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5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化活动
分类号: D634;G127.55
页数: 5
页码: 811-815
摘要: 本章介绍了青田华侨在受教育状况、报刊编印、文艺创作、文体活动、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早期青田华侨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但从1950年代开始,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且有不少知识分子。青田华侨的报刊事业和文艺创作逐渐发展,但还相对初级。华侨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节日团拜、联欢会、文艺表演等。青田华侨的习俗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转化,但仍保留着家乡传统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华侨 文化活动 青田县

内容

第一节 受教育状况
  早期青田华侨绝大部分是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极少。1950年后,青田华侨受教育水平渐次提高。第一次县侨情调查,文盲占40%、半文盲占38.5%、初小占15%、高小占5%、初中占1.5%。2006年,县侨情调查,146825名华侨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20756人、占82%,大学本科以上559人,高级知识分子约110人(不含混血华裔)。旅居德国华侨郑氏一家父辈经营餐馆,8位子女完成大学教育,旅美大路洪庵籍华侨干氏一家有4位教授华侨重视母语教育,国外不少华侨送子女回家乡卖-书。粗略统汁,在青田约有华侨子女5000人,仅巴西华侨子女就有500余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华文教育相继出现青田华侨在国外创办的华文学校,西班牙14所、意大利2所,奥地利有学科较齐全的奥地利中文学校。青田侨胞吴朝平创办的德国柏林华德中文学校,2004年发展到23个班级计493人。杨光、杨宝巢等创办比利时中心侨校、华联小学,朱焕光、夏廷元创办比利时中文学校。严志照创办法国华文学校,柳志诚、黄林芝夫妇创办德国不来梅中文班,有的还创办中文短期培训班。2007年,在国外接受华文教育的适龄少年儿童占总数的20%左右。
  第二节 报刊编印
  青田早期华侨忙于生计,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报纸杂志领域显得苍自,仅见孙言川编辑的《旅俄华工大同报》、抗战时期青田旅荷华侨陈特轩、陈彬编辑的《海牙救国报》、《抗战要讯》等。
  1950年后,青田出国人员中知识分子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国家十部和专业人才。青川华侨创办报纸杂志的逐渐增多。
  1992年,旅巴西华侨吴王英任社长创办《巴西侨报》。1994年,匈牙利侨领张曼新成立“噢吝钱薷事会,”联合25位股东创办《欧洲之声》。2001年旅巴西华侨周尚夷父子创办《华人报》,在多国发行。
  旅奥青田侨胞出版了《奥华》。旅西班牙侨领徐松华创办《欧洲华声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泽民为该报题词并被聘为名誉主席。通讯类的刊物也不少,意大利米兰出版发行《华侨通讯》,比利时青田侨胞主办《比中通讯》,旅美青田籍华人每年发行《春节特刊》等。
  青田华侨的报刊事业因多方面条件制约,尚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节 文艺创作
  早期青田华侨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进入文艺创作领域。1980年后,出现小型创作队伍,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旅意侨领孙明权、陈玉华夫妇,到1996年止,发表诗作60余篇,被聘为浙江省诗词学会顾问。
  侨胞章平,县城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孑影游魂》、《冬之雪》。诗集《飘雪》曾获“人保杯”全国大奖赛一等奖。
  阿航(陈增航),旅居意大利,创作中篇小说和散文甚多,其中电影剧本《走入欧洲》与人合作,改编成30集电视剧。
  侨胞中从事文学、美术、书画、集邮等创作活动的还有麻卓民、杨俊、卓吾、金岳琪、留伯仙、徐松华、叶培荣等。
  第四节 文体活动
  青田华侨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节日或喜庆吉日组织“三八”、“五一”、“十一”、“春节”团拜,会和联欢会;西班牙马德里华侨,有一支腰鼓队,逢华侨商贸公司开业,或举办专题大型活动,腰鼓队都受邀上街表演。
  美国青田同乡会每年坚持举办春节联欢会,吹拉弹唱,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荷兰青田华侨总会每年国庆和五一节,都要举行文艺表演庆祝活动。
  意大利米兰青田华侨工商会设有“华侨之家”活动室,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是华侨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巴西青田同乡会在圣保罗活动场馆内设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保健室、文娱室。专人管理,全天候开放,每年春节均在这里举办文艺会演。
  巴西里约,有华人艺术团和足球队。青田华侨经常参与当地的足球比赛。
  1992年10月,由青田华侨负责筹办,欧美华人1200多名运动健儿在荷兰举行第八届体育运动会。
  青田侨胞马德里同乡会,组建俱乐部,周末定期聚会,活动正常。每年还为青田华侨安排2~3次远途旅游活动。
  第五节 习俗
  青田华侨的习俗文化,经历着乡土习俗文化向多元文化演变的过程。
  出行
  出国前,一般事先预约结伴而行,并择定良辰吉日以同宗、同乡、同村同行居多。出国前夕,往往设宴饯行,家人、亲友、邻里聚首告别并送红包。出国时,,通常随身带些家乡土特产,有的还带点灶膛灰、香炉灰到国外作纪念。步入新时代,传统的出行习俗简化,行装轻捷,一般都是乘飞机到目的地。
  信仰
  自称信佛者居多,也有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信佛者,出国前到佛殿中祈求神灵保佑亲人路途平安,在海外创业有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出国前,到教堂诵念“赞美诗”或做“弥撒”,祈求耶稣保亲人路途平安,在海外创业有成。法国巴黎的青田华侨,盛行在正月初一,到佛庙中点“头炷香”。
  青田华侨在国外仍有宗教活动,有的在入居国的家中立神位佛像,晨夕朝拜。信天主教、基督教的,融入当地过主日或做礼拜”有青田华侨集资兴建的佛庙。
  饮食
  青田华侨一般固守家乡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仍以烹煮为主,不仿效外国人用刀叉吃生冷食
  物。逢上喜庆节日还做清明模糍、包棕子、蒸糖糕,一家人团聚过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大米、面条及家乡菜蔬作为主食,习惯到所在地的“中国菜行”买菜。青田华侨喜爱吃家乡的芥菜干、笋干、豇豆干之类的菜肴。融入异国的主流社会后,青田华侨,特别是年轻一代,饮食习俗发生变化,不少人兴吃西餐。
  装饰
  出于怀乡之情,青田华侨的喜庆活动布设及店面装饰喜爱沿用家乡传统的文化风貌。新春佳节贴对联、挂灯笼,店门口摆放石狮子,纸扇、绸伞、刺绣等添上中国字画,店名常以国家的省会及江河名山等为名。青田华侨的装饰习俗,积淀着浓厚的家乡文化。
  婚姻
  青田早期妇女出国极少,华侨中的异国婚姻应运而生。据《青田侨务活动记事》记载:19461947年,随夫来青田的外籍妇女112人,由国民政府内务部核准加入中国籍的有109人,有些人伴随丈夫厮守终老,也有双双重返国外。
  青田华侨中的男女青年,鉴于语言、习俗与外国人的差异,择偶中有强烈的本土观念,或回家乡择偶,或在海外的同乡中物色对象。但是,不少青田华侨的新生代,风俗习惯、兴趣爱好渐渐西化,更注重在相知相识中择偶,不拘泥于本土婚姻。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