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蚕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2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蚕桑
分类号: S88
页数: 11
页码: 226-236
摘要: 练市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据《湖州风俗志》记载,黄帝时代已开始养蚕,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了。宋代湖丝遍天下,丝绸重心由湖州西部山区逐渐向东部平原水乡转移,归安县的菱湖、双林、琏市(练市)、乌程县的南浔、晟舍,德清县的新市、洛舍等成为蚕桑的主要地区。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蚕桑

内容

练市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据《湖州风俗志》记载,黄帝时代已开始养蚕,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了。宋代湖丝遍天下,丝绸重心由湖州西部山区逐渐向东部平原水乡转移,归安县的菱湖、双林、琏市(练市)、乌程县的南浔、晟舍,德清县的新市、洛舍等成为蚕桑的主要地区。据《湖州市志》记载:“明代,归安县练市蚕桑兴盛,镇北花林茅坤一家为植桑大户,专门经营桑叶,聚财万两银。”茅坤的弟弟茅艮精于稼穑,雇工在唐家村上种桑10万余枝,面积数百亩。他事必躬亲,精耕细作,每亩桑地的收入,要比普通蚕农增加十倍甚至百倍,使家财达银数万两。茅艮还把他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著有《农桑谱》6卷行于世(《湖州市志》上卷第七节古代蚕桑科技著作第614页)。茅坤还给居住在瑶庄(今属练市镇姚庄)的外甥顾儆韦写信介绍他雇工种桑的经验。《沈氏农书》说:“归安茅氏,农事为远近之最。”可见在明代,练市镇的蚕桑生产就十分兴盛。
  又据《湖州市志》记载:清代,练市、新市及乌程县晟舍桑叶贸易称盛。练市有叶行十多家,立夏后为旺季;南浔等地前来“购桑叶船只每天有100多艘泊于环桥漾,买卖通宵达旦……帆樯梭织,人集如云,镇街盈路,终日喧哗。”(《湖州市志》上卷,609页) 民国至解放前,南浔、练市一带,旧时农家厢屋朝南墙上,大多开有一个“财神堂”。财神堂的两边有一副对联:田蚕茂盛,五谷丰登;横披是福星高照,里面是蚕花廿四分。可见种田养蚕就是农家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所以,境内桑林披野,“有地即桑,无一旷野”。据石门镇志记载,民国14年5月(1925年)蚕茧丰收,茧价每百斤100元银元,农村购物力迅速提高,普遍盖造新房,曾有“首饰戴满桑柴拳头”之谚。至民国18年(1929年)蚕桑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桑园面积、亩产桑叶,还是产茧总量都达到了最高峰。但在日军占领期间,桑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湖桑得到恢复、发展。
  1959~1961年间,因为严重缺粮,桑地大量间作高梁、蕃薯、南瓜等粮食作物,桑园再次衰败。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政府重视蚕桑生产发展,但是“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和肥料、农药都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蚕桑生产虽有进步,但是没有重大的突破,当时总结为“在徘徊中前进”。1982年全面实行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桑园承包到户,蚕桑生产才真正有了长足发展。1989年湖州市千金、荃仁、苕南、练市、德清县雷甸等5个乡镇率先产茧千吨以上。
  1985~1989年间,各地打起了“蚕茧大战”,1990年以后逐渐平息。近几年茧价格起伏极大,以中秋茧为例:2006年中秋茧平均价是1650元/担,2008年中秋茧480元/担。价格的大起大落,造成了蚕茧生产的跌宕起伏……。目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养蚕与务工在利益的博弈中渐处下风,蚕农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第一节种桑 一桑苗培育 种桑须先育苗。桑苗培育,过去一般采用实生苗。其培育顺序分桑椹(俗名桑果)采集、捣烂漂洗、桑子储藏、播种育苗、桑苗嫁接、培育管理。
   桑椹采集一般在5月下旬,待桑椹成熟时,选择色紫、粒大、饱满、鲜亮的桑果作种子。
   捣烂漂洗把采集来的鲜桑果捣烂,使果肉与桑子分离,再放到水里,捞去浮面的果肉和瘪籽,留下饱满色黄的桑子作种子。
   桑子储藏因为桑子播种有春播和夏播之分,如果夏播就是当年播种,而春播就要等到来年再播。
  桑子受潮就会发芽,所以必须精心储藏。当地农户一般将干燥的桑子用布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粘土或石腊封口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待来年播种。
  桑子播种桑苗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播在6月份。春播用的是上年的桑子,而夏播可以用当年的桑子。播种有条播和散播,一般以条播为主。在沟里播种以后,再撒上一层草木灰,这样土质松、易出苗、生长快。
  培育桑苗未经嫁接的桑苗叫广秧,广秧长大以后是野桑。经过嫁接以后才能成为家桑。20世纪五60年代的桑苗培育,一般是当年播种,当年冬天或第二年春天移植放稀,长成较大的广秧,第
  三年春分后嫁接成家桑,当年冬天或次年春季移栽。此种桑苗株型大,适宜于高杆桑园的补植。60年代起,逐渐改为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火焙接”。即第一年4月下旬播种,当年育成广秧。第二年春分后,边排种,边嫁接,称“火焙接”,拔苗后留下的广秧直接嫁接,称“广接”。当年育成家桑,当年冬季就可以移植。这样可以缩短一年的培育期,且产量大大提高,嫁接的桑苗到秋季还可以采叶养蚕,但是采摘不能过度,否则桑苗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种当年育成的桑苗,枝型较小,适宜于成片桑地改造或低杆桑的补植。目前已经全部采用这种方法育苗。
   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靥接、换接、上枝接、附地接、开口接、捏皮接、袋接等等。嫁接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袋接法得到普遍推广。
  袋接法就是把接穗削成斜面的前端,插入砧木切面捏开皮层和木质部分离的袋口中,使愈合成活,故称袋接。这种嫁接方法,操作简易,成活率高,适合于大面积育苗。袋接在春期砧木开始萌芽时进行,袋接的方法主要如下: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剪取接穗的时期,一般在嫁接前即树液流动前15~20天进行。用作嫁接的接穗必须品种优良,母株生长良好,枝条充实,冬芽饱满的无病虫害的一年生越冬枝条。采穗时期,还要根据当年的气温、桑树品种等灵活掌握。每嫁接1万株桑苗准备穗条75公斤~100公斤。接穗贮藏的场所温度应掌握在10℃以下,以5℃左右最好,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做到既能抑制桑芽萌发,又能保持穗条不失水过多,也不发生蒸热变质。
   袋接步骤 剪砧木扒开砧木根基周围的土壤,露出黄色根部,然后于根基下方,选择光滑、无侧根的部位,剪成45度的斜面,剪口要平滑,皮层不能破裂。
   削接穗 接穗一般用四刀削取。选饱满的芽作接芽,在接芽反面下方约1厘米处向下斜削略成弧形的斜面;再在先端及削面两侧各削一刀,使韧皮部和形成呈斜面露出;最后在接芽上方剪断成接穗头。
   插接穗 用手指捏开砧木剪口皮层呈口袋状,把穗削面对着砧木皮层插入袋口中,以插紧为度。
   壅土 接好接穗后,用湿润的细土壅紧嫁接部位,用力要均匀,防止穗头动摇或碰歪;然后用细土覆没穗头,呈馒头状。刚刚嫁接的桑最怕当天下雨,当天下雨就会大大影响成活率。培育管理嫁接苗生长到10厘米~13厘米高时,进行浅削积土、除草、施肥、培土。苗木长到33厘米高时再除草、施肥、松土。7月初开始“回头”,即摘去叶芯,以后不断把新生的叶芽摘掉,这样培育的桑苗条杆粗壮,长短一致,根系发达。
  1998年,练市镇朱家兜村建立起湖州市唯一一家优质化蚕桑示范园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桑树嫁接育苗技术规程》。该项技术利用袋接法在室内进行,并根据需要,可采取嫁接体制作后立即移栽和嫁接体产生愈伤组织后再移栽两种形式。这个新技术运用了工厂化生产方式,在嫁接史上是一个新的突破。朱家兜桑苗培育的第二种方法是“桑树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这种方法是利用桑苗摘芯嫩枝进行扦插育苗(直接从家桑上取枝扦插,无须嫁接)。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进行。经过扦插准备、插床准备、穗条采收与切制、插穗处理与扦插、扦插后管理等5个环节,30天左右即可移栽大田。
   朱家兜优质化蚕桑园区的建立,改变了原来境内桑苗主要靠海宁、桐乡供应的历史,大大提高和加快了桑苗培育的质量和速度。
   二品种改良 据《湖州市志》记载:远古境内“桑土即蚕”,土产桑树。北宋时,州境民间普遍使用桑树嫁接技术,以更换、优化桑树品种。土生野桑与引进鲁桑等培养为嫁接桑(家桑),逐渐形成优良桑树种群——湖桑。
   据《练溪文献》记载:一百多年前,练市栽桑以荷叶桑、黄头桑、戴竹青为上。
  桑树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凡未经嫁接的桑树统称野桑。野桑叶尖、皮薄、津液少、叶面粗糙,产量很低。练市蚕桑源远流长,很早以前就学会了桑树嫁接技术,凡经过嫁接的桑树称家桑,家桑叶圆而大,津多而甘,性柔、条脆,统称湖桑。经过嫁接的湖桑分属乔木和灌木两类。火桑属乔木,而其他湖桑则属灌木。湖桑品种十分繁多,解放前主要有青桑、荷叶桑、扯皮桑、火桑等。火桑一般栽种在河边、塘边、屋边、地头,很少成片桑。因为火桑产叶期比一般湖桑早七八天,树形高、寿命长、单枝产叶量较高,一般先期采摘,用于喂养小蚕。但火桑亩产量低,忌伐条,易老化。70年代以前占总量的5%~8%,70年代以后逐步消失了。
  解放前的桑园,一般都是稀植、高杆、大桑,即亩栽250枝左右,一般三腰六拳四年育成。即栽种后,连续三年春伐,第四年开始夏伐(剪叶)。桑树的拳高离地1.5米~1.7米,树龄30~40年,最长可达百年以上,桑拳大如人头,斑驳苍老。其特点是发芽早,成叶早,但桑树参差不齐,几代同堂,产叶量不高。
  解放后,成片桑地的品种主要有桐乡青、荷叶白、湖桑197等桑树。1957年以后,栽种逐渐加密,拳高1.2米左右,成桑时间提前,树龄一般在20年左右,产叶量也有所提高。但是桑树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很不适应。特别是化肥的分配与蚕茧的销售量掛钩(0.5公斤蚕茧可购买0.5公斤化肥),蚕桑好,售茧多,化肥分配就多,部分化肥可以用在水稻上,粮食也就增产。所以发展蚕桑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发展粮食生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在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收入除了蚕桑以外几乎毫无来源,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蚕桑生产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原来在老桑地上死一枝老桑,补种一枝幼桑,这种修修补补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桑叶产量,通过探索,干脆把老桑树全部翻掉,从零开始,成片种上新桑,效益更好,其时称为改桑。新改桑园每亩密度提高到1000~1200枝,离地半尺开拳,所以称为无干密植桑。这种改桑栽培法,当年秋季就能出叶,第二、第三年桑叶产量达到高峰,快速提高了桑叶产量。从1972年到1975年期间,改桑形成高潮。当时的练市公社金塔大队改桑声势大、行动快,成为嘉兴地区改桑典型,影响极大,闻名省内外,外地来参观人员络绎不绝,连湖南等外省地区也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在金塔大队带头下,很短的时间内,练市公社的改桑面积达到15%以上。
   无杆密植桑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桑叶产量,但是衰败快,泥叶多、成本高、寿命短。1978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矮改中——就是把无杆密植桑翻掉一半,有的甚至翻掉2/3,每亩留桑400枝上下,拳高提高到1米左右,这样的桑地既保留了旧桑园的传统优势,又加快了提高桑叶产量的速度,延长了桑树寿命和产叶量。
  原荃仁公社在蚕桑生产上一直比较先进,无论育桑养蚕都领先于其他乡镇。1998年在朱家兜村结合农田改造,引进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目前正在引种新一代“强桑1号”、“金十”、“果桑大10”等最新品种。练市镇依托朱家兜村大量优质桑苗,于2001年开始,结合本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成了品种优良、土地平整、连片种植、沟渠配套、能排能灌、稀密合理(每亩栽桑620枝左右),高低适中(拳高0.8米上下)的现代化桑园。加上群众积极自改,到2007年全镇已有11041亩改造完成,占20112亩桑地总面积的54.9%。
   三培育管理 桑地管理历来为农家所重视,田头地边,无处不桑,一年四季管理不懈。人民政府历来重视蚕桑生产,鼓励农民种桑养蚕。50年代就提出粮、桑、畜并举的农业生产方针。每年冬天发动农民挑田泥,上河泥,埋猪羊肥,垦过冬地,缺枝补植。在政策上也鼓励蚕桑生产发展:培育专业桑园,可减少粮食征购任务,售茧数量与化肥分配掛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培桑育桑的积极性。
  农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五六十年代春天要修桑刮蟥,绊桑整枝,开沟平地,削草施肥。特别春天寸草尺根,要勤于削地,古话说:有草无草,清明前削三草(遍)。近年来许多农户施用草苷磷等化学农药除草,长年不再垦地、削地了。肥培管理更为重要,一般一年施肥3至4次:3月份施春肥,占总肥量的25%(一般25公斤~30公斤尿素,最好分两次施下),春伐以后,6月初施一次夏肥,占总肥量的50%左右,俗称“谢桑肥”,一般50公斤尿素(最好分两次施下);7月、8月份再施一到二次秋肥,占总肥量的25%左右,一般25公斤左右尿素。每次除了氮肥外再配上30%左右的磷、钾肥。秋肥不宜过多,多了桑树容易疯长,影响来年产叶。施肥方法一般是桑树边上开一个潭,浇上猪人粪或撒上化肥。近年来一些农户乘土地潮润时把化肥直接撒在桑地里,让其自然溶化。这种施肥方法,肥料容易自然流失。桑树春伐以后,会从桑拳上长出许多新枝来。6月底7月初需要匀桑,俗称匀二(夏)叶。匀二(夏)叶要留粗去弱,留条合理,留条太多则桑条细小纷杂,留条太少,则第二年桑叶减少。匀二(夏)叶时间正值夏蚕饲养期间,匀出来的二(夏)叶,正好给夏蚕吃。从
  60年代开始的桑树剪梢也是桑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在11月和下年2月,把枝梢剪去,剪掉自身整条长度的1/3。通过剪梢可以使养分集中、枝条充实、冬芽饱满,避免嫩梢冻枯,提高春季发芽率,促进新梢芽的增长,提高产量。并且桑稍上是病菌和虫卵较集中的地方,剪梢可防除病虫害。据调查,剪梢后的春叶产量比不剪梢的可增产10%左右。目前农户剪桑稍比较自觉。
   四防病治虫 桑树病害主要有癃病、桑赤锈病、桑膏药病和黄花型矮缩病等桑病。桑树癃病,通过桑树津液传播,在伐条时很容易传染,所以一发现癃病就连树拔掉,以断绝传染源。1990年发生过一次桑赤锈病,主要采用农药“粉锈宁”防治。
  桑树虫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50~60年代,主要是桑蟥为主,所以一到冬天农闲时,一些老年就到桑地刮蟥,农家都备有“蟥耙”。还有六月捏头蟥,七月捏二蟥。头蟥留一,二蟥便有百。有些年份,蟥虫多时,人工敲桑树,蟥虫掉到地上用竹丝扫帚扫。农药主要是鱼藤精,工具用自制的竹管吸入药液再喷到桑树上,效率极为低下。逐步使用单管喷雾器,背包喷雾器以后,效率大大提高。
  1963年左右,基本消灭桑蟥,代之而来的是毛虫、野蚕、刺毛、桑尺蠖,虫害主要发生在秋季。
  当时的主要农药有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敌百虫等。
  1981年开始随着秋季养蚕次数增多,除了四大嘴食性害虫(毛虫、野蚕、刺毛、桑尺蠖)以外,逐步发生并严重暴发了桑蓟马、红蛛蜘等刺吸性害虫。针对虫情变化,除了以上常用农药以外,又增加了双效灵、扑虱灵等农药。
  1992年夏秋季,东墩等村突然暴发了桑粉虱(属刺吸式害虫)。虫情自东向西迅速漫延。这种虫不断吸枯桑树新梢嫩叶,还大量排出黑色排泄物,导致桑叶发黑,严重污染了桑叶。采摘桑叶时,哪怕采叶人穿上塑料雨衣也会全身发黑。此虫如此大面积爆发,实属历史罕见,后经省市有关专家实地会诊,采用扑虱灵类农药防治,才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后几年全面发动群众,实行冬季重防,夏秋重治,使用灭多威农药进行了针对性防治。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该虫害逐步减少,不再成为重防治对象了。
  1998年,湖州市推行中秋分两次饲养(早中秋和晚中秋),因而造成养蚕与治虫的矛盾,结果中秋五龄期间桑螟大暴发。不仅桑树嫩梢桑叶被吃完,而且采摘来的桑叶上都是桑螟,饲在地铺里的桑螟到处乱爬,老蚕室四壁缝隙里、电灯开关内、灯头上到处掛满桑螟,当年蚕茧产量亦受到影响。为此1998~2003年期间,秋季以治桑螟为重点,农药多用杀螟粉为主。
  2004年以来,夏秋治虫以野蚕、桑尺蠖、毛虫、桑螟、刺毛等常规大嘴虫为主,兼治双粉虱、桑蓟马、红蛛蜘等剌吸性害虫为辅。
   第二节养蚕 一蚕种改良
  1930年以前,蚕种以土制种为主。蚕农选择养蚕技术好,蚕茧产量高的农户制种。据《湖州市志》记载:“琏市(即练市)种,茧色白、形小、缩皱细。”(《湖州市志》上卷。625页)当时还有三眠一生的“三眠子”种(一般都为四眠)。制种的具体步骤是:先让蚕茧自然化蛹、出蛾,再把雌蛾、雄蛾放在一起交配,并备好一张蚕种纸,把28只雌蛾排成4行,每行7只,分别用铁皮圆圈围住,让雌蛾在里面产卵,等产好卵后,捉去雌蛾,即成一张蚕种,然后贮藏待用。自制的蚕种眠性差、蚕体弱,产量低。每张蚕种最高的产量也只有
  20斤左右。随着专业制种户的兴起,制种技术的提高,自制蚕种逐步淘汰。
  1930年后,蚕农开始购买江苏浒墅关蚕种场制作的“红卐字牌”和“老虎牌”、“西瓜牌”蚕种,还有云南制的“云南种”和余杭产的“余杭种”。这些蚕种比自制蚕种抗逆性强,眠性趋向齐,产量比自制蚕种高5公斤多。1950年后,逐步以“瀛翰”、“文”等杂交蚕种代替,产量有所提高。1955年建立练市催青室,全年蚕种催青量约8000张,供应练市、荃仁、洪塘、花林、善琏、含山、石淙等7个乡。至1990年全年供种达185000张。养蚕品种由多丝量的中日杂交东肥×华合为当家品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杭7×杭8为当家品种;80年代中期开始,由浙蕾×春晓、青松×皓月等作为当家品种,夏秋种以
  603×华10、浙农1号、苏12×苏13、东34×苏12、蓝天×白云等为主要品种。1985年开始,逐步变成春、夏、秋三期统一使用秋蚕品种,以秋丰×白玉、白玉×秋丰这一正反交品种饲养。群众最喜欢的是俗称“白皮蚕”的白玉×秋丰品种。近年朱家兜村引进试验“秋华×平30”、扩大饲养“明丰×春玉”等雄蚕品种。
   二饲养方法 民国时期直到解放初期,练市一年养3次蚕,即春蚕、夏蚕、秋蚕,而春蚕占90%。俗话说:春蚕是大头,夏蚕是零头,秋蚕是添头。1958年开始逐步发展到养5次蚕。即秋蚕分早秋、中秋、晚秋
  3次饲养,使桑叶得到充分利用。
  浴种催青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是“蚕生日”,这一天吴蚕要进行“浴种”。据练溪文献记载:“浸之于盐滷,则利于缫丝。是日用桑柴之灰或石灰覆于连之上而露于天,于冒雨雪而后收之则耐养。
  至二十四日而出用河水涤去其灰。二月十二又浴焉。”即第二年二月十二“百花生日”那一天,采集
  一些桃花、菜花、豆花捣烂,放适量的食盐加水调匀,然后把蚕种放在盆里,浸1小时左右取出,再放到阳光下晒,等纸干为止。至清明夜,用纸包好蚕种,再包上丝棉,白天藏在“蚕娘”贴身衣服内焐种。晚上放在身边棉被暖种,经过15~17天,直至转青孵化,用鹅毛把乌蚁轻轻掸在纸糊的小蚕匾里。1955年开始,练市区建立了催青室,焐种催青的方法消失。
  共育室1951年开始逐步推广小蚕共育,以行政小组(10户左右),或互助组为单位,自愿组成共育室,由参加养蚕户选择一间最合适的房屋,事先进行消毒,作为共育室。每个共育室经蚕业指导所培训合格的3名左右饲养员,负责催青、收蚁、小蚕饲养。蚕种进共育室后,饲养员用温度表测定温湿度,然后加以控制。小蚕共育一般饲养到出火后,再分户饲养。共育室改变了传统的催青、收蚁、饲养模式,用较为科学的方法饲养,使小蚕生长健康,蚕农大部分接受。在农业合作化前,共育室也是互助组的支撑,共育室也可称其为养蚕期间的临时互助组。
  蚕房消毒每年公历4月下旬,蚕农腾出最好的房屋作小蚕房,蚕房内外打扫干净,墙壁、门窗、蚕匾、蚕台先洗涮,然后用漂白粉消毒。为了更好保温,还把门窗。糊上白纸,房屋四周撒上石灰,叫作六面光,四周净。
   蚕房加温养春蚕的小蚕房室内最佳温度是27℃(华氏82度),过低过高都会影响小蚕的生长。
  小蚕房加温方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解放初,单家独户养蚕,加温用“对头火”。即蚕台下面放一只大火缸,蚕台四周用草帘围严实。
  温度高低,以蚕姑穿单衣感觉寒暖为度。这种保温方法,温度很难保住一致,忽高忽低,易发蚕病。
  1958年开始推广“地火龙”。小蚕房内地下开沟,四周砌砖,房外砌灶生火,火焰冲进沟里,室外排烟去尘。操作舒适,清洁卫生,保湿保温均匀,易于彻底消毒。
  1970年开始用“坑房”加温。在地火龙上铺一层河沙,保湿保温更加持久,操作更加方便灵活,室内温度均匀,这是小蚕共育历史上最佳的方法。
  从1983年春期开始,由于实行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千家万户养蚕,就一直推广联户共育方式。普遍采用“靠壁龙”加温,即小蚕房四周墙边砌一条暗沟,既可烧柴也可烧煤,省燃料、升温快、布湿快、保温性能好,无烟灰污染。可以轮流值班,节约劳动力,蚕室蚕具可以统一消毒,有利于科学养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独门独户养小蚕的情况却有不断扩大趋势,小蚕加温的方式也出现“百花齐放”的状况。目前已经有靠壁龙、蒸气灶、木屑桶、电热加温器、电热毯、箱内育、缸内育、小蚕自动控温设备等不同的方法加温。
   小蚕饲养 收蚁50年代平附种收蚁采用打落法,或以桃花纸引收,头天发种,次日晨感光收蚁;蚕种改为盒装散卵后,收蚁普遍采用网收法。网收法收蚁干净、方便。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伤蚁,且定座比较困难。1970年荃仁乡蚕农黄世权采用二夜纸包收蚁(头天发种,隔天收蚁))法。蚕匾上垫一红纸,卵平摊其上,上盖白纸,四周折叠包密,第三天早晨感光后开包收蚁,蚁蚕都伏于白纸。此法逐步推广相沿,1992年至今已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
   小蚕防干纸保湿的的推广 解放前和解放初,一般沿用少量多回育法,一天给桑近10次,化工多、成本高,浪费桑叶。1960年开始,推行防干纸保湿。即将涂腊的纸包住蚕座,四周折叠,以保持桑叶新鲜,一般一天给桑3~
  4次。这样既解放了劳动力,又减少了桑叶的浪费。
  直到1976年左右才开始逐步推广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塑料薄膜保湿性能好,经久耐用,不粘蚕,可以彻底消毒。使用时不用折叠,操作快捷简便,还可以多次使用,相对成本亦低,所以到1982年左右已经被普遍使用。
  小蚕给桑方式随着小蚕共育的推广,防干纸和塑料薄膜的使用,也有了优化。从1976年开始引进、实践、改进到小蚕“二回育”,即小蚕一日喂叶两次。该饲养模式,既节省桑叶,又解放劳动力,而且桑叶保鲜好,蚕体发育均匀,可以彻底消毒。联产到劳后,更加受到养蚕农户的欢迎。本镇蚕桑技术员沈士林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制定了“春期小蚕二回育饲养模式表”(根据这个表饲养,10天10夜眠三眠)和“夏秋期小蚕二回育模式表”(根据这个表饲养9天9夜眠三眠)。由于来源于实践,便于操作,深受群众欢迎,几年内经多次复印,基本达到户户都有二表,有的农户贴在墙上,便于饲养时对照使用。
  大蚕饲养传统育法,4龄大眠放在匾里饲养,昼夜勤饲桑叶。到了老蚕(即五龄),蚕体日益长大,光用蚕匾饲养不能满足稀放要求,所以都下地饲养,地面上撒上稻草,稻草面上放蚕,俗语叫开筐,也称开地铺。地铺上面放几只小橙子(称地蚕橙),小橙子上搭2条木跳板,或竹跳板,饲蚕时,人踏在跳板上。老蚕饲养,一般采用薄饲多餐,以夺取高产,一昼日饲叶4~5次,精心者或劳力富裕户,餐间半过时进行一次贴补。这种饲养方法对夺取高产很管用,但到旺叶时,往往会出现“有叶来不及採”,“有叶蚕受饿”的现象。特别在蚕茧价格回落,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会突出。所以从1991年开始大力推广五龄少回育饲养,即一日三餐,俗称人一餐蚕一餐,实施这一方式,必须放得稀,饲得厚,吃得饱,也能获得高产。
   老蚕上簇五龄老蚕到不再吃叶,蚕身变得透明时,称为熟蚕,就要结茧了。此时必须给蚕以适宜结茧的环境——上簇。旧时上簇用稻草截去二头,折中盘旋展开,称为“蚕毛帚头”,或叫“和尚帚”,互相交叉插在地铺里,让蚕宝宝在空隙中结茧,这种方式柴印茧较多,60年代改为蜈蚣簇(俗称蚕龙),80年代大力推广方格簇。方格簇茧子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成本较高,使用年限不长,特别是评茧方式改为肉眼评定以后,价格上下不大。所以近几年又多使用蜈蚣簇了。
  在自已养蚕自己缫丝的解放前后,蚕农都搭山棚上簇。四周架木,离地1.3米~1.7米,木上铺上蚕簾,簾上插蚕毛帚头,上面放蚕结茧,下面置盆生火,吐丝即干,蚕丝吐尽,解舒好,丝质好。此法代代相传,沿用甚久。以后因为蚕桑发展,无法满足需要,更因为养蚕户把茧子卖给茧行,自己不再缫丝,解舒好差不再与蚕农有直接关系,技术上只强调蚕室通风换气,以提高蚕茧质量。第三节蚕病 境内蚕病主要有:血液性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俗称空头病)、细菌性败血病、瘁倒病、曲霉病、多化性蝇蛆病等。还有农药中毒、空气污染,氟化氟中毒等等。养蚕最怕蚕病,俗语称“春蚕白肚夏蚕僵,秋蚕空头精打光”。解放前缺乏科学知识,往往蚕病造成重大损失。解放后大力普及科学养蚕知识,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乡有蚕桑辅导员,村有蚕桑技术员,生产队有蚕桑专管员。
  认真开展科学养蚕和蚕病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蚕病的漫延。蚕室、蚕具、小蚕房消毒十分严格,屋内泥土更换、高温熏蒸、漂白粉浸泡等。养蚕期间,人员出入换鞋、勤除沙、勤观察,发现蚕病对症下药。用防病一号、清石灰、漂白粉、福尔马林、灭蚕蝇、阿托品、硫磺、蚕座净等药物对蚕座蚕体进行消毒。80年代因为乡镇企业大发展,砖瓦窑、水泥厂大量排放氟化氟和硫化物,造成养蚕期空气、叶质污染。1982年春茧严重减产,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1983年开始每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砖瓦厂停火一个月,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
   四个乡镇蚕桑生产表 表5-8单位:张、吨 练市镇蚕桑生产表 表5-9单位:张、吨附录1:桑叶市场 据《湖州市志》记载:“练市、晟舍、菱湖、双林、新市、武康、长兴等地叶市盛于明代。”《湖州市志》上卷第618页)又云:“练市、新市及乌程县晟舍桑叶称盛。”(《湖州市志》上卷609页)。
  由此可见练市镇叶市的历史源远流长。1937年以前,练市镇上有10多家叶行,一般由米行兼营,叶市期间日夜营业。每当老蚕期是桑叶交易的旺季,每天有近百条买叶船停满环桥洋一带。市场叶价随时变化,每逢大量缺叶年份,最高的成交价是“十洋三担”,如果桑叶剩余过多,最低价是五角一担。
  所以以俗话说,“谁能识得四月天,躺在床上吃一年。”意思是说,谁能预先知道桑叶市面,谁就能够在这段时间里赚够一年的钱。
  解放后,农村实现合作化,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按桑叶产量预订蚕种,桑叶余缺数量不多。但遭逢自然灾害,或者蚕性好而桑叶长势不好的年代,公社、大队便派专人去外地采购桑叶。70年代最高叶价为“百元三担。” 附录2:土丝市场据《湖州市志》记载:解放初期,湖州境内南浔、双林、菱湖、练市、织里、善琏、新市、洛舍等镇农村为土丝集中产地(《湖州市志》上卷643页),所以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缫丝。当时物价经常波动,而米和丝象黄金一样衡定。不管物价如何变动,丝和米却不会贬值。藏丝优于藏钱。1937年前,练市镇大丝行有3家,有的是赊布庄兼行,还有一些小丝贩子。当时生丝最高成交价,每两为1银元,最低价每两为3角钱。土丝销往南浔、江苏、震泽等地。1953年后,茧子逐步由国家统一收购,土丝市场不复存在。
   附录3:茧站与收茧 抗日战争前,练市有茧行3家:裕康茧行(今仁寿桥南练南小区处),公成茧行(今南大街粮管所处),德大茧行(今东大街猪羊部处)。3家茧行各有房屋10多间,抗战期间,裕康、公成茧行被毁。抗战胜利后德大茧行停业,开设大同茧行(今练东茧站处)。
  新中国成立后,练市地区蚕茧收烘工作由丝绸公司委托供销社代收代烘。1955年建造练东茧站和练西茧站,1956年建造长港、花林茧站,1964年建造洪塘茧站,1967年建造荃西茧站。
  1978年,练市供销社按照练市区行政区划建立区供销社,管理范围扩大了含山、善琏、石淙3个乡,这3个乡的5个茧站划归练市收茧小组管理。这样练市收茧小组管理茧站从原来的6家扩大到
  11家〔练东、长港、练西、荃西、花林、洪塘、含山、牛场(也称和平)、善琏、石淙、新开〕。1983年供销社体制改革,按照经济区域建立区供销社,西片3个乡(含山、善琏、石淙)的5个茧站划归善琏收茧小组管理。
  随着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有利于蚕农方便售茧,先后在1983年新建日晖桥茧站,1984年新建水口茧站,1986年新建化台桥茧站,1987年新建观音堂茧站,1989年新建仁北茧站,这样总共茧站又发展到11个,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收烘茧工艺上,开始时都是老煤灶(格子灶)。70年代初,改成车子灶(高车灶),1974年起络绎改成73—1型车子灶(低车灶)。在花林茧站造过一付推进灶,在洪塘茧站造过一付自动化翻板灶,洪塘和练东茧站在73—1型风扇车子的基础上加装风扇叶轴,叫双双灶。无论推进灶、73—1型车子风扇灶、外炉灶、双双灶、都实行“五定烘茧法”。即定铺格量、定加煤量、定温度、定时间、定干燥程度。并分头冲、二冲,二次烘干。
  由于乡镇丝厂的遍地开花,需求大于供给,加上收购茧子多少与乡镇收益有直接联系。利益的驱动,触发了“蚕茧大战”。从1985年开始到1989年,蚕茧收购成为市县以下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收茧期间,层层下派工作组到乡镇督促蚕茧收购,乡镇、村干部更是全力以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蚕农到指定茧站售茧,发现“外流”,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扣留罚款;私自收茧,就地没收。对茧子的计价形式也由以干壳量为基准加补正的方式,改为肉眼评定(俗称目评),即由主评根据茧子外观质量口头喊价。
   在蚕茧大战期间,练东、长港2个茧站划归练市丝厂自收自烘,并由练市丝厂新建了观音堂茧站。
  1988年丝绸公司收回,仍由供销社代收代烘。
  1997年湖州市政府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对蚕茧收烘管理体制进行一体化改革,茧站房产、设备由供销社卖给丝绸公司,成立湖州市丝绸控股集团公司,练市设蚕茧收烘管理站。练市地区的11个茧站和收烘小组共27名在职职工和9名离退休人员整体转入丝绸控股集团公司,收烘形式改为丝绸公司统一收烘、经营。2001年,市政府对丝绸控股集团公司转为股份制企业,同时按照一个大区建立一个收烘管理站的思路,从2002年1月1日起,练市的11个茧站并入南浔蚕茧收烘管理站管理。
   蚕茧价目表 表5-10单位:50公斤/元表5-11 蚕茧价目表 单位:50公斤/元 注:1951~1957年以缫折为计价依据;1958~1971年以鲜上茧率16%为中准价;1972年以后,以鲜上茧干壳量7厘米为基准价格。担茧价格为全年平均价。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