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0762
专题名称: 甬昆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2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甬昆源于昆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姑苏“正昆”传入宁波.在糅合地方剧种特色和徽戏文武俱全长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故又称宁波昆剧。咸丰年间(1851—1861),甬昆戏班发展至10余家,著名的有顾凤卿创办的老宝凤等。光绪年间(1875—1908)增至20余家,其中犹以老凤台、老绪元、老三绣、老景荣、大庆丰5家著称,被并誉为“五公座”。宁波城乡逢时过节,以能请到甬昆“五公座”为光彩。咸丰至光绪年间,城区有昆曲演员100余人,上演剧目分为传统昆曲、调腔、新戏三部分,著名剧目有《龙门阵》、《玉麒麟》、《狮子岭》等。因昆曲的笛子、调腔锣鼓、做工、话音等皆具特色,清丽高雅,学唱昆曲者日众。民国元年(1912)夏,甬昆班“四明文吉祥”赴沪献演《玉簪记·琴挑》、《钗钏记·大审》、《鸣凤记·斩杨》等剧目,连演数月不衰。8年(1919)后,新编排的武戏增多,常演剧目有《割发代首》等10余出。后因重武轻唱,单求场面火爆,布景绮丽,致使原昆曲唱功日益退化,渐失观众。12年(1923)仅存戏班7家。22年(1933)悉数散班,甬昆在甬从此消亡。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