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组织和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组织和管理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17
页码: 1438-1454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区境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组织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情况。还介绍了一些市级和区级科研机构,如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这些科研机构在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医药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 科技组织 科技管理 海曙区

内容

1955年,境内成立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机构。1985年建立区科委和区科协,其后更名为区科技局,科技管理得以健全,科技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通过科技职称评定、科技人员培训、科技人才引进等措施,科技队伍逐渐形成壮大。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55年3月,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境内成立。1958年成立市技术革命委员会。5月漂染厂建立本市第一个厂办科研所。12月成立市科学技术协会。1959年1月设立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63年6月改称为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中,科技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协会和科技学术团体等组织相继解散。科研设备、科技图书和情报资料遭受毁坏和散失,科研项目或中断或拖延。
  1972年9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宁波地区科学技术办公室,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指挥组科技办公室。1973年3月分别改制为地、市科学技术局,负责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科技工作转入正常轨道。1978年,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建立。1979年2月召开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市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恢复。1983年3月,地、市机构合并。7月,地、市科委和科协分别合并,成立市科委和市科协。
  1985年3月,区科委成立。1987年底,建立区科协。2002年4月,区科委更名为区科技局,并建立局党组。区科协与区科技局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科技管理科和科技创业中心管理办公室。科技管理科归口管理新产品、星火、火炬、推广、攻关等科技计划,负责科技资金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认定,科技成果鉴定、登记、推广和保密及科技进步奖申报,归口管理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计划及中小企业国家创新基金申报。科技创业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区科技创业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节 科研机构
  市属科研机构
  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院址在益民街48弄58号。前身为宁波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从事化纤、机械、电子、“三废”处理、防腐剂、吸泥船、农药、多用泵等多门类科研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87年与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合并,改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994年改为现名,成为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咨询、环保科技产品开发、环境工程监理、承包及运行管理一条龙配套服务的综合研究开发单位。2006年,全院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49人。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7名、中级21名、初级11名。设计院先后参加过多项国家环保攻关项目,国家、省、市重点污染源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五项环保治理技术获得国家专利。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研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城市污水处治建设方案获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辅助软件系统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以钛白废酸和铝土开发的新型高分子环保药剂获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新秀奖。2005年完成《宁波市甬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和《宁波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达标规划》等项目。多次荣获省环保局、市科技局授予的“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地址在三市路59弄8号。成立于2004年6月,现有在职人员44人,其中硕士生7名、本科生25名。科技技术人员38名,其中研究员3名、高级工程师17名、工程师7名、助工11名。研究院主要承担国家、部委、省和市下达的海洋与渔业科技攻关项目科研任务,市“科技兴海”、“科技兴渔”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和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及高新技术科研攻关及应用研究,市海洋与渔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市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估和渔业污染事故检测与评估,市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市渔业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任务,部门和企业委托的海洋与渔业规划、研究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建有海洋与渔业学科硕士教学实践培养基地。获省级三等奖1项、市级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 地址在孝闻街264号。前身为宁波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1984年1月地、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市医学科学研究所。1984年5月建立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6年9月,两所分开。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单独建所,所址在西北街42号。1988年,全所有职工26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名、中级6名、初级15名,所长杨国栋。设有6个实验室,拥有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4台,中外文医学图书5000册。专门从事微循环障碍疾病发病机理和莨菪类药物的开拓性研究。以莨菪类药物为手段,进行危重病抢救和难治病治疗,并以此建立“信息—效应—能量”发病学理论。历年来,在和平应用莨菪类药物解决微循环障碍,治疗暴发性流脑、冠心病、子痫、中毒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河豚鱼中毒等难治疾病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发现莨菪类药物对鱼类、生猪、棉花、水稻等的促进生长作用。1978年至1988年,获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4项,优秀论文奖7篇。
  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 地址在柳汀街。创建于1998年,又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分所。内设总工办、科研开发部、研究实验部。在海洋工程领域,从事各类海洋工程的环境调查、勘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数值模拟与预测、濒海污水处理与排海、海洋工程技术开发等。在海洋产业领域,从事海洋生物衍生产品和海洋药物的开发、水产品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技术咨询服务等。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领域,从事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计划和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编制起草。2005年迁址江东工科技园区清水桥。
  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 创建于1970年,地址在宝善路166号,为宁波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属机电工业综合性科研设计单位。全院分设机电科研及设计两大部,有高级工程师32名、工程师62名。设计院致力于机电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自动化仪器仪表的设计与生产,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任务。产品有模拟数显调节仪、温度湿度速度时间调节控制仪表系列,具有智能数显温控仪系列,电子计数器系列,实验仪器系列,电机调速系列,无纸记录仪系列等几十种、几百个品种,并对外承揽电气成套控制系统设计,与国内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新产品研发获国家专利35项,多次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
  宁波市二轻工业研究设计院 创建于1976年,地址在小沙泥街60号。1997年与新加坡合资,研制开发自动焦度计、自动镜片磨边机、LP—5制模机、中心机、开槽机、验光仪等多种系列眼镜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注塑机电脑控制器等产品。自动镜片磨边机获1999年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自动焦度计获2002年宁波市级新产品奖。
  区属科研机构
  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 创办于1989年,地址在西郊前锋路9号。属民营科研企业。从原有3名科研人员、3000元资金,发展到有固定资产百万元,从业人员20多名,设有中试生产基地、开发区的新芝公司。产品有电动玻璃匀浆机、超声波细胞粉碎机、高压氧舱专用对讲机、激光指示器、多功能电话遥控器等10多种,获专利3项。多功能电话遥控器在第三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在联合国中标。
  宁波中鼎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2年成立,地址在环城西路南段695号。为建筑设计与研究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员工5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85%以上,其中国家注册建筑师7人、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4人、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3人、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8人。院下设总工程师办、方案创作所、综合设计所、室内设计所、综合办公室、财务部6个部门。研究院专长建筑功能、形式与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分析与研究,先后完成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宁波美术馆、宁波科技园区萧峰青年公寓、宁波外滩花园、宁波院士花园、科技园区现代铭楼、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奥丽赛大厦、月湖银座、宁波万达广场高层公寓、宁波东方瑞市二期工程、鄞州区委党校、鄞州金贸中心、舟山凤凰山庄五星酒店、大庆银亿阳光城、长兴大唐贡茶院等建筑的设计。
  宁波海曙姚丰特种养殖研究所 2001年成立,地址姚丰工业区,拥有科研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科研人员6名,员工18名,固定资产500万元,养殖面积500亩,其中优质高产标准化基地300亩,现代化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主要从事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翘嘴红、季郎鱼的特种养殖、加工及销售。2002年被列入宁波市海曙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企业科研机构
  宁波福特继电器研究所 1992年建立,地址在启文路125弄11号。有大专以上科技人员96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从事电磁继电器研究,是中国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参与国家标准的制订,为我国最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生产第三代通信继电器及涉足第四代通信继电器的企业之一。2001年成功收购日本两家企业。2003年升级为省继电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心研制成功近百种继电器,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已获国家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曾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获市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 1996年建立。地址在段塘大河头段塘路99号。有科研技术人员235人,其中中级职称40人、高级职称12人,硕士、博士14人。主要从事研究的项目有锌锰、锌镍碱性干电池系列,锂锰干电池系列,锂离子二次可充电池系列,动力电池及电池相关的生产线和原辅材料。近3年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60多项,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授予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参与和主持国际、国家标准制定8项。“LR20和LR14无汞碱性锌锰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5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LR6大功率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4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LR6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研发小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宁波神乐电子器材总公司宁波市电气触点研究所 前身为宁波三星电器元件厂,以生产多材质、多品种合金电气触点为主,地址在祖关山路。公司成功开发银铜复合、银氧化镉、银铁合金、银镍合金、银钨合金、银氧化锌、银氧化锡、银氧化铟等系列合金材质和电器触点。其中银氧化镉、铜复合电器触点结合牢度性能稳定,可取代进口产品。产品获市优秀新产品奖、四新产品奖、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开发部 原称宁波洗衣机总厂,1980年建立,地址在鄞奉路131号。公司首批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自营出口权,生产的新乐牌洗衣机为中国最早的洗衣机品牌之一。有员工1252名,专业技术人员215名,洗衣机年生产能力300万台,开发20个系列200多个型号的产品,2004年新乐牌洗衣机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太阳能研究所 1978年建立,地址在前丰街80号。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之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太阳能研究所,聘请国内多名著名太阳能专家加盟,定期邀请德国、日本等国太阳能界专家到公司讲学。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5%,多次承担国家、省、市和世界银行GEF项目的科技攻关项目。在西藏、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以及赞比亚等亚非拉国家,建有大型太阳能发电站。在兰新铁路、长江三峡、塔里木油田,太阳能电源通过恶劣气候和时间的考验。太阳能龙船在美国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软件中心 1998年建立,地址在大梁街48号。为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下设软件中心。有一支系统分析员、高级编程人员、高级工程师、专业资质认证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组成的技术队伍,从事网络与软件研究。公司曾被评为市软件行业十强企业、市独立软件开发十强企业、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
  第三节 科技队伍
  科技人员状况
  解放前,境内科技人员奇缺。仅宁波永耀电力公司有几名技术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队伍逐年壮大。
  技术职称评定
  20世纪50年代,从工农群众中提拔了少部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960年任命一批工人技术人员,授予其各专业技术干部职称。1978年,市制订的《宁波市工程技术人员定级升级条件暂行规定(草案)》,对主任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的技术业务条件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技术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7年成立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并相继成立区中小学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农业人员等初级评审委员会。职称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专业技术职务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设置,在定编定员基础上,确定高、中级专业职务的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有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中聘任,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1991年,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应考2730人,实考2579人,评出高级2名、中级8名、初级134名,其中经济类34名、工程类16名、医科类76名、财会类18名。1993年,评初级任职65名,上报晋升高级28名、中级172名。1996年实施职称改革,确定首次技术职务定职130人,审核评审初级任职资格137人,审核推荐各档次任职资格343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98人、初级238人,对286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1997年评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12人,审核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3人。1998年建立全区各级各类人才3187名技术人员的数据库档案,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851人、初级职称2312人。年内推荐评审高级职称14人、中级13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69人。2001年组织职称外语和经济系列的考试,完成执业药师等13个专业、职业(执业)资格600余人考试报名的审查工作。至2008年,全区各级各类人才中,高级职称10649人、中级职称7931人、初级职称14205人。
  科技人才引进
  1984年改革人事制度,下放人才引进权,企业直接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干部35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1986年5月设立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1991年,区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为流动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和档案管理。是为宁波首个县(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1993年在长春路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11月,举办区首届人才交流大会,48家单位设摊,900余人参加洽谈。引进企业急需人才14名,其他各类人才共55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9名。1996年,区人才市场从人才劳动市场中分离,在高塘路建立120平方米的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有56家单位设摊,1300余人进场洽谈。1997年,区人才市场先后举办´97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97海曙区人才交流大会暨大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宁波市乡镇企业人才交流大会、中老年人才市场招聘会、中高级人才招聘专场。11月,组织卫生系统去河南郑州招聘人才。一年中接收高校毕业生25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毕业生84名、大专生112名。1996—1998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771名,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5名。1997年引进各类专业管理人才11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6名。1999年引进人才270名,其中高级职称14名、中级职称9名。至该年,有高级职称人才35名、中级职称人才933名,多数分布在科研教育卫生部门。
  2000年,区人才市场搬迁至西北街1号,总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1999—2008年,举办招聘会150次,引进人才15544名,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3136人,博士38人、硕士167人,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17人。
  2005年实施《海曙区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引进8类高层次人才,对引进人才的生活、户口、配偶、子女、住房、用车、创业经费诸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进人单位在收入分配中向人才倾斜,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鼓励引进人员以技术、专利入股,参与分配。引进人员纳入学科学术培养工程推荐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科技进步奖的推荐人选。
  科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1954年,境内宁波漂染厂和棉纺、制冷类工厂参加市科普协会(筹)组织的漂染、棉纺、制冷等学习班,培训技术工人。1957年,工业管理干部和技工参加市科普协会与市工业局、建设局、工联会合作举办的劳动保护、数理化系统知识、自然发展史等学习班和科学讲座,农业干部参加植物基本知识、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家畜家禽饲养、新式农具的性能和特点等学习班和技术讲座。1959年,市机电研究所、重工业局、化工局、冶金学校、永耀电厂、如生罐头厂、邮电局、电讯器材厂、纺织机械厂等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去中科院电器研究院半导体室、中央纺织研究院、上海纺织研究院、天津工业学院、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和冶金研究所对口培训,时间半年至一年不等。1959—1961年,电器、工艺美术、邮电、粮食等科研所培养技术人员100余名。1979年参加地区科委举办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讲座64次。
  1994年为准备参加全国职称考试,会计学会培训会计员407名、助理会计师120名,对106名基层一级主要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占应培训对象的42.7%。1995年6月,15名科技人员赴庐山参加国家科协举办的科技人员培训班。7月,基本完成248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任务。
  第四节 计划管理
  规划制订
  1994年7月,区科委制订了《宁波海曙区科学技术近期(2000年)计划和远期(2010年)发展规划》,农业科技重点加强粮食作物和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立体农业,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新兴产业(产品)科技推广应用现代广播设备(高亮度背投式组合电视屏大屏幕)、重要元器件、机电一体化、高性能医疗器械、精细化工、新材料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科技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控制、软科学研究。8月,制订《海曙区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调查与发展规划设想(1994—1997年)》,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控制、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信息和业务系统、信息服务业。区科委对区内新兴产业(现代通信广播设备及器件、机电一体化产业、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新材料)的现状及“八五”后两年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兴产业“十亿工程”发展设想、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对策、新兴产业调查统计跟踪等,做详细调研分析,编写了《海曙区新兴产业(产品)发展情况调查与发展规划设想》。
  2000年完成《海曙区科技事业“十五”发展规划》编制。
  2001年编制2001年度第一批科技计划,完成市级第二批科技计划筛选工作和第二批科技计划成本编制工作。
  计划实施
  从1991年至2006年,下达与实施科技计划183项,其中推广类项目15项,星火类项目13项,新产品项目103项,科研类项目19项,国家火炬计划5项,市、区级火炬计划21项,软课题计划7项。宁波GQY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高亮度背投组合电视屏、浇封型防爆电磁阀和复鞣剂(粉状)被列入1994年国家重点高科技新产品。宁波三星电器元件厂高性能高材质合金触点、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小型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和NX超小型高灵敏度通讯继电器、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LR6大功率型无汞碱性锌锰电池,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