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田鱼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31
颗粒名称: (二)青田鱼灯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1
页码: 070-0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鱼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青田鱼灯是青田稻田养鱼衍生出来的民间灯舞,它的影响似乎超过青田稻田养鱼本身。鱼灯仿照淡水鱼形象制作,一般由11盏、13盏、15盏组成灯队。青田鱼灯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活跃节日气氛,被誉为“天下第一鱼”。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鱼灯

内容

在青田,只要提及青田稻鱼文化,人们最先告诉你的就是“青田鱼灯”。青田鱼灯是青田稻田养鱼衍生出来的民间灯舞,而它的影响却似乎超过青田稻田养鱼本身。
  尽管稻田养鱼覆盖到青田大部分农村,但毕竟还有少数地方至今还不具备养殖条件(主要是沿瓯江两岸地势低矮处,因瓯江发大水淹没稻田,田鱼会被水冲走),即便是农村的水稻种植户中,也有少数人在稻田里没有养田鱼,但是,青田鱼灯活动却遍及青田城乡,甚至全世界有青田人居住的地方。
  鱼灯仿照淡水鱼形象制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一般由11盏、13盏、15盏组成灯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便开展鱼灯表演活动,借此弘扬传统文化,活跃节日气氛,被誉为“天下第一鱼”。
  “青田鱼灯”与青田稻田养鱼
  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青田鱼灯舞》记载:古时,青田先民在稻田中养鱼,(稻谷)收成时以鱼饭祭祀天地神明,祝愿年年有余。祭罢天地神明后,人们才动筷,于是逐步形成了“尝新饭”的习俗。到了冬天,仅剩少数田鱼,并且进入“冬休”期,这时候,人们自然舍不得再将田鱼宰杀烹煮。可是,人们对田鱼却情犹未了,特别是在节庆期间。于是,人们便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里制作田鱼形灯笼悬挂在自己家门,将“尝新饭”习俗延伸扩展成为另一种民俗活动——灯会。据清光绪版《青田县志·风俗卷》记载:自唐朝建县以来,青田人“上元节市巷皆悬灯”。可见,田鱼很早就成了青田民间的图腾。
  1刘基和青田鱼灯
  在青田民间,田鱼有两种寓意:一是象征“年年有余”,一是象征“跳龙门”,寓意飞黄腾达。至于悬挂在家门的“青田鱼灯”怎么会形成一种民间舞蹈?这里涉及一位历史名人——刘基。元朝末年,生性刚直的刘基因受同僚排挤,被迫弃官隐于青田,他把原来作为悬挂物的鱼灯进行整理,增加了灯的数量,丰富了鱼的类型,并形成舞蹈阵图。作为熟谙军事知识的刘基,在编创“青田鱼灯舞”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让大量军事上的阵图渗透其中,形成具有独特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尽管“青田鱼灯舞”几经演变,但军事风格始终保留;同时,在众多的淡水鱼形象的灯具中,大部分还是保留了“田鱼”形象。一是因为田鱼的色彩比较丰富;二是田鱼属于鲤鱼科,善于跳跃,符合舞蹈动作跳跃性较强的特征;三是青田人对田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据史载,刘基多次上表元朝廷,请求剿灭方国珍,最后被元朝廷采纳。而后刘基又被罢官,刘基为防方国珍余孽报复,在家乡招募义兵,日夜操练,以防不测。至于刘基编创“青田鱼灯舞”的动机,青田民间甚至民俗专家是这样说的:刘基在训练义兵前,因担心朝廷疑其有反心,故把“青田鱼灯”改编为借口教义兵练习“青田鱼灯舞”,其实是在操练阵法。这种说法作为民间传说尚可,如果把它作为史料,却值得商榷——打仗不是儿戏,用民间舞蹈来操练阵图,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刘基为什么要编创“青田鱼灯舞”呢?首先,看一下青田“田鱼文化”的两个特征:一是广泛性,青田的稻田养鱼无处不在,无人不知;二是寓意性,青田田鱼是经过驯化的鲤鱼,善跳跃;其次,青田山多田少,历代老百姓谋生艰难,人们寄希望“鲤鱼化龙”,跳出龙门,走向象征光明、幸福的月亮。另外,再看一下刘基的诗作《古镜词》。
  古镜词
  (明)刘基
  百炼青铜曾照胆,千年土蚀萍花黡。
  想得玄宫初闭时,金精夜哭黄鸟悲。
  鱼灯引魂开地府,夜夜晶光射幽户。
  盘龙隐见自有神,神物岂有长湮沦。
  愿借蟾蜍骑入月,将与嫦娥照华发。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刘基被元朝庭罢黜以后,投奔朱元璋之前的这段时间。诗里把元政权下的黑暗社会比作“地府”。他此时的心情愤懑却并不悲观,他想借“鱼灯”抒发想寻找“晶光”的心愿,他更“愿借蟾蜍骑入月”,实现人生抱负。但是,作为悬挂在家门的鱼灯又怎样“引魂开地府”以寻找“晶光”?又怎样化“蟾蜍骑入月”呢?于是,刘基在写此诗后,又灵感突发:让鱼灯走下每家门口,游入地府,发出晶光,让田鱼化作神龙,直跃长空。
  如果仅凭这一首诗就断定青田鱼灯为刘基创作,未免显得牵强。但是还可以找出其它佐证。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温传说》里记载:“刘基应海溪友人朱君之请,为撰写朱氏宗谱序而到过海溪。”时至今日,在青田海溪乡马岙村《朱氏族谱》里,仍保存着刘基为之所作的“序”。《朱氏族谱》里还记载:“刘基姑婆,青田章旦人,嫁海溪马岙。”《刘伯温传说》里还详细描述了刘基在海溪教村民演练鱼灯舞的情景。另外,如今在青田章旦还流传着少年刘基在章旦红萝山读书的故事。再从刘基故乡南田到海溪的交通线路来看:南田—方山—章旦—海溪。再从这四个地方的特色来看:南田是刘基故里,至今每年还举行盛大的刘基祭祀大典;方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区;章旦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读书风气,章旦中学被民间誉为“深山名校”,其办学方式和教学质量常受到教育部的关注。由此可见,上述历史故事并非杜撰,有关刘基和鱼灯的关系并非空穴来风。
  菜窝遣兴
  (明)刘基
  岁暮寒气冽,今晨颇和缓,
  登高眺原陆,陡觉生意满。
  日色照地黄,墙影看照短。
  草抽识土膏,鱼出知泉暖。
  吾生亦天物,安得不乐衎。
  且复撷其蔬,独酌慰衰晚。
  溪南草堂即事
  (明)刘基
  溪上草堂盈十寻,疏杨密竹各成阴。
  绿烟绕舍桑畦静,白水当门稻穟深。
  过雨忽翻金碧影,凉蜩乱发管弦音。
  此时不省愁何在,坐到鸦栖月满林。
  2青田鱼灯与农耕文化
  时至今日,青田鱼灯舞依然保持着两大基本风格:一是游弋状,二是跳跃伏。另外,鱼灯道具以红色为主,其他则多色多彩,符合田鱼基本色彩。鱼灯道具里四条“头鱼”则是龙头鱼身,含“田鱼化龙”、“跳龙门”等寓意。
  历代农民的生活都是根据四季变化安排,农民喜欢田鱼,然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鱼”能化“龙”,指望子女或后代能跳出“龙门”,飞黄腾达。青田鱼灯舞有“春鱼戏水”“夏鱼跳滩”、“秋鱼泛白”(又名“鲤鱼产籽”)、“鲤鱼跳龙门”、“冬鱼结龙”5个基本阵图。每个基本阵图又含10多个小阵图。不同的阵图(包括舞蹈动作)不但是根据鱼在不同季节里的生活习性而设计,而且都有不同的寓意。
  “春鱼戏水”是模仿“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军事阵图,把春天田鱼嬉水的欢乐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盛夏时节,特别是雷雨前夕,空气十分沉闷,为寻找新鲜空气,鱼类往往会跃出水面,特别是田鱼,甚至会跳往另一块田。“夏鱼跳滩”就是根据鱼的这一特性而设计,主要特征是纵向跳跃——箭一般射向前方,寓意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金秋时节,新谷登场。鱼羹稻饭,其乐融融。这是田鱼产籽的时候。“秋鱼泛白”所表现的正是田鱼产籽的情景。在现实中,鲤鱼产籽时都是匍匐着身子的,而在鱼灯舞里,其动作却是让“鱼儿”的“肚子”朝上。为此,曾有民俗专家向舞鱼灯的农民询问其故,农民们回答:“女人生孩子都是肚子朝上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鱼’也肚子朝上?”原来农民是把“田鱼”也当作人看待。所以,该阵图有两个名称:“秋鱼泛白”和“鲤鱼产籽”。可见,该阵图表现的主题不仅仅是对生命繁衍的敬仰,同时还充分表现对田鱼的深厚感情。
  第四大主阵图是“鲤鱼跳龙门”。爱跳跃是田鱼的习性,而传说中的“龙门”是指科举制度中的“状元及第”。对于青田鱼灯舞中的“鲤鱼跳龙门青田民间的说法是:当年刘基在编创“青田鱼灯舞”时正值人生最低潮,他是通过该阵图抒发自己时来运转、再展人生宏图的心愿。而后来历代的老百姓则是希望子孙后代能高中状元,出人头地。“鲤鱼跳龙门”是青田鱼灯舞的高潮部分:两盏“珠灯”相隔两米左右,分站为“门”,在轻松欢快的锣鼓声中,四条龙头鱼身的大红田鱼(俗称“头鱼”)慢悠悠地依次跳过“龙门”,随着鼓点节奏的逐渐加快,“跳龙门”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最后,在暴风雨般的鼓点声中,众鱼快步如飞,排山倒海般依次跳过“龙门”。
  “冬鱼结龙”是青田鱼灯舞中最后一个阵图,也是灯舞高潮后的一个尾声,表现冬天田鱼潜入水底抱团成群的自然现象。寓意越是遇上恶劣的环境越要团结一致的人生哲理。
  青田鱼灯的发展
  (1)鱼戏莲花 由于青田人对稻田养鱼的特殊感情,曾有人试图在传统的青田鱼灯舞中植入水稻,却终因水稻的形状难以制作灯具而最终搁浅。但是,农民的这一大胆想法却激起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灵感:青田农村不是有种莲子的习惯吗?莲塘里不是也养殖着田鱼吗?莲花和荷叶在舞台上可好看了。于是,至20世纪90年代,青田的文化工作者便创作了新的灯舞“鱼戏莲花”,而且大获成功。如今,青田县文化部门把方山乡中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青田鱼灯”的传承基地。青田县教育部门把“鱼戏莲花”舞蹈作为青田鱼灯舞的附加版本,列入学生必修课。
  (2)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失,而青田鱼灯舞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且走出青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青田鱼灯舞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由民间自发举行。
  1952年,由青田县文化馆发起,在县城郊区的农民和青田建筑公司的工人中挑选人员,组建“青田县工农鱼灯队”参加全县文艺会演。这是青田鱼灯第一次由官方组织登场亮相。至1954年,青田县鱼灯队赴杭州参加全省文艺会演。从此以后,青田鱼灯多次应邀外出,在省城乃至全国各大地区频频亮相。
  1984年,青田海溪乡马岙鱼灯队应邀赴杭州参加中日青年联欢,这是青田鱼灯舞第一次与外国人接触。
  1999年10月1日,青田马岙鱼灯队应邀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参加国庆50周年文艺演出及国庆游园活动,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现场观摩。
  2001年,青田鱼灯舞应邀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继以在央视“乡村大世界”播出。
  2002年,青田鱼灯舞应邀赴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参加“中西建交50周年暨中国·青田民间艺术节”。
  2007年春节前后,青田鱼灯舞再次赴西班牙演出。是年,青田鱼灯舞在央视“中华情”栏目播出。
  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1位意大利青年专程来青田学习鱼灯舞技艺。此后,在意大利罗马有了一支由意大利人和旅意华侨联合组成的“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
  2011年,“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应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邀请,在罗马参加“中意建交40周年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文化交流演出。
  2012年,“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应邀参加远东国际电影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2013年,青田鱼灯舞在“青田田鱼文化节”开幕式上展演,受到海内外3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2015年,青田鱼灯舞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的演出。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古镜词
相关作品
菜窝遣兴
相关作品
溪南草堂即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