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历史上采用间作稻、单季稻、连作稻等多种耕作制度,其中间作稻最为普遍。随着连作稻的推广,间作稻逐渐减少,而三熟制在肥料和劳力充足的情况下得到提倡。
关键词: 龙观乡 粮食作物 耕作制度

内容

本地粮地以水田旱地兼半,水稻为大宗作物,素以一年一熟和间作的一年二熟者居多。建国后,历经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和二熟改三熟的耕作制度改革,提高了复种指数,增产甚著。
  一、传统耕作制度
  间作稻(俗称生晚青)宋·开庆元年(1259年)庆元知县吴潜在《出郊偶赋》(己未六月十七日)诗中有“并岸低畈苗颔长,近陂高陇稻头垂”句,又在《喜雨》中有“雷使巡行遍五方,夹秋不怕旱为殃……己卜晚青催出穗,且将早赤急舂粮”句。可知南宋时鄞县就采用水稻间作。光绪《鄞县志》载:“鄞地稻收早熟,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稀行密莳,先莳早苗,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割去早禾,乃钥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与《农田余话》所熟闽广再熟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间作稻栽培方法。1936年,本地间作稻占水稻总面积50%左右,至1949年为60%左右。间作已成为当时本地主要耕作制度。由于间作稻亩产普遍比单季的中、晚稻多收50~100公斤,建国初逐年扩大,1954年种植面积占总面积70%。1955年推广连作稻后,次年间作稻锐减至40%,1965年连作稻歉收,1967年间作稻又增至55%,其后三年因连作稻增产而减少。由于稳步推广连作稻,间作稻逐年减少,至1970年几乎不见种植。
  与间作制度同时并存的还有其他形式的耕作制度:
  单季早稻 主要栽于晚稻易受旱涝的地带和早稻收后种植经济作物或休闲的水田,有时也偶因劳力不足而栽种。
  单季中汛稻 主要栽于温、光不足的山区、半山区地带。
  单季晚稻 山区略于种植。1956年在推广连作稻同时,也提倡改中汛稻为单季晚稻,此外,连作晚稻的秧田也种单季晚稻。1985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单季晚稻面积又有增加。
  旱地种粮 山区占有一定比重。其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者,多为棉花前作,种植大小麦或蚕豆。一年二熟者,全山区多为大小麦(或蚕豆、豌豆、马铃薯)——玉米(或甘薯、高粱、黄豆)。一年三熟多为间作套种。
  二、连作制度
  1953年,县试种连作稻获得成功,次年在全县40个农业社扩大试种,平均亩产395.5公斤,比间作稻增产80公斤。1955年本地试种后,增收88公斤。次年大规模扩种,是年早稻亩产虽有220公斤,但晚稻由于遇台风涝灾,亩产只有110公斤,故1957年连作稻面积减少。1958年再次扩种,收成有所好转。至1971年本地双季稻均改为连作制。
  三、三熟制
  1956年前,春粮(大小麦)——双季稻已有零星种植,间作改连作后,略有扩大。1960年县试行三熟制,亩产达804.2公斤,比是年连作稻每亩增产197.7公斤。次年即在全县提倡三熟制。由于全面实现连作制后,肥料和劳力不足,农民又不很习惯于种麦,三熟制推广不快。1971年后,氮素化供应量增加,加之学习了江苏龙桥、塘桥的种麦经验,春粮面积迅速扩大。1972年后,本地有20%农田实行了三熟制,至1979年三熟制面积达到40%以上。1985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因大麦经济效益不高,三熟制面积逐年减少,90年代后几乎消失。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