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绫绢生产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绫绢生产销售
分类号: F426
页数: 12
页码: 574—585
摘要: 1958年,在距双林西约25公里处钱山漾遗址下层,获得4700余年前残绢片,为平纹组织,由多根单茧丝并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分别为134根/英寸。可见当时双林区境已有先人生产平纹绢。夏、商时代,从《夏书》开篇《禹贡》中可见,所分九州之中有六州贡丝绸,数兖、扬二州最华贵。扬州贡“织贝”,注说“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双林时属扬州域内。
关键词: 丝绸 绫绢 绫绢生产

内容

1958年,在距双林西约25公里处钱山漾遗址下层,获得4700余年前残绢片,为平纹组织,由多根单茧丝并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分别为134根/英寸。
  可见当时双林区境已有先人生产平纹绢。
   夏、商时代,从《夏书》开篇《禹贡》中可见,所分九州之中有六州贡丝绸,数兖、扬二州最华贵。扬州贡“织贝”,注说“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双林时属扬州域内。
   文献又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庆功,“禹会稽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双林域境已有较大规模绢的生产。
   春秋时,双林区境先后属吴、越、楚疆。有《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欢兮飞尺书。”后历经六朝,又经唐、宋、元三朝,双林已成为湖州“丝绸之府”所产丝绸中的绫绢及其丝织品重要产区。
   至元代,双林东林普光桥东首“有丝绢庄十座”,“每晨入市,肩相摩也”,凡收绢黎明入市,辰刻散市。中有“司岁”“司月”等主事,绢庄收购机户所售绢纱。
   至元二十九年(1292)初夏,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到:“当地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 明成化十年(1474)有记:“双林包头绉(包头纱),起于天启间,唯双林一方人织之”,其中姚氏生产最为著名,“通名姚本”。而“倪绫”又是用于装裱书画和朝廷奏本封面,为朝廷专用,苏杭不及,沈泊村有《乐府》诗句:“盘盘龙凤腾向梭”。
   明隆庆万历前后,绫绢已风行四方,其中销往苏州与福建等地就达10万余匹。
   明崇祯时,区境有机户8000多户生产绫绢等蚕丝织品,16000余人从业。
   双林镇很早就成为全国蚕丝织业生产和贸易大镇。明代学者茅坤说:“至于市镇,如吾湖归安之双林。所环人烟,小者数千家,大者万家,当亦不下中州郡县之饶者。” 清时,双林绫绢生产遍及区境内各乡村,有苕南西阳、丁泾一带,镇西纱机■一带、倪家滩、雉雉头村、竹匠湾,莫蓉白华桥等地,有机户1000多户,大都自己养蚕、缫织。
  道光后,杭州、苏州庄家多半仿照绫绢,但“总不及双林之密”。其中,冰纱也为双林独造,每匹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且善染色。
   历史上绫绢生产,基本以织户为单位,织户少则1台织机,多则3—4台。蚕丝原料为养蚕,以自缫丝为主。绫绢织成后送专业皂坊、胶坊进行炼染。民国《双林镇志》:“专门染色称黑坊”,“绫绢染以皂,胶以粉,巨石(石年宝)砑之有光,业此者为皂坊。盛时工作常数百人,其人大率为安徽泾县。镇有泾县会馆。始此。近能作此货者,仅一二本地人”。
   民国8—10年(1919—1921),绫绢生产进入最盛期,区境内共有脚踏手拉织机2000多台,从业者达五六千人,几乎家家养蚕自缫,户户织绫绢,年产各类绫绢达120多万米,色绫50万米(还不包括其他丝织品)。
   民国36年(1947),镇西、莫蓉一带尚有绫绢机户共2165户(包括手工木机和手工提花织机),他们分别以入股形式组成27家绫绢产销合作社。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后,绫绢业织户开始向合作生产转型,如1947年镇西、莫蓉绫绢织户组成“吴兴县双林绫绢产销合作社”,性质为有限责任。各合作社大小不一,分别产生理事、监事、社员大会。监、理事由社员大会产生。合作社盈利除付股息外,以四部分分配:20%为公积金、10%为公益金、10%为职员酬劳金、60%为社员分配金。
  入社时以每股金额1000元(时币值),每个合作社股金份额各不相同,从20多股到80多股不等,社员共2165人。当时共有27个合作社。
   解放后,双林区境内四乡有织机农户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单镇西乡农户就有绫绢木机630台加入。
   解放初期,镇上绫绢织户、胶坊、皂坊共有13家,俗称“红白绢纺”。大都位于双林镇南栅钟秀坊、墨浪河南岸一带,如程金旺、周德才、王阿三等绢纺,其主要设备有石元宝、批床、枣木轴、刮子、堂锅、七石缸、棚架、排笔、夹板、三脚架等。
  其时还有4台脚踏素绢机、10多台手拉花机。当时炼整加工一般每2—3天可完成3大缸,生产绫绢1500—2000米左右,每月约1.5万—2万米左右。
  1956年6月,双林镇上原6家红白绢坊合并,改称为双林镇绫绢加工胶坊生产合作社,地点设在双林镇南栅钟秀坊。这6家红白绢坊老板分别是:周德财、陆志荣、张金坤、程金照、方荣生、向敏康。他们共有15台手工提花绫绢机,合并后又增添4台脚踏素绢织机,每2—3天即可完成一批染色(3大缸),织造完成1500—2000米左右,每年可生产绫绢2万米左右。除此之外,四乡还有绫绢生产的散户,比较有名的绫绢织造、染色技工有张金宝、施我生(会计)、王阿山(王小宝)、单仲方(单记绢庄)、徐景德以及裱花工范跃源等。
  1957年,双林区境有脚踏手拉织机600多台,还有炼染绫绢胶坊。
  1958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自织自染的双林绫绫绢厂,逐步转向机械化生产。
  1966年,年产绫绢14.66万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产量下降到1.35万米。
  1978年,恢复生产各种仿古花绫,并新开发“锦绫”“加重花绫”等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对绫绢需求越来越大,农村个体织户也开始出现,乡村办绫绢厂相继诞生。对各种绫绢产品需求越来越迫切,如蚕丝锦绫、交织锦绫、宋锦、韩锦、各类仿古绢、现代应用绢等。首先出现的是漾东、莫蓉七星和镇西绫绢厂三家绫绢厂,主要为双林绫绢外加工生产绫绢。后来漾东绫绢厂以土丝生产绫绢,开发市场紧缺一些量少又要求高的绫绢产品,产量不大,但利润可观。
  1988年,双林绫绢厂年产量已达228.58万米,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二织户及绫绢生产厂双林绫绢厂
  1958年创建,前身是双林镇绫绢胶坊小组,1956年6月由13家原织户、胶坊等组成。由钟秀坊迁入虹桥港。
   建厂初期,有铁木丝织机25台,职工74人,主要生产花绫,手工染色,年产2万米左右,产值2.6万元,利润3000元。第一任厂长相敏康,形成织造炼染一条龙生产。次年8月并入双林棉毛织造厂。1961年7月,恢复双林绢厂,隶属吴兴县手工业联社。
  1978年,先后开发锦绫、重花绫、古香锦等新品种、新花色以及绢制艺术风筝。
  1979年,生产绫绢首次突破百万米大关,达106.58万米。
  1979年,绫绢生产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秀莲来厂视察绫绢生产工作,并由湖州市政府贷款50万元(贴息),投资扩建100台织机项目,并开发西厂房。
  1982年,又新建厂区厂房,添置先进EK272杭纺机25台,总丝织机达到165台,年产绫绢达189万米。
  1985年,研制成功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和机制矾绢,从此结束手工炼染绫绢历史。
  1986年,全厂有职工664人,固定资产值600万元,生产绫绢及各类丝织品250万米,实现产值609万元,创利润132万元。
  1987年,开始支持乡办企业,时有莫蓉七星和长超漾东2家联营绫绫绢厂,以土丝生产社会所需的特殊绫绢产品及传统普通绫绢产品。
  1988年,生产绫绢196.75万米。
  1989年,生产绫绢196.92万米。同年3月,划归湖州市丝绸公司领导管理。
  1990年,生产绫绢170.6万米,总产值1878.1万元,实现利税79万元。时年,有职工688人,固定资产500万元,拥有国产全铁丝织机222台,及配套设备、炼染设备,淘汰手工织机和手工炼染工序、工艺。
  1993年,被列为国家中型企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单位。
  1994年,H-1926花绫和H-1925矾绢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双获国际金奖。
  1995年,双林绫绢注册“汉贡”商标。后成为国家著名商标。
   双林绫绢厂经过发展壮大后,拥有250多台丝织机及配套设备,以生产绫绢及其它丝织品、炼染、上矾、托裱一条龙生产体系,自有资产1900多万元,分东西两个厂区,占地1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460多平方米。具有一支能自行设计、试制产品、较高专业水平的科技、管理队伍。
   双林绫绢厂是全国唯一一家自织、自染专业生产绫绢的厂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新标准,形成“轻如朝霞,薄如蝉翼,花型典雅,古意盎然”的独特艺术风格。有花绫绫、锦绫、绵绫、矾绢、耿绢、宋锦、古香锦、工艺绝缘纺等20多个绫绢系列,还生产各类纺、绉、绢等民用丝织品。产品除装裱书画、绘画、书写、制作风筝、信封、绢扇、屏风、宫灯、锦盒等系列工艺品外,还被用作宾馆、写字楼、居室、飞机内现代装饰材料。常年生产的产品有云鹤、双凤、冰梅、环花、古币等近百种。其中,云鹤牌H-1926花绫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H-1925矾绢、B-6067古香锦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B-6001交织锦绫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产品设计二等奖,绢制艺术风筝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四新产品二等奖,宋锦被评为湖州市质量金牛奖。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等地400多家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单位;外销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东南亚国家。
   传统宋锦被选为国家总理办公室和人民大会堂装饰材料;仿古绢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选为修复古画专用产品。
   双林绫绢厂历任厂长(主任)表7-8说明:2013年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更名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湖州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在双林和睦新村,原双林绫绢厂西厂房。1999年,双林绫绢厂破产。2000年2月,由郑小华、吴建等与双林绫绢厂熟悉绫绢生产之技术骨干一起,筹集资金收购双林绫绢厂,并实行资产重组,组建湖州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由郑小华任总经理。2013年2月,更名为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仍由郑小华任总经理。
   公司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拥有丝织机50台,及其配套设备,职工50多人。可年产各种型号、花色品绫绢近300万米,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家文化书画、工艺美术单位,远销日、韩、英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
  2008年生产的大提花祥云图案绫锦织绢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委会认可,用于制作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获奖证书。
   云鹤绫绢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在双林绫绢厂基础上,由郑小华、吴建等人带领,为发展和继承绫绢织造传统工艺,做出大量而深入细致工作,走访老艺人、老工人,寻询传统绫绢手工工艺操作过程和技巧,行程3000多公里,探访全国各大博物馆(院)和文化单位,听取宝贵意见。回双林后,开设原始手工坊,使濒临灭绝的原始手工工艺重放光彩。该作坊经常开展对外展示和演示,已成为双林绫绢传统工艺、传统文化
  一个宣传窗口。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自从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参加全国、省级各展览会,多次得到好评。2009年,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制作绫绢聘书、荣誉证书,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与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员会共同策划《科学发展观—百位书法名家手书集》一书。这是公司配合北京大唐万邦复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首次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展示自己的产品和工艺。
  2009年12月,公司经理郑小华被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第一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天工绫绢制造有限公司(现改名天工绫绢厂)在双林富强路西南侧。是一家独资私人企业,厂主庄积强。在1991年以2万—3万元起家,时拥有6台铁木织机,规模不大,产量也不高。1992年,用“天工”二字注册商标。时各小型绫绢厂绫绢织造技艺不成熟,“天工”以24.5号钢扣、30梭纬密、
  20/22和27/29双经、双纬蚕丝绫绢织品达到优秀质量,受到客户欢迎,并派出10多位销售人员分赴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1997年是天工绫绢厂顶峰时期,时拥有“杭机”“上纺”K74全铁织机和铁木织机60多台,职工人数保持在85人左右,年产销达120万米左右,在不够供应时还外发个体织户帮助生产。主要产品有花绫、锦绫、耿绢、矾绢等大类。工厂还附有托裱车间、裱画车间,生产托裱中间产品和书画装裱业务。产品销往荣宝斋、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
  1997年7月,天工绫绢厂攻克30多个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精制仿古耿绢,为国家邮电部发行中国首套真丝防伪邮票《文房四宝》提供原材料。
  2005年是中国、阿富汗建交50周年,天工绫绢厂成功研制出绫绢质地2万枚邮票
  20枚丝织小型张作为国礼,邮票模块尺寸为13.5厘米×9.5厘米,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图案。
   双林邢窑绫绢厂在双林苕南邢窑蔡家堰。厂主谢雪祥,1986年3月进入原双林绫绢厂学艺,后因双林绫绢厂破产裁员而离开,与妻子张惠芳于1995年7月创办。该厂建厂初期,仅有
  4台织机维持生计。1998年,该厂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香港回归祖国,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香港明天更美好”的“江山万里图”卷,由邢窑绫绢厂提供装裱材料,并由北京郁文斋设计装裱制作完成。从此,邢窑绫绢厂与北京郁文斋成为长期合作伙伴。1999年6月,邢窑绫绢厂从韩国锦绫中吸取技艺,研制出独具特点的“韩锦”。这种技艺开创绫绢生产中国内第一,这种装裱材料因价廉物美,迅速赢得国内近
  一半市场份额。同时,在传统绫绢品种基础上,开发出许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仿古绫绢。
  2006—2007年,投入技术和设备,开发成功蚕丝宋锦,为独家生产,产品性能和质量均达到一定水平。2010年,邢窑绫绢厂拥有85台织机,每天可织各种绫绢近8000米,有花绫、锦绫、金丝绫、宋锦、矾绢、耿绢等八大门类系列产品,品种达300多种。
  产品销往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各类产品占总产量比例分别为花绫20%、绢30%、宋锦5%、韩锦35%、其他特殊品种5%,还增加绫绢宣纸结合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千万元。
  2010年,邢窑绫绢厂注册“呈祥”牌绫绢商标。
   康明绫绢厂(专业绫绢上胶矾)在双林木匠埭。厂主周康明,出生在一个绫绢生产小作坊世家。祖父周德财、父亲周志庄在作坊中,担任织造及绫绢后处理工作。2009年,周康明65岁,从小跟随祖父、父亲在绫绢作坊中生活。1964年,祖父在双林绫绢厂退休,孙子周康明顶班进厂工作。主要学习绫绢炼染后处理技术,当过织机机修工,多次进入浙江丝绸工学院学习丝织技艺。1978年,参与双林绫绢新品开发。1980年左右,开发出锦绫、古香锦,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后帮助乡办绫绢厂开发出宋、元仿古绢。1985年,完成“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项目,个人被评为省轻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双林绫绢厂破产。市场对绫绢仍处于高需求状态,而矾绢最后一道工序无人问津。周康明于2001年自己搞起矾绢加工。2003年,周康明之子周树盛也参与这项工作,成为第
  四代绫绢工艺传承人。周康明在2009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命名内容:命名周康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康明绫绢厂专业为各绫绢生产厂加工胶矾工艺。拥有一台机械连续上胶矾机,该机为自研、自制,结合丝织机、丝织物烘干机、连续传动输送、卷轴等机械特点研发而成,至2010年年底是绫绢生产工艺中唯一一台机械连续上胶矾机。该机长约7米,宽2.5米,高1.3米,集织机、涂层机械、烘为一体。能完全替代原来绫绢手工上胶矾工序、工艺。生产功效为100—150米/小时,适应绫绢各规格门幅。为双林区境大小绫绢厂家近20家服务。
   天强绫绢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品厂)在双林镇爱国路中段西侧。厂主莫建强,于1999年创立,为民营绫绢工艺品织造企业。
   莫建强1976年进双林绫绢厂工作,努力工作,钻研业务,熟悉绫绢生产各道工艺和工序,对古代织机情有独钟。1988年,参与在双林镇西竹匠湾发现的小栖提花机修复和装造全过程。在双林绫绢厂破产前曾担任最后一任生产厂长。莫建强在双林绫绢厂工作时,于1992年元月12日赴中国丝绸博物馆操作表演小花楼提花绫绢织机的操作流程。随后,莫建强以精湛的手艺仿制古代小花楼提花绫绢织机2台和以1∶4缩小的织机2台,以及古代立织机,分别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和湖州市博物馆收藏。
   天强绫绢厂创办后,把传统绫绢生产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年产各种绫绢40万米,工艺画3万余幅,锦盒6万只和大量各类绫绢工艺画,绫绢报、绫绢封、绫绢风筝、屏风以及装裱各种字画。由该公司提供装裱材料—织锦,并装裱成功《清明上河图》;彩色绫绢微缩报,获2000年西湖博览会金奖,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品之
  一;厂主莫建强因在仿古绫绢生产方面有着独特技术专长,而被中国丝绸博物馆聘为《古代丝绸文化复制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负责装造部分)。
  2002年,与浙江理工大学李加林教授合作“高密度全显像丝织工艺画”项目,被列为省高新技术改造项目。
  2003年,“数码喷绘绫绢工艺画”项目,被列为省工艺新产品试制项目。
  2005年,“纳米负离子远红外线绫绢工艺画”项目被列入省新产品试制计划。
  2006年,申报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热熔胶绫绢涂膜工艺技术创新项目。
  2008年,生产绫绢唐卡工艺画,使古老绫绢与唐卡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继承和发扬绫绢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
   湖州双林赛英绫绢有限公司在双林镇塘北路东段。2006年创办,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拥有20台织机,职工
  30多人,月产绫绢1万米左右,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文化单位。公司负责人田英浩
  1955年生,从小跟随母亲在双林绫绢厂长大(母为双林绫绢厂创办时会计),1976年正式进入双林绫绢厂工作,先后担任挡台工、厂部供应科成员、销售经营科销售人员,后任经营厂长。2007年,以绫绢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发成功手绘真丝(耿绢)墙纸材料,全部出口英国。公司绫绢产品除满足一般客户需要外,手绘真丝墙纸用料耿绢全部自给,该产品由专业拓裱师、专业花样师和专业手绘师共同完成,月产
  3000平方米,满足特殊客户需要。
   其他绫绢生产企业双林还有许多绫绢织造厂,如徐建中“建锋绫绢厂”(除织造绫绢外,还主营锦盒生产、托裱材料及托裱生产),韩新方“双凤绫绢厂”,莫蓉“七星绫绢厂”,“镇西绫绢厂”(主要生产交织双色绫绢),吴一成“天一绫绢厂”,谢国华“神笔绫绢厂”等。
   绫绢生产中的炼染业。双林绫绢厂1999年破产前,所产绫绢均为自产、自炼、自染,采用与其他蚕丝织品的炼染工艺相同,只是配方稍有不同。至今,绫绢炼染工序大都在含山和善琏3家炼染厂染色。
   三绫绢销售宋以前,绫绫绢主要被列为江南东道上贡贡品,如唐武德四年(621)乌程县置贡乌眼绫。开元年间(713—741),年年岁贡“丝布”。绫、绢、绵等上贡后间接出洋输往天竺、波斯等国。明成化《湖州府志》记:“湖绫,唐时充贡,谓之吴绫。今有二等散丝而织者,名纰绫。” 宋时,湖州设有“织绫务”。专为朝廷岁贡绫绢和为朝廷输送织工。太平天国二年(977),京成少府监属下的绫院从湖州“织绫务”调织工20名至汴京。
   宋嘉泰《吴兴志》中称:“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可慨!”宋人洪迈《夷坚志》记:“湖州陈小八以商贩缣帛至温峪”;还有秀才6人结伴赴省试,买100匹绢纱,由仆人挑着去京城临安。可见,其时绫绢买卖盛行,“行商坐贾之所萃”。
   时岁贡花绢10000匹、绫5000匹、绸4000匹、丝和绵各50000两,数量相当惊人。
   仁宗年间,乌程县每4丁纳绢1匹。
   绍兴三十一年(1161)湖州岁额、身丁绸、绢80016多匹。
   元代起,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开始独占鳌头,东林已有“绢庄10座”。普光、响铃二桥前后都设绢市,黎明入市上庄,辰刻散市收庄。这是双林绫绢进行市场交易最早的文字记载。洗染绢的皂坊都集中耕坞桥一带,“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因皂坊集中,废弃的污水把河流都染黑。
   明成化十年(1474)有记:“起于天启间”,“唯双林一方人织之”,其中以双林姚氏所织最为著名,“通名姚本,姚氏即双林姚佥事”,“专擅包头业,侨寓吴门,与四方巨商交易”,盛时销量达10万匹。
   明中叶,有“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之称,双林绫绢业进入繁荣期,机户相延数十里,织品包括绫、罗、花纱、绉纱、斗绸、云缎等,花素兼具,名目甚繁,尤以“倪绫”“包头纱”最为有名。绫绢号称“通行天下”,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来往不绝。
   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奉文,按“一条鞭”征解,实行银赋税合一征银。征收范围为:合罗丝、串五丝、上白绵、黄白绢、本色绢、农桑绢等。上述品种也可“以物抵银”。是年,双林就以绸绢3057匹作为税银征缴。双林“倪绫”作为贡品上达京师。
   清中至清末,民国《双林镇志》记载:“绫绉包头纱有量轻者曰海丈,销往福建、台湾和本省的温州等处,盛时可销十余万匹,量重者曰狭贡、顶贡妇女用于包头,盛时所销岁值十万余元。”又有帽绉、泉丈、泉九等名。更有十分之三织户织裱绫绢,分花素两种。为裱书画饰墙壁之用,仅本镇一处出之。行销各省,且达日本,有龙绫、云鹤、洋花绫、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诸名染以彩色输运各埠,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余万元。
   民国8—10年(1919—1921),区境内绫绢生产趋于兴盛,有绫绢专业户和半耕半织者1000多户,镇上有初具规模机织作坊和打丝、牵经等工场,从业人员一度达到5000余人,有木机2000余台,年产绫绢720万尺(1米=3市尺)。
   解放前后,镇西有织机630台左右,莫蓉有织机250台左右,可年产约130万米产品,为自产自销。
  1956年,绫绢生产原料及产品由国家收购及调拨,纳入国家计划。
   从1958年到1979年,绫绢产销一直以“双轨制”运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放开,走向市场,绫绢生产出现乡办企业和个体机户生产。
  1979年,产销绫绢106.58万米。
  1985年,产销绫绢204.61万米。
  1987年,含山乡绫绢厂产销绫绢40万米。
  1990年,双林绫绢厂产销绫绢100多万米。
   从1990年开始,绫绢生产企业有乡办、村办和个体等多种形式,产销也各自为阵,营销队伍庞大,全国各地跑,广告满天飞,以低价等不正当手段竞争,导致利润低微,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而此时双林天工绫绢厂,却以优质取胜,异军突起,年产各类绫绢达120万米,差不多已赶上原双林绫绢厂年产量。
   经过多年竞争,优胜劣汰,双林云鹤绫绢厂生产的绫绢以品种、规格多样,品质优良,价格合理而保持着一定优势,受到客户重视。同时还接受客户特殊绫绢生产的要求。邢窑绫绢厂,以开发传统仿古绫绢新品种绫绢为主,以适应各方需求。
   善琏顺风绫绢厂采取产销公司形式,除自织外,主要靠外发个人织户供给。
   绫绢产销,在双林历史中,宋时东林就有“绢庄”十座。现双林西栅有“老绢巷”遗存,当年四乡机户,携带绫绢聚集于此进行交易。至清初,有双林吴氏居陆府前,开设绢行收购绫绢沽价待市,后称“旧绢巷”。清中,双林建有“新公馆”(丝绢公馆),对丝、绫绢行业议事、估价、祭祀等工作,后来被称作“新绢巷”。
   绫绢商业经营形式除上述自由经营外,还有专业经营的丝绢行(蚕丝、绫绢、其他丝织品),绢行商人可分到广行(客行)为丝绢商(居住在双林广福弄)和京广庄(居住在金陵会馆),都携重金到双林收购丝绢。
   广行住双林广福弄一带。民国《双林镇志》:“闽广大贾,投行收买,招接客商者。”资金雄厚,收购蚕丝与绫绢,或囤积于镇上,待其他外地商人来此购买。每当小满旺季,
  一日可达“万金”。广行还雇船直至乡村机户收购,称之“出乡”。
   抄庄民国《双林镇志》记:“代行家买者曰抄庄”。也称划庄。抄庄可在店堂里,也可搭船下乡去收购。
   绢庄开设在镇新绢巷与旧绢巷一带,经营者有商人,也有如沈孝廉转向经商的人。他们虽说开办“绢庄”,其实同时经营丝、绫绢。民国《双林镇志》主其事者有司岁、司月,皆衣冠揖让,权轻重美恶以定价,无参差,也无喧哔。司岁、司月是庄主(绢主)的助手,是否还具有伙友身份或是雇佣者,难于考明。“售绢者曰机户,小绢主。”各乡丝绢小生产者,黎明持绫绢入市叫“上庄”,约辰时散庄,叫“收庄”。
   掇庄 (亦称贩子,居间商)他们从绫绢生产者手中收购商品,又转卖给各行,居间获取小利。
   另一种形式是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卖者,称“撑旱船”。
   清同治时,双林镇有丝绢行(以丝为主)蔡兴源、陈义昌、姚天顺、于源元、施福隆、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协源、诚昌裕、俞兴记、振宇、俞广隆、广源、钮裕成、鲍诚昌、同丰祥等近20家。
   清末,镇上有绢庄20多家,其中经营范围较大有陆府前弄徐同和绢庄,西栅港北埭郑隆昌绢庄(庄主郑其林),老单信记绢庄(庄主单幼臣),清风巷有隆昌绢庄,木匠埭有新单信记(庄主单仲芳)绢庄,南石競有沈裕生丝绢庄,金锁路有黄氏丝绢庄,并在上海、苏州、震泽等地设有分庄,专营包头绢的有沈裕生、郑万昌、沈合兴等。
  另外还有黄鸿昌、陈礼堂、丰记绢庄。而直接对海外进行丝绢贸易的,双林唯有徐臣镛(与沈氏合作)一家。
   民国后期双林镇尚有丝绢庄9家表7-9解放初,镇上还有专业经营绫绢商店4家:益农、经纶、泰丰、峰纶。并在江苏吴江开设特约经销和代销店。
  1956年5月后,绫绢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市场决定产销。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