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92
颗粒名称: 第二篇 移民
分类号: D632.4
页数: 17
页码: 873-8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2007年青田县的移民情况。20世纪90年代开始,田进入移民的历史高峰期,主要原因为丁程建设、下山脱贫与迁移避险。滩坑水电站、金温铁路青田段、金温高速公路青田段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安置了大量移民,至2009年4月,合计安置移民达到了38765人。外迁内聚、下山脱贫成为扶贫攻坚奔小康工程的重要战略决策。县政府批准了11个乡镇的12个扶贫小区,并帮助一些乡镇续建扶贫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迁移。同时,迁移避险也成为重大举措之一,帮助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实施搬迁移民。到2008年,全县外迁内聚下山脱贫的移民数量达到约12.7万人。
关键词: 青田县 移民 扶贫攻坚

内容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田进入移民的历史高峰期,主要原因为丁程建设、下山脱贫与迁移避险。这一时期,重大建设工程有滩坑水电站、金温铁路青田段、金温高速公路青田段等项目,至2009年4月,合计安置移民38765人。“外迁内聚、下山脱贫”是实施扶贫攻坚奔小康工程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县政府批准11个乡镇设立扶贫小区(点)12个,并帮扶一些乡镇续建扶贫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迁移,至2008年,全县外迁内聚下山脱贫约12.7万人。迁移避险主要是为了帮助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实施搬迁移民,县拨2000万元奖励异地搬迁和隐患点治理。2008年6月底止,6个地质隐患点的113户401人异地搬迁避险工作完成。
  第一章滩坑水电站移民
  滩坑水电站,是省委、省政府扶持的百亿项目是一项扶贫、德政工程,200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滩坑水电站建设,库区淹没涉及青田、景,宁2县10个乡镇、80个行政村,需要动迁移民5.2万多人。①
  第一节工作机构
  1998年10月,青田县滩坑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临时机构);2001年11月,成立县移民办公室,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8人。
  2003年3月,县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库区淹没乡镇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滩坑水电站建设指挥部成立。是年11月,成立滩坑库区移民工作协调组,先后抽调干部1100多人次进驻滩坑库区从事移民动迁工作。
  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先后设立第一、二、三水平年驻宁波、绍兴、台州、莲都11个外迁移民工作站,抽调干部40人次派驻外迁安置地从事移民服务工作。
  2006年11月,成立县内安置地移民工作协调组,设立安置地乡镇移民工作站10个,抽调干部500多人次进驻安置地从事移民服务工作。
  ①滩坑水电站系重点工程,移民工.作有较强延续性,时限跨至2009年4月底。
  第二节水库库区
  水库淹没区、坝址和施工影响区涉及青田县北山、岭根、万阜、巨浦4个乡镇、37个行政村。
  坝址和施工影响区用地161.48公顷,其中农用地152.56公顷(耕地37.6公顷、园地0.07公顷、林地114.89公顷)、建设用地3.07公顷、未利用地5.85公顷。库区淹没土地3486公顷,其中农用地2556公顷(耕地982公顷、园地84公顷、林地1490公顷)、建设用地169公顷、未利用地761公顷;淹没房屋及其附属建筑物110万平方米;淹没工矿企业27家、小型水电站厂房4座、砖瓦窑17处、学校6所、卫生院(室)5所、文物古迹1处(北山吴氏宗祠);需要迁移坟墓18383穴。
  2008年4月29日,电站下闸蓄水之前,完成库底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第三节动迁安置
  2002年9月,启动北山镇陈村烊行政村包公自然村移民试点工作。县委、县政府倾注全力,滩坑指挥部、片组干部情系移民服务移民,经过7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相继实现青田库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平年的移民动迁安置。至2009年4月底,应动迁移民8702户31561人,其中完成安置8562户31081人。移民安置分为县内、县外和其他安置三类。
  县内安置
  至2009年4月底,县内安置移民6098户21497人,其中统一定点有土安置2686户9067人、自谋职业安置3412户12430人,分别安置在9个乡镇16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移民安置点建设共安排土地133.65公顷,其中耕地84.08公顷、园地12.02公顷、林地2.93公顷、其他农用地8.2公顷、建设用地5.77公顷、未利用地20.65公顷。
  政府分配移民宅基地8068.5间,统建间房52间、套房153套。对移民自主建设安置房,县直部门进行挂钩联系全程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建材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管等服务。全县安置房建筑面积191.8万平方米,人均89.3平方米,住房条件与动迁前相比得到显著改善。
  2009年4月底,落实有土安置移民生产用地169.46公顷,人均0.02公顷。
  县内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43万元,道路、给排水、绿化、学校、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基本满足移民生活生产需求。
  县外安置
  县外安置移民2143户7915人,全部实行统一定点有土安置,分别安置在宁波、绍兴、台州、丽水4市20个县(市、区)130个乡镇363个行政村。
  其他安置
  2009年4月底,其他形式安置移民321户1669人:自谋出路250户833人(含县内、县外)投亲靠友1户3人(丽水莲都),集中供养70户72人(县内),货币补偿安置761人(婚嫁女721人、移民对,接前死亡40人)。
  待安置移民
  至2009年4月底,待安置移民140户480人,其中库区泉山就地安置移民69户221人、各水平年滞留移民38户145人、库区滑坡坍岸影响需移民33户114人,2010年2月底安置到位。
  第四节库区复建
  乡镇迁建
  北山镇政府驻地迁建泉山村,镇所在地按2000人规模复建。复建项目包括镇政府办公楼2881平方米、宿舍综合楼1913.9平方米、1号副楼(由政、派出所办公楼)2224.5平方米、2号副楼(广电、电信、信用社办公楼)1876.9平方米、学校5979平方米、卫生院906平方米、基督教堂715平方米、进场道路3.4千米、镇区道路1.31千米以及自来水工程、滑坡体治理工程等,2005~2008年先后竣工使用。
  岭根乡政府 驻地迁建黄驮山村井坪自然村,乡所在地按800人规模复建。复建项目包括乡政府办公楼350平方米、学校663平方米、卫生院166平方米、基督教堂572平方米、对外公路连接线3.1千米以及饮用水工程等,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
  交通复建
  庆景青公路青田淹没段复建20.55千米,其中新建浙江省第一高桥一一北山特大桥,最高桥墩116米、桥长944米;复建北山至万阜、井坪至文成黄寮、张坪至黄岭头、张坪至箬坑、将军庙下至井坪、石柱至文成武阳6条康庄道路124.5千米;复建水运码头22座。
  其他复建
  新建与改造10千伏电力线路117.34千米,复建广播电视光缆线路54千米;迁建文物1处(北山吴氏宗祠);移植古树名木13株。
  第五节安置补偿补助
  根据省财政、民政厅(浙财农字〔2003〕57号)文件精神,结合青田实际,县政府出台青政发〔2003〕59号文件,规定滩坑水电站移民五种安置形式,十类项目资金补偿补助标准。
  项目标准统一定点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养老保险自谋出路备注
  生产安置费 10000 安置地乡镇政府用于调剂移民生产用地和征用移民建房用地 10000元列支征用移民建房用地费用外,剩余部分发给移民 统筹投保 10000
  基础设施费 4975 在安置点建房或自购房的,按人均2800元发给移民个人;其余安置地乡镇政府统筹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4975
  搬迁运输补助费 100 迁人地乡镇统筹 100 迁人地乡镇统筹 迁人地乡镇统筹 100
  专项预备费 700 移民建房困难补助费按人均500元发给移民个人;特殊生活困难补助费200元由县移民主管机构统筹
  建房补偿费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过渡期生活补助费 900 900 900 900 900 900
  过度生产补助费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搬迁运输费480移民自行搬迁的,按县内安置人均380元、县外安置人均480元的标准发给移民个人:政府统一搬迁的,由迁出地乡镇政府统筹。投亲靠友安置的按人均480元发给移民个人480
  搬迁损失误工补助费500 480 480 480 480 480 统一投保20
  奖励 5000
  合计 21655 8680 9260 18680(扣除征用建房用地费用)8680 26435
  生产生活设施补偿费 房屋附属设施补偿费 水库淹没区和坝址、施工影响区的移民生产生活设施、房屋及附属设施、零星果木等各类实物,根据华东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调查的实物指标,经动迁地乡镇政府按实核定,按照青政发
  零星果木补偿(2003 )60号文件规定的标准,补偿给移民
  第六节后期扶持
  根据中央、省有关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规定,至2009年4月底,全县核定登记滩坑水电站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3252人,其中直补到人22250人、项目扶持1002人;每个直补人口每年享受直补金600元,连续20年;2007年、2008年,立项实施后期扶持项目152个,安排资金894.26万元。
  2003~2007年,县政府出台《县内安置移民优惠政策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移民安置小区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关于鼓励移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若干意见》等6个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文件,有关部门为移民减免规费、提供优质服务;安排47个县直部门结对联系移民安置点,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移民户,将符合条件的特困移民699人全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重大疾病或事故致贫的移民进行救济救助,至2009年4月底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0万元;免费开展移民劳动力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0批次6620人次,举办移民就业招聘会13场,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2520个;2007年、2008年发放补助资金77万元,扶持移民种植、养殖示范户70户,建立移民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扶持移民发展来料加工,政府牵头每年到义乌、温州等地为移民洽谈引进来料加工业务,培育移民经纪人60名,建立相对固定加工点33个,安排2300位移民在家门口就业。
  第二章其他工程
  第一节交通建设
  金丽温铁路
  金丽温铁路工程青田段沿线移民,共拆迁房屋1876间,占地面积74173平方米,建筑面积153925平方米,移民817户4858人,先后分四批迁建。1998年11月,县土管局、建设局批准耕地53824平方米,非耕地6793平方米,合计60617平方米,作为移民建设用地。补偿人民币1869.81万元,给沿线移民在其原居住地附近建房安置。
  金丽温高速公路
  1999年7月,金丽温高速公路青田段指挥部成立,开始公路工程沿线征迁工作。根据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拆迁沿线367户(含企业)1484人,房屋建筑面积81839.87平方米,用于迁建“三通一平”配套设施1048.2万元、房屋拆迁2864.4万元,共补偿3912.6万元。分别将移民就近安置在腊口镇龙山头,祯埠乡锦水、小群,海口镇扶贫小区和界阜村,高市乡扶贫小区,船寮镇水井头、戈溪、洪府前、雷石,石溪乡下坦、沙湾,鹤城镇北岸,温溪镇沙埠等8个乡镇14个安置点。
  第二节中小水电站建设
  1998年以来,全县以股份制形式先后开工建设仁宫乡大奕坑、万阜乡双坑口、仁庄镇八源等中小型水电站及瓯江大溪五里亭、外雄梯级水电站。共计拆迁房屋26296平方米、移民219户941人,赔偿、补助3192.8万元。另据中央、省有关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对中小水电站移民后期扶持3714人,其中直补到人393人(每人600元/年×20年),项目扶持3321人。
  大奕坑水电站
  1998年12月开工建设,征用土地40.87公顷,拆迁民房6559平方米、附属物1977平方米,货币补偿安置移民78户338人,迁往阜山乡叶处、王费潭、红富烊等村及县城与丽水市城内居住,共计补助赔偿74.82万元。
  双坑日水电站
  1999年6月开工建设,征用土地92.27公顷,拆迁民房902平方米,安置移民14户50人,砍伐林木、
  果树近15万株,迁移坟墓133穴,补偿征用土地、房屋拆迁、果树等共计434.38万元。
  八源水电站
  2004年1月开工建设,拆迁民房1435平方米,迁移居民9户35人,落实政策处理资金26.9万元,赔偿64.7万元。村民按其自愿分别移居汤烊、温州等地。互型亭水电站2003年11月开工建造,征用耕地、林地35.27公顷,补偿862万元。拆迁房屋3400平方米,安置移民32户122人,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安排宅基地自行建房,补偿560万元。
  外雄水电站
  2005年9月开工建造,征用耕地、林地、滩涂17公顷,补偿320万元;拆迁房屋14000平方米,安置移民86户396人。以当地集中安置为主,按被拆迁房屋占地面积安排地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补偿拆迁户自盖房资金850万元。
  第三节搬迁避险
  青田县域地形环境复杂,山高坡陡,季节性降雨明显,易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2005年前,全县发现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分布在25个乡镇41个村,50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县委、县政府决定迁移避险,实施“异地安居工程”,避险搬迁部分危险性大、危害程度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
  2005年12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异地搬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拨款2000余万元作为群众搬迁奖励资金和隐患点治理费用,对搬迁避险的群众,每人奖励1万元,实施工程治理的费用全部由县政府解决。2006年5月起,滩坑电站移民办先后完成北山镇底垟滑坡隐患点外移搬迁嵊州市28户103人,内迁船寮镇石盖村7户20人、祯埠乡岭下村2户9人。2006年,鹤城镇山头村滑坡隐患点75户286人,采用三种方式迁移安置:11户39人货币奖励自行异地迁移青田县城、温州、乐清等地安家;13户49人在鹤东村东窟自然村建房居住;51户198人集中安置,做好宅基地确定征用工作。2007年,完成黄烊乡石平川村泥石流隐患点11户29人、阜山乡夏家地滑坡隐患点8户35人迁移工作。同年,东源镇油山自然村滑坡隐患点22户83人搬迁至五星村,腊口镇大梁山自然村滑坡隐患点11户34人搬移大坑行政村。2008年6月底,上列6个乡镇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移民113户401人。同时,完成山口镇彭山村滑坡隐患点搬迁人口确认、安置地测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征地工作。
  第三章外迁内聚
  第一节迁居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农村过剩劳动力纷纷走出山乡,移居中小城市,其中丽水市区最多,青田县城次之。
  1983年,青田乡村农民开始流入丽水,起初农忙务农农闲打工,省吃俭用勤劳积蓄,有的买旧房居住后翻新,有的买地基建新房。据巨浦乡调查,1988年常住人口11780人,2007年户籍人口9036人,减少2744人,其中外章村,1988年380人,2007年常住人口不到30人。该乡农民大都移居丽水,有的已达20多年。20世纪90年代,青田侨属、乡村农民到丽水务工经商买房居住越来越多,户籍关系从临时户口转自理口粮再转正式户口,到2007年底达2万多人。从事打工、开出租车、开店经商、办学校、搞房地产、踩三轮车及务农等行业。80年代末,丽水市区近2000辆人力三轮车,青田人占1800多辆。
  为解决聚居丽水子女入学困难,青田人在丽水办有华侨、三胞树人、三岩寺、石门、城南、育才等中、小学6所,2007年,在校学生近4000人。
  2007年,全县农村移聚县城居住的临时(暂住)户口9161人,4000多人在城自有住房。聚居县城的人,有华侨家属在城购住房颐养晚年,有国外华侨带回子女委托父母(亲属)来城居住照顾小孩上学,有进城经商、打工等。
  第二节集聚集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纷纷走出山乡,从事二、三产业。1995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2003年青田县实施“外迁内聚”战略,全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转。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190246人,在家仅为72610人,占38.17%。同年,由政府及村集体出资进行非农技能培训,转移二、三产业就业4512人,占参加培训7607人的59.31%。
  1989年,高湖乡高湖村常住人口793户2883人。1993年开始,陆续有农民下山聚居高湖村,经商31人,务工69人,运输11人,经批准自建房30户。1995年撤乡建镇时,全村常住人口达到916户3322人。随着滩坑水电站移民和下山脱贫农民的集聚,2007年增至1526户5654人,比1989年增加近一倍。高湖村已是全镇的工业基地和商贸区,有阀门铸造、小五金等企业29家,从业人员1605人;第三产业食品、餐饮、美容、通讯、超市等120家,从业人员461人;养殖专业户9户9人,共2075人。下山脱贫242户、1210人,联合建房294间(套),41人自办企业,从事务工481人,经商373人,搞运输241人,养殖专业户1人。
  山口镇驻地山口村,1989年有1167户3669人,其后,山区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增速,2006年增至2156户5336人。其中仁庄镇林山村,从1987年开始,陆续迁入山口村22户69人,其中5户18人经批准在山口自建房屋7间,3户10人购买套房3套;22户家庭中从事建筑业4人、石雕3人、石雕营销2人、经至2007年,县批准11个乡镇设立腊口、石帆、海口、高湖、东源、山口、仁庄、章村、汤垟9个扶贫小区,高市、章旦、季宅3个扶贫点。1995~2007年,省拨资金3481.8万元,县拨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贫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下山移民8776户、32871人。
  第四章下山脱贫
  第一节自主下山
  改革开放后,农村过剩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愿望强烈,1988年底前就有2932人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至1994年底,全县向非农转移约3万人。
  1995年,省委、省政府补助青田下山移民扶贫小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20万元增至1999年的140万元,5年共补助540万元,先后用于高湖、石帆、山口、仁庄、海口、北山、黄垟、腊口、东源、祯旺、章村、船寮、高市、海溪等县政府批准及乡镇设立的14个扶贫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5年中吸引农民自主下山1100户、4000多人。
  根据省委、省政府“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省委〔2001〕17号文件精神,围绕“依托特色做文章,迁移下山找出路,走出县域求发展”的思路,县委、县政府加大实施下山脱贫“外迁内聚”工程力度,把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与下山脱贫结合起来,把集中搬迁和分散搬迁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镇化建设。2000~2002年底,省政府3年补助1082万元,支持青田新建季宅、汤烊、万阜、温溪4个乡镇下山移民扶贫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和10个乡镇扶贫小区(点)续建工作,共吸纳迁移下山农民3253户12294人。
  专记一木西(犀)花村
  仁宫乡彭湖村木西花自然村,位于距仁宫西10千米的高山腰上,海拔540米。因村中古时有株桂花(木犀)树而得名。1980年全村仅有两幢房,9户54人,祖祖辈辈靠烧炭卖柴和种几亩山田为生,每年还需国家供应3000余斤返销粮,掺和着瓜菜杂粮糊口。村里不通电,没广播,信息闭塞,乡民生前往木西花村,山径就沿着山谷小溪忽左忽右蜿蜒向上,崎岖难行,多雨季节要多次往返瞠水过溪,学童很难下山就读。全村同宗同祖,延续十五代都是文盲。治穷先治愚,1980年县文教局与村民协商,在村中办一所“一揽子学校”每学期村民出40元,彭湖村出50元,文教局出1,68元,作为教师工资,请一位民办教师上山任教。木西花村村民连40元现金也拿不出,各户凑点番薯干给老师代替工资。老师白天教六七个少年儿童读书,晚上教青壮年学文化。学生小学毕业,就免费进入乡中学学习。坚持办学十年,总算圆了数代人的求学梦。时代改变命运,文化提升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年轻人纷纷下山学艺、打工、经商,口袋鼓了,村民先后都搬下山,致使村中无人居住。
  2007年,全村19户66人,均在县城居住谋生。年收入:油漆工6人,15.8万元;泥水工1人,2.8万元;办锯板厂1人,4万元;经商2人,4.2万元;打工8人,12.3万元,合计39.1万元,年人均收入5924元,高于全县人均收入4643元的27.59%。已有3户在县城水南自建砖混结构3~6层楼房8.5间,共2000多平方米,3户购买套房3套,共330平方米。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一应俱全,有彩色电视机13台,电冰箱10台,摩托车3辆,电动车1辆,电脑1台,固定电话9部,手机17部。
  2005~2007年,出国经商谋生14人。
  专记二下北村
  阜山乡下北村位于海拔530米深山,1989年是双垟乡一个行政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87户331人,其中,劳动力139人,土地总面积408.53公顷,耕地面积18公顷。村中住房:有五间正加两轩(4间)2幢、3间两伙厢16幢,还有一座一百多年前“两天井”“三鱼塘”24间的四合院老屋,该屋20世纪60年代住有16户100多人。
  70年代,村内通广播、电话,80年代点上电灯、开通电视。由于该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70年代农民开始外出闯荡世界。1988~2007年,出国意大利、巴西等8个国家定居153人,在上海、广东、江西、福建等省市经商务工15人,省内杭州、金华、温州等城市居住的有28人,移居县城、山口等地居住81人。2007年,还留居下北村的仅1户2人,饲养一些山羊。
  第二节组织搬迁
  2003年,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山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3个文件,加快“外迁内聚”步伐。2003~2005年,省政府补助青田1315.6万元,支持章旦、祯埠、舒桥、小舟山、巨浦5个乡新建下山扶贫小区(点)5个,续建12个。2003~2005年,4423户16577人搬迁下山脱贫。2007年,县政府又下发《关于深化外迁内聚工程逐步减少小规模自然村的若干意见(试行)》,鼓励边远山区自然村群众向中心村(镇)集聚。2007~2008年7月,在省、县拨款补助扶贫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祯旺、舒桥、腊口等19个乡镇(含管委会)76个小规模自然村530户2096人,整体搬迁下山,共计补助1456.10万余元。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