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0760
专题名称: 京剧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24.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京剧系传入宁波的外地剧种之一。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京班大四喜自天津来甬演出,著名武生王桂卿等献艺于城隍庙戏台,引起轰动。此后,大春台、大连升、大吉升、新大吉升等戏班和名演员小达子、于菊纪等先后来甬演出,红遍甬城。民国初年,城区有老大鸿寿、宋翔记、老翔记等京班10余家。民国5年(1916),仅从上海、杭州、嘉兴等地来甬演出的京班就达11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荀慧生、盖叫天、麒麟童、周信芳、金少山等相继来甬登台,名重一时。抗战期间,甬上京班大都自行解散,仅剩下老大鸿寿、合记大连升、韩记大连升3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韩记大连升已名存实亡。1950年3月,老大鸿寿改称同心京剧团,1951年与合记大连升合并,组成市合心京剧团。1956年合心京剧团改名宁波市京剧团,上演传统剧目,排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1957年,由筱毛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枪挑小梁王》获市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8年8月,剧团调入浙江京剧团。1970年为演出“样板戏”,成立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招收部分学员组成京剧队,先后演出《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还排演现代京剧《杨开慧》。1974年,京剧队又改名宁波市京剧团,1979年撤销,改为市越剧团。 地、市合并前,境内另有一京剧表演团体“五九”京剧训练班,于1970年5月成立,曾演出《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和《苗岭风雷》等。1976年京训班学员毕业,改称宁波地区京剧团,排演连台戏《宏碧缘》、现代戏《四明传奇》等。1980年参加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韩燕明获演员一等奖,另一人获演员二等奖。1983年地市合并后,改称宁波京剧团,1987年3月撤销,此后境内无专业京剧表演团体。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