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临危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38
颗粒名称: (二)面临危机
分类号: S964.2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但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生产技术粗放、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现代化产业化冲击、特色品种资源流失、传统技术革新难、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传统农业文化流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生产技术、保护特色品种资源、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以促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共生系统

内容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生产技术粗放
  传统的稻鱼生产方式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生产技术较为粗放:
  水体小,鱼类栖息环境差。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离不开鱼沟和鱼坑,采取“平板式”养鱼。由于水体小、总溶氧量、浮游生物量下降、夏季田水温度高、鱼类遇敌害时栖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稻田养鱼的密度、回捕率和产量。
  鱼种规格小、放养密度低。传统养殖方式主要放养小规格鱼种,有的还直接放养鱼苗,造成鱼生长慢,成活率低。稻田养鱼种的每亩放养夏花700~1500尾;养食用鱼的,每亩放养当年夏花100~150尾,放养春片鱼种50~80尾。
  饵料不足。传统稻田养鱼不投人工饵料,但稻田天然饵料数量有限,尤其在山区,溪水冷瘦,浮游生物量更低。田间杂草的量也随鱼体生长而下降,在水稻生长后期,杂草量不能满足鱼生长的需要。
  迟放早捕,养殖时间短。一般在插秧一周后放养,收稻时起捕,稻鱼共生期很短。单季中稻地区90天左右,双季稻地区160~180天,而中国南方稻田每年宜渔时间有240~330天。
  2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
  低传统稻田养鱼产量较低,青田县1985年平均单产114千克/公顷,到2004年为300千克/公顷,而完全采用传统方式养殖的田块产量一直保持在150千克/公顷以下。加之农民稻田养鱼面积小且零星分布,如方山龙现村多数农户仅有几分田,即使全部出售,收益也十分有限。而相对于稻田养鱼,经商或出国有更高的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提高。过去10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了1~1.5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如方山、仁庄等乡镇出国人口占50%左右,而且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带来了农业的粗放经营倾向,单作水稻劳动力投入由300~375工/公顷,降低到105~225工/公顷。而稻田养鱼在减少用工方面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缺乏深加工技术,稻米和田鱼未能实现深加工,经济附加值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3现代化、产业化冲击
  20世纪60年代起,为提高水稻产量,稻田开始施用化肥、农药,且施用量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稻鱼的和谐共生,加大了稻鱼矛盾。同时,由于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小流域和下游地区的面源污染也不可忽视。
  传统的稻田养鱼不喂饵料,或不吃人工饲料,只喂少量的麦麸、米糠等粗粮;采用当地传统田鱼品种,口味好,品质优,色彩鲜艳,但产量低。而在利益精驱动下,某些养殖、加工大户为提高产量,外购高产鱼种,用配合饲料加以养,每公顷产量可提高到3000~4500千克,但品质不纯正田鱼。如何在保持品种纯正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养鱼效益,已是当务之急。
  4特色品种资源流失
  优良的稻、鱼品种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大特色。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添加饲料的使用逐步增多,许多高产的杂交稻逐步替代地方水稻品种,当地田鱼品种也被一些外来鱼种所代替,结果使许多地方水稻品种消失,一些田鱼品种日益发生退化。
  5传统技术革新难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虽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配套的生产技术必须进行革新,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些需要革新的技术包括稻鱼共生系统结构优化技术、化肥农药替代使用技术、水肥优化管理技术、病虫害的生态控制技术等。
  6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近年来,由于青田稻鱼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知名度越来越高。在龙现村等地,许多旅游项目逐渐发展起来。如在河流上游建立餐馆,在河流上围坝开展游泳活动等。乱扔垃圾、乱建房屋的问题逐渐增多。结果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旅游人数日益增多,环境超载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
  7传统农业文化流失 受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例如,传统种植模式的消失,大量劳动力外出就业,留守村民不依赖其增加收入,导致稻田养鱼面积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只种稻不养鱼”或“只养鱼不种稻”的局面;传统的农用锄草、杀虫工具闲置不用,多采用施用化肥、农药等更简单易行的方法;当地庙宇祠堂等古建筑空置废弃,不加修缮等;当地象征鱼文化的龙舟、百鸟灯、青田词鼓等民间文艺活动正悄悄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