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观乡除夕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1801
专题名称: 龙观乡除夕岁时习俗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40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腊月廿三,各家祭灶神,传说灶神升天将界下家人点名入册,故在娘家的女子须回夫家,俗称“接灶”。满水缸米缸,称“缸缸满甏甏满”,米缸上放酱粉,取涨息意,放鱼、肉、饭元宝、如意年糕,用纸龙封缸盖,寓青龙守缸意。正月初五开米缸,如碗中见水则新岁多雨,若米饭干燥则多晴天。将年糕、饭元宝放在厨笼等处,取“年年高、赚元宝”之意,孩子则分“祭灶果”,为米制什锦糕点。 月底日称除夕,又称除岁,此月有三十日,称“三十年夜”,无三十称“廿九夜”。此日换桃符、贴春联、门神称“从新”,放爆竹避邪。各家净室挂祖宗像,晚吃“除夕酒”亦称“分岁酒”或“午夜饭”、俗称“年夜饭”。此日祭祖,祀毕合家欢宴。饭前祭祖,请“亡灵”回家过年。席间父辈为孩子挟菜,说吉利话讨新岁彩。盘中有全鱼不吃,须留之新岁,寓年年有余意。饮酒后吃汁水年糕汤,寓新年油水多、年年高。饭后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富家给大洋、穷人分铜板,外包红纸,压于枕下以祈好梦。建国后,压岁钱多延至春节时分。用豆腐饭糖等置米筛上祭床神,祈儿童终岁安寝,称请床公床婆,俗称“做床”。夜间扣家放“关门炮”紧闭门户,通宵点灯烛,灶火不息。农户多围聚灶边至天明,称“守岁”。建国后,此俗仍存,80年代后因农村炊具改革和电视普及,各家多于晚宴后在庭院竞放焰火、鞭炮,常历数时不绝。自1983年起多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至午夜,并于12点形成鸣炮高潮。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