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唯一号: 112830020230000881
人物姓名: 王益宗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381.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877
卒年: 1966

传略

王益宗(1877—1966),阜山前王人。为人豁达大度,性格豪爽,思维敏捷,善于社交,是一位深孚众望的华侨,人称“巴西王”。 1915年,他与徐志仁从阿根廷转入巴西后,到南方愉港安家落户。当地气候凉爽,巴西人普遍喜穿毛线衣,他创办了一间绒衫厂,生意兴隆,几年后赚了不少钱。1926年,偕同乡周继文在里约热内卢“拗维宕”(Ovidobr)合租了一间写字楼,经营上海绣花店,做台布生意。1937年,重回里约热内卢,在PsaTiradente47号开了“卡蒙餐馆”,后来该餐馆成为当时里约热内卢最有声誉和最昌盛的快餐馆。 王益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在广大华侨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传奇色彩并非体现在他创业的成就方面,而是在于他一生广交朋友、乐于助人等社交方面。他的两个绰号“巴西王”和“筅帚”正是他一生传奇色彩的写照。 由于他性格豪爽,讲义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因此他,的朋友如云,上至中央政府大员,下至市井小民百姓。愉港是巴西工党的根据地。王益宗初到愉港时,就与工党的许多头头结为朋友,交际甚厚。1930年工党领袖石砣龙革命成功取得政权后,他的这些朋友都成为当时首都里约热内卢中央政府中的官员。当时外交部长的女儿拜王益宗的私人律师为干爹。 王益宗的卡蒙餐馆开业后不久,房东欲将其租用的房子转卖给巴西银行拆建,由于王益宗据理力争,只得作罢。后房东又打算转卖给市政府拆建,面对市政府的强大压力,王益宗镇定自若,通过外交部长的兄弟在市政府内协作斡旋,终于力挽狂澜,足以说明他的活动能力。 1933年,一位山东籍的侨胞有很多物资被里约热内卢海关扣留,求助于王益宗。王闻悉后,立即进行疏通,很快解决问题,令这位山东侨胞感佩万分。 不论是巴西人或中国人,只要有求于他,他都欣然应诺,至于青田同乡们的困难,他更是竭力地去帮助解决。油竹人朱仁楚,老实厚道,没有文化,终生打工糊口,毫无积蓄,到老还是光棍一条。王益宗知道后,就带头资助并发动青田侨胞集资,使他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祖国。 正因为王益宗在巴西社会中神通广大,活动能力强,又凑巧姓王,故侨胞以尊崇的口吻送他一个美名——“巴西王”。 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一切应酬费用理应由求助者负担。他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往往没有考虑到求助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常常出门坐小车(出租车),请客进大馆,使求助者不堪重负。在当今社会上这种气派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田侨胞的经济还不十分富裕,王益宗这种超前的意识和做法实与当时形势相悖。被帮助者看到问题得到解决是既高兴又感激,但看到被花去的钱又会心疼,因此对王益宗产生了又敬又怨的矛盾心理。不过这种“怨”是美中不足的心态反映,王益宗也因此有了“筅帚”这个绰号。 但这个绰号却体现了一种亲切感,正如一个年轻的妻子俏骂自己心爱而又不争气的丈夫为“小冤家”一样,因此王益宗也非常乐意接受。后来,下辈都叫他“筅帚公”或“筅帚伯”、“筅帚叔,”同辈的都叫他“筅帚兄”。久而久之,这个绰号就成为他的名字了。 王益宗是一位爱国华侨。1940年,他建议中华民国政府驻巴西的公使王功武,发动广大侨胞在某俱乐部里做油炸馄饨义卖。他自己带头参加,并积极发动几百华人参与,使义卖顺利开展,他们把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祖国,并多次发动侨胞踊跃购买“救国公债券”和“建设公债券”。 王益宗是一个平中见奇的华侨,一生助人为乐,爱国爱乡,他的传奇人生一直在青田华侨中传颂着。1966年,他病逝于里约热内卢,享年89岁。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