,其工艺流程稍异。
  产品用途:对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后,可使原本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的流传和收藏的书画作品平贴,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更加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行规、习俗:
  因黄梅季节气候潮湿,会导致用糨糊装裱的作品不易晾干而发霉,故黄梅天不宜进行书画装裱。
   在选材时,要选用丝线均匀、丝质好的绫绢,厚薄均匀、洁白的宣纸为装裱材料。
  这样装裱出来的作品才能挺括、柔软、不起褶。
   (传承人:沈林江)
  二木船渔船制作
  双林为江南水乡,过去人们出门都要以舟代步,因此有书船、笔船、渔船、客船、货船、快船等,其中渔船既是交通工具,亦是捕鱼工具,现将渔船制作工艺流程介绍于下:工艺流程:
  1.选木料:打船难度最大的是做起船板和船舷。起船板选料时就要选有一定弧度的板,这样有利于船的造型。在渔船前,要用石块把已做好的船板和船舷压成首尾翘起形状。
  2.拼船底:制作时根据船的尺寸,先将木料据好,先拼船底。中间先定心,9块板拼成一只船底。
  3.做船身:封好头尾后再上圈板,圈板上好后,再做栅子。整个船身由23块木板就可以成型。
  4.拼装:装上已经有弧度的船头面板、船艄,最后装栅。
  5.打油灰:渔船打好后,板缝之间还要用麻丝、油灰嵌足,以防漏水。油灰是打船时不可缺少的原料,其制作方法是把石灰和白桐油以1:0.28的比例混合,放在石臼里用木棒杵两个小时左右,就成了油灰。
  6.刷油漆:一般在船板上的外面要上4次白桐油,最后一次还要拼0.5公斤红桐油在内,目的是添上的桐油不容易脱落。油干后,船就可以下水使用。
  相关材料、工具:
  材料:由3种组成,柏树木,油树木、杉木,以老木料为好。打造一只6米长、1米宽渔船需用0.8立方米木材和15公斤粗0.6厘米、长7—10厘米的铁钉。
   工具:斧子、刨子、凿子、锯子等。
  镇区黄龙兜水产村河里面收网的木质小渔船,大部分都是村民邵云江所打。任金华和邵云江分别全面掌握木船和渔船的整套制作工艺,从艺期间都制造和修理相当数量的木船和渔船。
  (提供人:任金华、邵云江)
  三木橹制作
  橹在中国起源的具体时间尚难确定,但最晚产生于汉代。据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橹字已作解释,现在橹已经不使用。镇区钱品荣自制有木橹一支,至今仍保存在家中。
   工艺流程:
  1.锯料:将树料用墨汁弹好线后一分为二锯开。
  2.做橹胚:再弹线,制成上面小、下面宽的毛料橹板。
  3.刨光:用斧头把多余的毛料劈去,再各用大中小刨子将木橹表面刨光。
  4.包百脚铁:在橹板上包好百脚铁。
  5.装橹床、橹梢:在橹板上身先后装上橹床、橹梢。
  6.打箍:在橹身上打藤箍或铁箍,橹上身开一个橹脐。
  7.刨鲫鱼背:用刨子在橹上刨出鲫鱼背,下面刨出鸭肚皮的样子来,这样就可以交付使用。
   用途:摇船用。桨在船两侧运作,橹在船尾运作。一般桨短而宽,橹长而扁窄。
  桨作前后运作,向前离水,向后入水,用反作用力推动船。橹作左右运作,用和水的作用力的分力推动船前进。
  (提供人:钱品荣)
  四丝车制作与缫丝工艺
  缫丝的主要工具是木制丝车。丝车缫丝是过去农妇都会的活,其技术大都在实际操作中传授。随着现代工业机械的发展,古代木制手工缫丝机已被机械缫丝机取代。
  工艺流程:在丝车旁边放一只水缸,把蚕茧放在水中浸泡,一直泡到茧子的外衣剥落,再将茧子连水倒入铁锅,放在旁边的一只泥塗灶上,进行烧煮。
  将铁锅中的水烧沸,在锅上面有个方架子,上面装有3个12厘米长的竹锥头。竹锥头套在寄筷上,一只手用十根蚕筷搅动锅内熟蚕茧,用挑丝打结棒一根抽出丝头,每8个茧子抽出的丝拧成一根单丝,引入丝眼内,再绕在扦钉上。轴下安装踏脚板,双脚踏后启动。
   每8公斤茧子2天时间做一轴丝。8公斤茧子大约可做1公斤真丝。
  材料与工具:材料:蚕茧
  工具:丝车。丝车是木制的。下面是丝车方床四只脚,一共四个档(由檀树木制),其中一个活档,一个活盘头装上送丝杆,其中床两只脚把在行灶床上,行灶上的锅子是烧蚕茧用的。(提供人:吴新珍)
  五竹制罱(捻)篰
  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就有竹子罱篰作业,人们用罱篰从河里捻起河泥运到田间地头来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同时,也起到清理河道的作用。
  现在有化肥,人们已经不用河底淤泥作为肥料。罱篰也已经不再使用。现在只有茧站罱来泥放在煤中烘茧子。
  工艺流程:竹匠师傅把毛竹剖成很薄的竹片,编织成有一定容积的可以启合的形如河蚌的物件,再套上两根很长的毛竹即成。
  捻篰的前端二口装有刀口状的竹片,便以取泥,背上有个圆洞,两根竹竿从洞里插到罱篰口,一根叫靠杆,一根叫提杆。两根杆子头上都有长方眼,用竹片插入在罱篰口上。靠杆装上口,提杆装下口。提杆在罱篰上面有点弯,有利于手提。两杆分开罱篰口张开用手一推泥进罱篰内,两杆一合罱篰口一合,泥就被锁在篰里了。到船沿一靠,一只手一提,两杆分开,泥就到船里了。
  (提供人:胡金法)
  六箍桶
  过去家用器具很多都是木质,由箍桶匠专门制作。镇区张炳江家四代以箍桶为生。
  主要做马桶、脚桶、提箩、“百年好合”的木盒子及锅盖等。
   工艺流程:
  1.配料:加工时根据规格先配料。
  2.做桶圈:用斧头劈去多余部分,钻眼子,包刨光,开槽,做铁箍,用竹钉拼起来,形成一只桶圈。
  3.做桶底:根据桶圈大小做桶底。刨光,与桶圈拼装起来,就成为一只桶。
  4.刨光:用刨子将桶内外刨光即可。
  (提供人:张炳江)
  七刻花糕板
  花糕板是做喜糕的必要工具,用来印制喜糕表面的花纹。刻花糕板技艺由专门的民间艺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传承,详细历史已经无从考证。镇区周家兜村张林宝(1926年生),从事传统木工技艺制作50多年,是位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的老木匠。目前,仍在从事传统木工技艺制作。
   工艺流程:
  1.描花路:先把板的四周用两条细线描成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面描绘各种图案的花纹,一般为花卉和诸如“福禄寿喜”等意表吉祥的字。
  2.雕刻:用长、方、扁、圆、凹、弯、直等大小不一的十几种凿刀沿着描好的花纹雕刻。
  3.组合:一片板由8块糕花组成,每块糕花大约8厘米见方,2片花板合为一组。
   做方糕花板要用年久、基本无香气的樟树板,因为樟树的纹路不一致,不易产生裂缝。
  (提供人:张林宝)
  八烘熏豆
  熏豆茶的主要原料就是用毛豆熏制而成的熏豆。农家烘熏豆的技术代代相传,具体历史已经无从考证。现在农村大部分人家还在沿用。
   工艺流程:
  1.取材:农历的8月15以后,地里种植的青豆(毛豆)就是烘熏豆的原料。
  2.剥豆:农民把地里的青黄豆拿回家后,要剥壳取豆子。以前人们都是用手剥,现在一般都先把毛豆带皮煮一下,这样可以使剥出的黄豆肉颜色比较青,而且取豆子速度也要快得多。
  3.熏烘:黄豆肉剥好后,放入盐水中煮八分熟,捞起沥干。用一只铁丝网做的黄豆筛,放在灶头上的锅上面,用小火慢慢地烘。每隔10来分钟,就把豆翻一遍,直到把青豆水分烘干,熏豆就烘成。
  4.储藏:熏豆烘干后,放凉,再放进石灰桶里以防潮。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可以用熏豆、芝麻、胡萝卜干泡成熏豆茶来招待客人。如果哪家娶到新媳妇,由新娘子从娘家陪嫁过来的“蚕花匾”(有熏豆、芝麻、发芽蚕豆、胡萝卜干等),是新娘子到夫家用来招待客人的茶。
  (提供人:丁宝根)
  九自酿米酒技艺到了冬天,一般是过年前,很多人家都自酿米酒,等到过年时招待宾朋。这是本地流传已久的习俗。现在农村仍有不少人掌握自酿米酒的技术(双林历史上曾有发酵型三白酒)。
   工艺流程:
  1.取材:原料是糯米。因为糯米酿的酒酒清多,渣少。
  2.配料:糯米、酒药的比例约为100:1。即50公斤糯米加0.5公斤酒药。
  3.蒸制:用大底缸一只,先将糯米用椹(椹是木制容器,形状象没有底的圆桶)蒸熟,倒出放在蚕扁里摊开放凉,然后放进缸内。
  4.拌酒药:把相应的酒药倒入饭内拌均匀,放进缸内,使上面平整。中间挖一个小坑,坑内放一只酒抽(取酒用具,用竹篾编成)。
  5.加花水:过10天左右,从酒抽加入花水(即温开水),比例为0.5公斤米加10—8两花水。
  6.盖盖子:缸口盖上用稻草制成的盖子。过15天左右,酒就酿好了。
   行规、习俗:
  自酿米酒口感醇厚,纯天然无添加,是健康绿色食品。
  注意事项:酿酒时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酒质量的好坏。如果温度过低,则不发酵、不出酒;如果温度太高,酒会发酸。如果温度低,则在四周用稻草封缸,以增加缸内的温度。封稻草的多少由室外温度的高低决定。如果浆酒口感不甜,有点辣时,就加水。水的多少由吃酒人的多少决定。一般以50公斤米,50—60公斤酒的标准计算:以花水加40公斤,酒水需要再加10—20公斤。加入花水后,要经常用手摸入缸内感受温度。
  (提供人:沈顺庆)
  十摊锅糍
  锅糍(本地方言叫锅消)是本地民间一种点心,坐月子的产妇一般都以锅糍作为主要点心,可以补气、养元气。过去逢年过节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在农家灶头上进行。具体历史沿革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村里一些上年纪的人还会做。
   工艺流程:
  1.准备材料:先把糯米煮成糯米饭,盛在一个容器内备用。2.加温:灶后的人往灶膛里送柴烧火,烧烫铁锅,掌握火候。
  3.搅拌:灶前的人拿铲刀,铲起一铲糯米饭,用铲刀在锅内不停搅拌,使糯米贴在锅壁上,注意要使糯米层厚薄均匀。
  4.成形:经过不停搅拌的糯米贴在锅子壁上,在热量的作用下逐渐干燥,锅糍就成形。这时再用铲刀铲下锅糍,等其冷却后就可以装袋保存。
  摊锅糍时,灶前灶后的人要讲究互相配合。特别是灶后的火候要把握得好,这样摊出来的锅糍就越好。
  (提供人:方阿和)
  十一束(涨)叶墩镇区农村家家户户养蚕,蚕的饲料是桑叶。幼蚕还不能进食整片的桑叶,需把嫩桑叶切碎。桑叶铺在木板上切的话不服帖,故须用叶墩(稻草扎成),这样切出来的桑叶丝才又细又匀,适合幼蚕进食。现在农村还在使用切叶墩。
  工艺流程:制作叶墩时,用稻草扎紧成直径约50厘米的圆柱形,外围用毛竹打箍,最后休整表面,使其光滑平整。
  每年养蚕前,养蚕人家再请束叶墩师傅用一把稻草从中间束进去,这样叶墩的表面会变得更加紧实。在切桑叶时,还可以吸掉桑叶上多余的水分。
  (提供人:胡金法)
  十二打棉线搓针底线
  旧时无机械,生活用品都靠手工制。过去农家棉线都是自家打,用来纳鞋底的针线也就地取材,自家搓。现还有少数老年人会此活。
   工艺流程:
  1.打棉线:打棉线时把棉线梗插在腰间,右手用手指拧动轴子,使轴子快速转动,
  一手拉开棉絮,一手均匀放下棉絮拧成线。线越来越长,轴子一边转一边往下垂。快要着地时,右手撮起轴子,把线绕在轴子上。
  2.搓针底线:针底线取材于苎麻。把苎麻梗从中间折断,撕下两面皮,把锅铲绑在长凳头边上,用左手捏住,用右手从中间抽去皮。再掉头去皮。苎麻皮晒干后,在膝盖上用手搓。先搓两个单股,再把两个单股搓成一股。在搓的过程中要陆续加进撕成小条的苎麻皮。
   (提供人:陆宝珍)
  十三风箱制作
  旧时农家多使用老虎灶,为生活方便,常拿风箱用来鼓风。
  木板风箱呈长方形,大小规格不一致,有大、小风箱,里面边上有风门。出口一个风洞,两头两只进风叶子,肚里两个拉杆,里头装上一块板,板边上护上鸡毛。目的为使风箱密封,不漏风。两根拉杆,一头通往外边,装上手拉档,用手拉推。铁匠等在锅炉上吹火用,农户装在灶头边烧黑泥吹风用。
  (制作人:张林宝)
  十四做方糕
  方糕是本地百姓熟悉的一种由米粉做成的点心。喜事中,把方糕堆在木制圆盘里堆成塔形就称为喜糕。
  工艺流程:
  1.材:做方糕的原料以选用品质好的米(糯、粳米按一定比例)碾成的米粉为佳。
  2.水:在米粉中掺入清水,使其成为半干的米粉。
  3.模:掺好水后,把米粉过筛,使颗粒均匀细滑的米粉落入事先准备好的方糕模子内,用尺刮平。
  4.纹:先在刻好的花糕板里撒上红色米粉,然后把花糕板反盖填入米粉的方糕模子上一敲,花纹就印在方糕上。
  5.割:再用尺把方糕模子内一整块大方糕划分成16块小方糕。
  6.糕:把方糕连同模子一起放入铁皮蒸笼内蒸熟,方糕即做好。
  方糕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点心实物。二是作喜糕用,是本地人摆酒席等仪式上一定要用到的,是喜庆吉祥的象征。青年男女结婚、小孩上学等酒席上,由长辈送来放在中堂的桌子上,举行仪式后分给喝喜酒的亲戚和邻里乡亲。现民间还有会做方糕的师傅。(提供人:慎林方)
  十五做寸金糖
  果肉片、寸金糖、粽子糖等都是双林流行的小零食。手工制作的传统小零食风味独特、纯天然无添加,很受老百姓欢迎。寸金糖因其长度约为一寸,颜色金黄而得名。
  是20世纪90年代正月里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工艺流程:
  1.糖:取7.5公斤白糖放在锅里(锅子得干净),加两勺水,再加饴糖一碗放在煤炉上煮30分钟左右。
  2.却:糖煮好后,把它放在一个用白铅皮做成的圆盘里。把圆盘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水缸上面冷却。
  3.团:用一块小铁板不停地翻动,直到翻成一个软的糖团子。
  4.打:把糖团子放在一个木桩上面,用一根50厘米长的小木棒把糖团子翻打,使其颜色变白。这时由于里面有了气泡,体积比原来大一半左右。
  5.馅:把翻打后的糖团子摁扁,在上面撒上3.5—4公斤由白糖、米粉、干橘子皮做成的馅。把糖团子连馅一起包裹成饺子形状。
  6.形:馅裹好后,由一个人不停地往外捏成一条长50厘米,直径3厘米左右的糖条。再由其他人剪成1—3厘米左右的段。
  7.芝麻:把剪好的糖段放在一个箩里,在糖的表面裹上上好的熟芝麻。这样,芝麻“寸金糖”就做成。
  (提供人:胡连清)
  十六生铁补锅子补碗
  金锁桥旁有位补碗的艺人。补碗艺人经常去邢窑村等地补碗补盆子。邢窑村有位叫顾阿荣的民间艺人,生前以生铁补锅子为生。
   工艺流程:
  1.碗:用一只很小的金刚钻,用小纯子带上一根小铁杆(叫钻头),将破碗原胚打上小眼,用铜钉固定然后用矾、盐、石灰等涂抹在破裂的地方,就如同原胚。
  2.锅子:用耐火泥杯子形状的锅,用木炭、风箱将生铁放在锅中烧煮,等其溶化后,用一块很厚的圆形毛绒垫子,垫子上放草灰,并用耐火小勺将溶化的铁水补在小洞上。冷却后用刮子刮平,补后的锅子如同新锅子一样可用。所用耐火泥是从宜兴丁山取得。
   (提供人:徐水江、顾水坤)十七缝绰裙
  绰裙一般是旧时航船班主用来拴在腰间的衣物,农家妇女、老人都会使用。绰裙有长、短之分,航船班主及老爷用的是长绰裙;农家妇女用的是短绰裙,没过膝盖。后来青年人多改为短绰裙。
  绰裙布料都是蓝色的,缝绰裙的线是白色的。绰裙上方两边都打方褶干,褶干上交叉缝线。褶干横长3一4厘米,宽2一3厘米。拴在腰间既是衣服的装饰,又能保暖。
  现尚有制作绰裙的传承人。
  (传承人:方应财)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