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稻鱼共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2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稻鱼共生
分类号:
S964.2
页数:
6
页码:
782-787
摘要:
本章介绍了浙江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和青田田鱼产业,包括青田田鱼的养殖、营养价值和推广情况,以及稻田养鱼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田鱼
稻鱼共生
田鱼文化
青田县
内容
第一节 青田田鱼
青田田鱼是青田地方鱼类名优品种,经当地农民长期驯化培育而成,并在稻田中养殖,因此得名。田鱼有多种颜色,以红色居多。田鱼能在浅水中生活,生命力和繁殖力强。生活场所稳定,饲养方法简单。杂食,以藻类、杂草和昆虫为主。青田田鱼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鳞片柔软可食,味道鲜美。
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部的方山、小舟山、仁庄、山口、章旦、温溪、贵岙、吴坑等乡镇。最有影响的基地有:方山乡、仁庄镇千亩省级绿色无公害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小舟山乡稻田养鱼基地,鹤城镇仁塘湾村、方山乡龙现村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等。
20世纪90年代后,青田县探索、总结和推广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鱼面积逐步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提高,并多次获奖。
1991年,稻田养鱼项目获得省人民政府“农业丰收”一等奖。
1997年,稻田养鱼参加省低产田改良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农业部“农业丰收”三等奖。2000年,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方山乡“田鲤之乡”称号。
2001年,“山鹤”牌青田田鱼、田鱼干在浙江渔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2年,方山、仁庄两乡镇稻田养鱼项目通过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证。“山鹤”牌田鱼获省绿色农产品认证。
2003年,龙现村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2006年,“山鹤牌”青田田鱼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批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第二节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传统方式是在插秧后,将水花田鱼苗(刚孵化不久的小鱼苗)放入田中饲养。在稻田水的进出口处用杉树枝或竹栅阻拦,以防田鱼逃逸。保持水层深浅适度,任其自然生长。水稻收割前排水捕鱼,田鱼的生长期短,产量很低。
1983年开始,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进行总结、改进和推广。将平水养鱼改为稻田挖沟、塘养鱼;改放水花鱼苗为放养夏花(经20~30天饲养的鱼苗)和冬片鱼苗(夏花鱼苗经过3~5个月饲养,体长9~15厘米左右的鱼苗);改不投饲为投饲精养;改迟放早收为早放迟收。1983年在方山乡周岙村,1984年在高湖镇良川村东岸自然村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85年,在小舟山乡小舟山村进行高产试验,稻田养鱼面积7.2公顷,抽样验收0.25公顷,折合每公顷收稻谷8002.5公斤,产田鱼772.5公斤,首次实现亩产“粮超千斤,鱼过百斤”的目标。
1986年,县农业局进行“稻、萍、鱼共生高产技术”试验示范,获得成功。
1991年,县农业局在东岸乡洲头村、双烊乡岭康村坑头烊自然村进行“垄畦法”水稻栽培养殖田鱼试验成功,并在全县推广。
1998年11月,在总结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县质监局发布《青田县稻田养鱼地方质量标准》。
2000年后,推广规范化稻田养鱼,采用加高田埂增加稻田蓄水量、提高放养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稻、鱼产量和品质。至2007年,全县用于稻山养鱼水泥硬化田埂稻田达200多公顷。
2003年8月,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对1998年制定的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发布《青田县田鱼综合标准》,使稻田养鱼按“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和包装、有营销载体”的要求发展。
稻田养鱼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鱼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既减轻稻山的草害和虫害,又可减少投放饲料。鱼的排泄物可肥田,鱼在稻田中游动,翻动泥土,起到松土作用,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既可获得稻、鱼双丰收,又可降低肥料、农药和劳力成本。据县农业局2007年调查,采用稻田养鱼方式比不养鱼的方式每公顷节省劳动力45工左右,节约肥料、农药、劳动用工等成本约3000元。
稻川整理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无污染的水田作为养鱼稻田。加高田埂,开好进出水口。水口内侧用竹帘、铁丝网等做好拦鱼栅,防止田鱼逃逸,保证水流畅通。田中开好鱼沟、鱼塘,在鱼塘上搭遮阴棚,防止夏季高温灼伤鱼苗。鱼苗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稻田进行消毒。
稻种选择
水稻品种应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性能好、抗倒伏性强、株型紧凑的杂交水稻品种。青田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甬优9号等品种为主。
负苗繁育
稻田养鱼产业迅速发展,带动青田田鱼苗产业。2007年,全县年产田鱼苗3亿尾左右。章旦、仁庄、方山、小舟山等乡镇是田鱼苗的主要产区。仁庄镇在仁庄、新彭和冯烊等村建立田鱼苗繁育场,对田鱼原种进行提纯复壮,每年繁育优质田鱼苗2000多万尾。章旦乡新旦村徐山自然村家家户户都孵育山鱼苗,年产1万阜乡也建成量亿多尾。2007年,年产50万尾田鱼苗基地。
负苗放养
水花、夏花和冬片鱼苗都可放养,但以放养冬片最好,夏花次之冬片适应能力较强,生长快,易培育成商品鱼。选择鱼体健壮光滑、鳞片完整的冬片鱼苗,2~3月进行放养。投放前对鱼沟、鱼塘进行清理。鱼苗用适当浓度的盐水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后,投放到田中鱼沟、鱼塘中集中培育。待水稻扦插后,进行山间管理时扩大到整个稻田饲养。5月底,宜再放养夏花鱼苗,为第二年培育好越冬鱼苗。
田问管理
水稻施肥、喷洒农药时,先将鱼赶入鱼沟、鱼塘中,并提高田中水位,防止水中肥料、农药浓度过高,造成鱼苗中毒。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以免造成田鱼中毒。稻田放养细绿萍,田边或就近种植黑麦草、印尼大绿豆、蔬菜等,解决高温季节饲料不足。经常到田间巡查观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防旱、防涝、防逃、防敌害、防鱼病等工作。为加速田鱼生长,可投放米糠、麦麸、豆腐渣等饲料。投放新鲜、卫生的饲料,精粗搭配。实行定时、定量、定位科学投饲。成品鱼一般在11~12月收捕。如套养夏花鱼苗,可在水稻收获后及第二年水稻移栽前各收捕一次,以降低田鱼密度,获得高产高效。
第三节 产量产值
1949~2007年,青田县稻田养鱼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2年为传统养殖阶段,全县稻田养鱼面积670~4040公顷,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每公顷产田鱼在37.5~54.0公斤之间,总产量在25224吨之间。1983~1996年为养殖扩大阶段,通过试验、总结、推广,面积从4400公顷增至5340公顷。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每公顷产田鱼从82.5公斤提高到154.4公斤,总产量从363吨提高到825吨。1997~2007年为稳定提高阶段,面积超过5000公顷,每公顷产量超过180公斤,总产量超过1000吨。2000~2005年,连续6年稻田养鱼面积稳定在6670公顷左右,每公顷产田鱼265.5~322.5公斤,总产量1770~2150吨。田鱼产量占全县渔业总产量的75%左右,2005年产值约4000万元。最高的2003年每公顷产量达到322.5公斤,总产量2150吨。2006年后,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稻田养鱼面积也有所下降。
青田田鱼主要以鲜活大鱼供应市场,除县内市场销售外,还销往丽水、温州等周边县市。2007年每公斤田鱼30~40元。由于青田田鱼体形美观、色彩斑斓,常被一些单位和家庭作观赏鱼饲养。过去用水桶装田鱼运到外地销售,三四个小时后田鱼开始死亡。2006年起,山鹤公司采用双层塑料袋充氧气的运输办法,使鲜活田鱼的运输时间延长。
青田县加工田鱼干有悠久历史。按成品外形分,主要有两种,以方山乡为代表的山口区域,外形为扇形;以小舟山乡为代表的温溪区域,外形为条形。2007年,全县田鱼干产量约30吨,每公斤售价180~200元。田鱼干松脆可口,风味独特。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外地,是华侨喜欢带往国外的特色农产品。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