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25
颗粒名称:
二、源流
分类号:
J314.3
页数:
4
页码:
79-8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印纽雕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印章的产生和使用。印学界普遍认为印章起源于陶器时代,由印压陶器上的花纹的印模发展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都有印章,有的从印模逐渐演变为持之以为权力或凭信工具的印章。战国时期的印纽造型包括鼻纽、直纽、坛纽、柱纽、兽形纽等,其造型简单粗犷。
关键词:
印雕
发源
青田石
内容
印纽雕刻是随着印章的使用而产生的。关于印章的产生,印学界倾向于印模起源说。黄宾虹先生1930年的《陶玺文字合证》中,列举许多陶文和古玺完全相合的例证,证实印章已使用于制陶的记名,认为印章起源于陶器时代,由印压陶器上的花纹的印模发展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都有印章,有的从印模逐渐演变为持之以为权力或凭信工具的印章。迄今中国最早的印章实物是相传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方殷玺,皆铜质鼻纽。战国时期的印纽除鼻纽外,还有直纽、坛纽、柱纽、兽形纽等,其造型简单粗犷,形式上在寻求变化,特别是将兽形作纽,开古兽纽之先河。
秦代明文规定印制,天子以美玉作玺,臣民的改称为印,且规定了不同用途的印章的大小、材质、纽式。印纽造型功能由原来的便于执捺、系佩,进而成为权力大小的凭证信物。
汉代是篆刻艺术与印纽艺术的兴盛时期。印纽造型十分丰富多样,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以动物为题材的印纽,诸如螭虎纽、龟纽、驼纽、羊纽、鱼纽、鸠纽、蛙纽,蕴涵寓意,富有装饰味,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代对官印纽式有严格规定:皇帝玉玺虎纽,皇后金玺虎纽,诸侯王金玺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等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至二百石铜印鼻纽,蛮夷铜印驼纽、蛇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各朝官印纽式基本上承汉制,少有创意,而民间私印的纽式则稍呈多姿风貌,隐现着创造精神的涌动。
明清以前,印纽以实用为主要功能,与篆刻艺术一样,同处于实用艺术阶段。印章以铜为基本材料,制作以刻模浇铸为主要手段,从而限制了制纽者创造精神的发挥,而印章的实用功能更束缚了印纽艺术的发展。因此,古印纽艺术的发展是有限的。至明代,石质印章的流行,使实用印章的印纽逐渐衰落,如今已变成单调的蘑菇柄。而古代实用印纽中的精华却在石质印章的雕刻艺术中获得新生。
石质印章的使用,不仅给篆刻家也为工艺雕刻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艺术天地。脆软之石性,温润之石质,斑斓之石色,多变之石形,无不使人心胸激荡,灵感迸发,催人去遐想,去创造。
明代石章的普及,使寿山、青田等地的石雕艺人重视石章的生产与印纽的制作,他们在继承古代印纽艺术的基础上,利用石质特性,探索创造富有独特风格的印章雕刻艺术。清同治年间出土两枚明代李贽寿山石章,纽刻单狮,蹲坐侧首,其威武的神态、浑厚的造型,显示出古代印纽的遗风。在背部阴刻的弘纹,须、发、毛的开丝,口腔的镂刻,又流露出石质细腻的韵味。
清代,是印雕艺术兴盛时期。现存的大量宫廷与民间的藏品以及有关记载说明,清代的印雕艺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重视利用石章的材质美,尽管它与篆刻艺术的关系依然紧密,但已成为具有独特风格、较高品位的艺术门类。
清代印雕的纽式,除继承历代纽式外,还以古籍记述、古代刻石、画像石为鉴,塑造了许多形状怪异的吉祥瑞兽。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载,纽式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羱、当康、天马、白泽、蚩吻等十二余种。此外,还出现了葡萄纽、瓜纽、松鼠纽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纽式。
印纽的表现形式亦趋于多样,除圆雕外,尚有浮雕、透雕等。清康熙年间的周彬,字尚均,擅长雕纽,名重一时,其《龙凤寿山石章》,纽作腾龙翔波,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另有《螭虎纽印》纽刻群螭蜿蜒,四周作浮雕博古锦纹。他还以国画写意法,深刀刻山水、花卉、松竹等景物,作为印章纹饰。清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由一整块田黄石镂刻而成二十五个环,组成三条链,连结三枚石,十分玲珑奇巧。
印石具有特殊的材质美。清代印雕艺术家对千姿百态的石章,能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充分利用石材的质地、色彩,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杨璇,字玉旋,清康熙时人,擅长人物、印纽雕刻,名震当时。他曾刻石章一对,一作葡萄纽,一作瓜纽。以灰色部分刻葡萄和瓜,白色略渗微红部分刻枝叶,叶中红黄处刻虫蚀的痕迹。另一方鼠瓜纽,顶部红色部分刻南瓜三棵,数片白色瓜叶及藤丝交错其间,黄色部分刻两只松鼠在瓜上追逐。《后观石录》载有多方巧用石色的印雕:有螭纽,二螭倒卧,一红一白;有狻猊,二蔚蓝色,一白色,各相搏噬,而蓝俯白仰,分明不杂;有狐纽,纽白色,而石身紫白相间,类嘉兴锦……
由于石材的名贵和雕刻技艺的精湛,使印雕突破其实用功能,成为独具特色的观赏艺术,深受当时社会的推崇。地方官吏也选石章作贡品。清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大臣将两套各六十枚的青田石《宝典福书》、《元音寿牒》印章献给皇上。清宫里收藏有一千多枚寿山、青田石章。文人更是集石品石成风。清初学者高兆《观石录》记:“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彩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石印的材质美与印雕的艺术美,吸引着多层次的人士,唤起了他们的审美收藏欲望,竟使众多人士到了如痴似醉的境地。若说篆刻艺术是文人的园地,那么,印雕艺术则主要是民间艺术家栽培的鲜花。在民国时期动荡的岁月里,石雕艺人依然在默默地劳作。林清卿,福州市西郊人,为汲取中国绘画艺术养分,丰富传统的薄意技法,毅然暂搁雕刀,到城内画师家学习中国画,使自己的雕刻艺术独树一帜,卓然成家。他的薄意作品,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构思新颖,雕刻精细。陈子奋《颐印楼印话》称赞他的薄意“花卉之妩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
新中国成立后,印雕艺术空前繁荣。在印雕传统产区的福州、青田等地,有庞大的印雕创作队伍,其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理论水平。许多人不仅能雕刻,还能写论文、出专著。不少人获得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的称号或中、高级职称。他们已不是普通的民间艺人、工匠,而是工艺美术家、印雕艺术家。
在福州,印雕艺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将古兽纽艺术推向高峰。他创作了《九螭穿环》、《百章兽纽》、《寿山石章》等优秀作品,《二十八兽印章》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工艺美术师林寿煁的薄意雕刻,巧用石色,刀法清秀,意境纵深,用田黄冻石刻成的《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获国家金杯奖。施宝霖倾心印纽创作数十载,著《印纽艺术》一书,论史谈艺,所配印纽百图均系本人历年佳作,其纽雕既有浑朴典雅的古兽,又有富于创意的人物、草虫。林文举以其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绘画技巧,潜心钻研薄意艺术,著《薄意艺术》一书,配本人雕刻之薄意百余图,蔚为大观。
在青田,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印雕艺术的探索。工艺美术师周南康的古兽纽,造型古朴浑厚,草虫纽生动传神,深受海内外人士赞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运用透雕技艺,使印雕作品分外玲珑清秀,别具一格。其《青田石俏色印雕》(套章,与子倪伟仁合作)获国家珍品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笔者夏法起爱好集石品石,著《青田石雕志》,喜习印雕,《人物印雕》、《美国历届总统肖像》分别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名家作品展,《印章雕刻》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尤为可喜的是在北京、杭州、上海等文人荟萃之地,涌现出一批印雕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的刘焕章,在雕塑创作之余热心印纽雕刻,发表《印纽杂谈》一文,出版过《刘焕章印纽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鲁桓,创作了许多动物印雕,王朝闻撰文道:“作者依靠自己那在被动中求主动,变缺点为优点的才能和智慧,服从同时又突破了原材料的局限性,表现了艺术家的才能。”
印雕艺术摆脱其实用功能及篆刻艺术的附属地位,创作者是有较高艺术素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艺术家和文人,这是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