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分类号: R197.62
页数: 6
页码: 1003-1008
摘要: 1952年9月12日,吴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科,分管全县医疗7生及疾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将分散在当地中医各科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是年年底,双林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河界桥北堍,后迁至凌家湾,诊所总造价1.8万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至1957年下半年,着手建立新址,选在西港口一空地,基建至1958年完工投入使用,为二层楼砖混(木)结构,楼下为门诊,楼上设病房。1961年11月11日,改名为双林镇联合医院。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办〔65〕字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于12月1日更名双林镇卫生院。
关键词: 双林镇 乡镇卫生院

内容

一双林镇卫生院
  1952年9月12日,吴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科,分管全县医疗生及疾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将分散在当地中医各科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是年年底,双林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河界桥北堍,后迁至凌家湾,诊所总造价1.8万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至1957年下半年,着手建立新址,选在西港口一空地,基建至1958年完工投入使用,为二层楼砖混(木)结构,楼下为门诊,楼上设病房。1961年11月11日,改名为双林镇联合医院。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办〔65〕字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于12月1日更名双林镇卫生院。
  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中医儿科,以及西医内科、牙科、化验室、防疫科、西药房、注射室、会计、挂号等科室,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中医近10人,中医学徒7人。病房有床位20只。1981年2月,湖州市卫生局下文并入双林防治医院。时有医务人员44人,其中卫技人员37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5人。
  二苕南乡卫生院 前身是双林第二联合诊所,1952年创办。所址设在马腰前潘宁红乡。1953年,搬迁到苕南乡荣家兜村银光兜自然村,改名苕南联合诊所。1956年,搬迁至苕南乡西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苕南公社医院。是年,又将院址迁至苕南丁泾村。初创时,仅有5名卫生技术人员,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3个,以中医为主,兼配中、西药,无病床,固定资产不超过万元。1958年年底,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变化,将苕南公社分为苕南、苕北两个管理区,因此苕南公社医院亦分为苕南、苕北两个医院。苕南医院院址在戴方兜村,苕北医院院址设在西阳村。1961年,苕南、苕北两所医院又重新合并,改称苕南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双林镇塘北金陵公馆,并下设荣家兜、丁泾、三田漾三个分诊所。1970年,又重新组建苕南公社卫生院,人员从各生产大队医疗站抽调,院址设在履塔村。1971年,该卫生院整体搬迁至谈家兜村新建院址,1973年10月始,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984年,农村行政区域撤社建乡,改名苕南乡卫生院。至1988年,人员增至2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名,科室增设妇产科、针灸科、化验室、中、西药房等15个,有固定床位25张,固定资产增至64908元,医疗用房800平方米,日平均门诊人次从初创时30人次增至153人次。主要医疗设备有30mAx光机、“阿洛卡”进口B超、显微镜等。医疗技术以中医为特色。1996年,又改名双林镇卫生院。1999年1月,为适应行政建制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市卫生局决定将该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时有职工23名,卫技人员21名中有主治中医师3名、西医师5名、护士2名、中药师1名、中医士1名、西医士4名、西药剂士3名,检验技士2名。管理人员2名。
  1985年,该院被湖州市郊区卫生局评为“文明单位”,同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称号。1988年12月,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1998年,院长吴建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普及阶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历任院(所)长:沈四伦、杨汉权、邢阿三、徐强明、吴建华。
  苕南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三莫蓉乡卫生院 前身是莫蓉乡联合诊所,创办于1952年5月,地点设在儒林环桥。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等,由黄梅清任所长,黄侯贤任副所长,以中医为主,少量西医,医务人员有戴金奎、沈佐璜、毛树生等7—8人。属吴兴县卫生局集体编制,并由吴兴县卫生局管理,行政还受当地公社领导。
  1953年5月,和公乡白华桥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白华桥,由吕晋臣任所长,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
  1958年,随双林人民公社成立,所属五个乡联合诊所集资创建双林联合诊所,原乡诊所称为分诊所,人员、财务均由双林联合诊所管理,统一调配,名中医黄梅清调入双林联合诊所工作。同时,按行政区域划分,原莫蓉公社划分为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以管理区为单位,设立三个卫生保健站,莫蓉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管理区所在地丝绵兜,由黄候贤任站长(1961年后由沈宏琦任站长);儒林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兴隆桥东庄湾,由沈佐璜任站长;和公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沈家兜天主堂,由杨河山任站长。同时,实行医药合并,松鹤堂药店并入莫蓉卫生保健站,李怀德堂药店并入儒林卫生保健站,乌吉生药店并入和公卫生保健站。
  1959—1961年,受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影响,由于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人日益增多,各管理区设立浮肿病小医院,进行治疗。
  1961年,双林人民公社又划分为莫蓉、镇西、苕南、重兆和塘南五个人民公社。
  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成立莫蓉人民公社。原莫蓉卫生保健站由丝绵兜迁至公社所在地儒林庙内,更名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同时撤销儒林卫生保健站,并入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增设金家庄分诊所,地点设在金家庄庙内。和公卫生保健站改称和公分诊所,均为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下属单位,由沈宏琦任所长,黄候贤任副所长。
  1962年,徐强明医师调入莫蓉联合诊所,任西医内、外科医生,并开始设立住院观察病床,设护理注射室。经过县卫生局专门培训防疫人员分配到所,专门负责地方病和流行病预防工作,此时莫蓉联合诊所规模有所扩大,职能有所增加。同年,莫蓉公社疟疾大流行,有患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县卫生局发出在数年内消灭疟疾、丝虫病和钩虫病号召,开展地方病和流行病全面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体医务人员划片包干投入该项工作,各大队配备1—2名卫生员或保健员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工作,主要是白天挨家挨户收集全民粪便,晚上采血、涂片,经过集中检验,对查出病人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对在血液涂片上仍能查到疟原虫、血丝虫病人,进行再治疗。这样反复检查,反复治疗,至1965年,莫蓉公社经过上级抽样检查,基本达到消灭疟原虫,血丝虫病。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改称莫蓉人民公社卫生所。对原培训过赤脚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创办合作医疗。卫生院财务收支、人员配备,合作医疗统一管理,此时,县卫生局对公社诊所、卫生所均保留集体编制,行政管理放权于当地公社。
  1970年,莫蓉公社卫生所随着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地址由儒林庙迁至儒林环桥,新建平房24间,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检验室、护理注射室、中、西药房、收费室等,住院部设病床30多张。并改名莫蓉公社卫生院。1972年,设立手术室,开展下腹部手术。1974年,增设30毫安X光机一台。卫生院院长由莫蓉公社任命,原龙古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永清担任。各生产大队都建立医疗站,分别由2—4名赤脚医生担任本大队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同时撤销金家庄、和公两个分诊所,加强公社卫生院力量。
  1978年,湖州市卫生局派工作组到莫蓉公社卫生院,对医院工作进行整顿,调整领导班子,任命杨八宝、杨敏华为副院长(正院长暂缺),清退部分工作人员。从此,乡卫生院仍归湖州市卫生局统一编制管理,卫生院财务收支与合作医疗收支彻底分开。
  后卫生局又任命张永清担任院长。
  1981年,为扩大业务范围,在爱国南路板桥港开设镇南分院。内设中、西药配方室,聘请退休名老中医黄梅清坐堂门诊,杨金元辅助,方伟良为中、西药配方员。1986年建造楼房3间,1989年又新建楼房4间,增设化验室、护理注射室,设立观察病床、输液观察室等。
  1984年3月,湖州市卫生局人事科对卫生院领导班子进行考察,任命凌发荣为院长。同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89年10月,卫生院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荣誉称号。1990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卫生院。
  1990—1996年期间,医疗设施设备逐步添置,增加血液分化仪、尿分仪、心电图、B超和200毫安X光机,达到乡卫生院等级装备。1996年,在华桥村建造华桥分院,设中医科、西医内、外科、化验室、注射室、西药配方室、输液观察室等,方便老百姓就医。
  1999年,随行政区域调整,原莫蓉乡、镇西镇并入双林镇,2000年1月湖州市卫生局发文将莫蓉乡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莫蓉分院,凌发荣任分院院长,同时撤销莫蓉乡卫生院党支部。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与管理。
  1990年年底莫蓉卫生院基本情况年报表
  四镇西乡卫生院 前身系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成立于1952年,有医务人员14人,所址设在土山雉头村,租用民房,性质集体,自负盈亏。同时,在土山先生兜、倪家滩两地设分点,担负镇西乡防病治病任务。初创时仅有听诊器等少量医疗仪器,无住院床位,医生上午门诊,下午出诊。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改称镇西人民公社卫生所,地点设在长生桥,初建平房9间。吴兴县人民医院派驻医生在卫生所坐诊,同时吸收部分赤脚医生充实医生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叫“掺沙子”或“新生力量”)。开设病房,收治住院病人,增添化验等小型医疗器械及仪器。
  1967—1969年,各村先后培养赤脚医生1—2名,并建立村级医疗站,负责看小病和防疫任务。1970年,卫生所改卫生院。
  1974—1976年,先后吸收8名赤脚医生进院,并分批培训。1975年,卫生院又扩建楼房7间,增添X光机及检验设备,开设手术室,首次开展下腹部手术,妇产科开展分娩和人流等业务,有住院床位20张。
  1984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91年,新建门诊住院楼9间,购置B超机,心电图机、尿液生化仪等医疗器械仪器,扩大医疗业务范围,担负全镇西乡防病及医疗任务。
  至2000年,卫生院有门诊住院楼一幢,配套用房14间。有200毫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尿分析仪等,病房安装空调、彩电等。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1名,大、中专毕业医生10名。
  2000年1月,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镇西分院,吕子才任分院院长,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和管理。
  历任院(所)长:蔡阿三、吕子才、王文华。
  镇西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