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刘崧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555
颗粒名称:
刘崧申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8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崧申是一位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南田村的知名将领。他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幼年家境贫苦,但勤奋好学,8岁开始向从叔父刘芝盛学习,掌握了堪舆和子平之学。22岁成为光绪乙未弟子员,23岁娶同邑三源梅日鳌之长女为妻。后他读到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原富》、《民约论》等书,意识到八股文的空泛无济于事,于1898年入读杭州求是书院攻读,与黄郛、章太炎等人成为好友。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刘崧申(1874-1938),字松君、大申,乳名建清,青田县南田乡南田村(现属文成县)人。少将参议。为先贤明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二十世裔孙。
刘崧申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无兄弟姐妹,事亲至孝,幼年家业式微,父久病卧床褥,赖母氏勤俭操持,仅敷自给。刘崧申8岁,就从叔父刘芝盛发蒙,力学甚勤。刘芝盛善堪舆子平之学,亦得其传。22岁授光绪乙未(1895)弟子员,明年娶同邑三源梅日鳌之长女为妻。复明年,补郡廪。时西学东渐,读侯官严复所译《天演论》、《原富》、《民约论》等书,感八股文空泛无济于用,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攻读,与黄郛、章太炎诸君子同窗,相交甚契。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入浙江省武备学堂习军事,毕业后任浙江陆军小学教弁目,旋升陆军中学教武员。
民国成立后,刘凤威初任浙军司令部军学科员,后受浙江督军卢永祥延揽,积升至督军署上校参谋。
民国四年(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祸及欧亚,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并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世局危急,乃嘱堂弟刘建寅护送其妻子梅氏及子女由沪返浙,于民国六年(1917)十一月二十四日乘招商局“普济轮”出吴淞口,与“新广丰轮”相撞沉没,全家罹难,刘崧申留杭州得幸免。
民国六年(1917)底,刘崧申续娶同邑青田阜山夏家地徐氏。
民国十六年(1927)苏浙齐庐战起,浙军挫败,卢永祥退居上海租界,军阀孙传芳由闽入浙,爱国青年潜居杭州鼓吹革命,孙传芳下令大肆逮捕,刘崧申皆力为解脱。同年底,蒋介石率北伐军占领江西全境,孙传芳以五省联军据苏浙皖顽抗,蒋介石曾令黄郛持书说孙反正,投效革命。黄郛密晤刘崧申,事闻于孙,疑之益甚,遂避匿深山。未几,孙传芳败北,刘崧申返回南田故乡隐居,信奉佛法,潜心研读释氏经典和堪舆图说,著有《堪舆辟谬传真》、《参禅简录》等书,于沪上书局出版,遂名声大增。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前北洋军人投效革命者,皆自诩其功,刘崧申缄然,曰:我北洋余孽,对革命无寸功。事闻于蒋介石,倍受关注。
1931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周年纪念日,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和文武随员上山谒陵,礼毕,步出灵堂。当时中山陵还未建成,陵园花木也正在整理,而中山陵西面的明孝陵却是苍松翠柏,枝繁叶茂。蒋介石颇知堪舆之术,面对这一景致,便驻步细察:只见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有一带山岗,从紫金山最高峰下降,岗峦劲秀,层次分明,山脚和明孝陵前面的围墙相齐。西边有一条山涧由莲花洞而下,沿明孝陵围墙流到门前大桥处,注入前湖,成为两陵之间的一天然分界线;东面则与中山陵及其墓道连在一起,起了保卫中山陵的作用。看了这些,蒋氏认定此处风水不错,自己百年之后,如果葬在这里,岂不美哉。
于是蒋介石下山以后,就电令湖北省政府,要湖北省前主席兼建设厅长萧萱即日来京。原来,萧萱是蒋的亲信,平时亦喜阴阳堪舆之术。萧到南京后,方知是蒋介石要他帮选坟地,自感此事责任重大,不敢贸然行事,便又请他的老师刘崧申来京共同察看。当时,刘劲持正好于清明回乡扫墓,便护送萧萱(号纫秋)和其堂兄刘崧申到南京。
刘崧申隐居时皈依禅宗,精通堪舆术。此前,萧萱依据刘崧申著的《堪舆辟谬传真》一书,选定了奉化溪口蒋母坟地,深得蒋介石赞赏。因此,萧对刘十分佩服,结为知交。这次,刘到南京后,萧当即赶到旅馆进谒。第二天,他们一起到紫金山察看,一致肯定这块地方的好风水。接着,他们来到莲花洞,见洞壁上刻有刘伯温题诗,刘崧中解释说:明孝陵是先祖刘伯温选定的,认为这里“山势雄伟,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最适合作帝王陵。”原有东晋高僧宝志在此建墓,不过葬得不深,未伤龙脉,因此他建议将宝志骨殖迁葬灵谷寺,朱元璋同意了,当宝志迁葬时,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宝志葬,刘基开,洪武用”九个大字,朱洪武看了大喜,说:“佛祖留下此地给我徒孙享用了!”刘崧申说,先祖为洪武选定墓地后,曾提议仿照唐太宗昭陵,对从龙有功,将相死后都葬在前后左右的办法,认为紫金山前面可葬的地方很多,可按照功臣职位大小逐一代为选定,他本人则希望葬在帝陵东北角的高地上,看来这就是我们要确定的地方。
次日,萧、刘等人又去察看,稍作了一点修正,便大致决定那里可作为墓地。接着,他们又奉命到溪口、苏州一带察看了半个月,回京后向蒋
氏汇报说:蒋母坟山是一头侧卧的雄师,三面都是高山,只溪口一面是开朗的,蒋母墓地虽名贵,但是局面太小,如果扩大或挖破,则又失去价值,除此,溪口一带别无好地。苏州则除了天平山万笏朝天的范仲淹坟外,也无别的好坟地。所以只有紫金山最高峰下这块地方,山势雄壮,局面开阔,位置适中,堪称最佳,甚至比明孝陵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还要好,可保万世基业等等。蒋介石听后很高兴,于是蒋氏百年之后的穴地就这样选定了。
刘崧申、萧萱在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中山陵西侧、明孝陵之间的山岗上为蒋介石选定了穴地,更是令蒋介石欢心不已,一可托明太祖朱元璋帝王之气,二可借孙中山先生之光,三则风水好也可造福子孙。蒋介石所以选择这种墓址,据说寓意自己比明太祖朱元璋高明,故将墓址建在高于明孝陵上,又要尊重孙中山,故又低于中山陵。
蒋介石选定了墓地址,未及大兴土木,抗日战争爆发了,此事只得搁浅。1946年,也就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回到南京。这一年11月的一天,蒋介石因喜钟山之胜、林壑之美,考虑到自己日后归葬,余暇总亲临东部勘察,便在随从人员的陪同下,“自紫霞洞西涉层冈,远眺天阙,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孙科《正气亭记》),便吩咐要在此处伐石建亭,“将与国人共游赏”,并表示百年之后要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墓地(陵墓标记)。亭由基泰工程司设计,一共绘制了三种样式。蒋介石选中了杨廷宝设计的重檐歇山方亭式样。美国纽约新英伦华侨捐款3.15万美元,1947年4月开始动工,当年12月告竣。
亭为方形,边长7点7米,钢筋水泥结构,重檐飞角,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基座是苏州花岗石。亭子内外,彩画浓抹,金碧辉煌。亭建成后,蒋介石亲自题写了“正气亭”三字,并制成匾挂于亭上,其意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又书写了一副楹联:“浩气远联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忠烈塔指灵谷塔,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珠宝峰指明太祖朱元璋墓所在的小山,古称“玩珠峰”。因峰上有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塔上嵌有宝珠,所以又称宝珠峰。正气亭位于其东侧,故称“紫霞笼罩宝珠峰”。落款“民国三十六年九月蒋氏中正”。亭后花岗石档土墙中央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碑文为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撰写。该亭隐约在苍松翠柏之中,景色宜人。如今,这座外形别致的“正气亭”至今保存着,但许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
1949年1月16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来到中山陵谒陵,1月21日发表“引退”文告,随后离开大陆。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台北市士林官邸逝世。临终留下遗愿:“灵柩暂厝于慈湖,俟来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蒋经国和宋美龄商定暂厝蒋介石之“灵柩于慈湖,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以达成蒋介石当年的“心愿”(见蒋经国著《守父灵一月记》第二页,1976年1月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出版)。慈湖是蒋介石于1961年间,在距离台北市南六十公里处的桃园县大溪镇福安里村,为自己选择的一处坟茔地。蒋之所以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乃因这里的风景很像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蒋介石母亲的坟庐他起名为“慈庵”,蒋介石在这里筑建了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馆,起名“。他生前常来此小住,慈湖”
并嘱在他死后棺柩暂厝此地。据有关资料透露,中共高层曾有言在先,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蒋介石先生的棺柩可移葬大陆,安葬在蒋介石生前希望的紫金山麓亦可。此为后话。
刘崧申为蒋介石选定墓址后,蒋介石即给刘崧申以国民政府顾问待遇,每月支干俸二百银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停发。他因此生意兴隆,不少达官要人纷至沓来,请他选择风水宝地。萧萱因此也获升迁,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1934年间,蒋介石还令萧萱亲赴青田挽刘崧申入京,委以军事委员会参议院少将参议职,刘崧申谦辞,允许不支薪、不到职。翌年复赴南京恳辞,蒙蒋介石及同侪赉赐甚丰。刘崧申以所赐悉数捐献为抗日阵亡战士遗属教育基金,井与萧萱同赴奉化祭拜蒋母王太夫人墓而返乡。
1938年5月间,抗日军兴将届一年,一日,刘崧申在故里寓所,忽召子女于床前而告之曰:抗日之战..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惜我天年己届,未及亲自睹胜利为憾,惟国事坎坷,尔辈应奋发好自为之。口宣佛号,盘坐胡床而瞑,享年65岁。
刘崧申生前乐善好施,尤对乡里青年教育,积极倡导,不遗余力。曾独捐良田四十亩作为南田小学贫寒子弟奖学基金。举凡地方公益,无不倾囊相助。
刘崧申长子刘德进,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次子刘德裕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皆学有所成。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崧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