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39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2.5
页数: 2
页码: 558-559
摘要: 青田县在民国24年实施生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生产技能。1949年到1960年,青田县立中学等学校开展代工、种植农作物等活动解决贫困学生学习费用。1972年起,教育战线学大寨,农村中小学兴办小农场、小林场、小牧场。1978年后,勤工俭学转向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目标,校办企业逐渐增多。到1987年,开展勤工俭学学校338所,有学农基地30处,土地面积169亩;有校办工厂12家,产值106.1万元,利润15万元。
关键词: 青田县 教育事业 勤工俭学

内容

民国24年(1935)县政府通令各类学校实施生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生产技能”。是年,阜山师范设立农场,实现蔬菜自给;芝东初级小学结合劳作课,开办石雕工场。
  1949年下半年,阜山中学开设砻坊,组织学生代粮食部门加工大米。1950年,青田县立中学发动学生种植番薯、蔬菜;石门中学为森工部门搬运木材。解决贫困学生学习费用。
  1956年,县拨仰天湖土地10亩给青田县立中学建立农场;拨给农村17所小学土地共5.93亩作为实验园地。次年,青田县立中学开垦山地175亩,井建立饲养场。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中小学普遍开展支工支农活动。种植农作物1067.35亩;参加兴修水利,挑泥26.9万担;积肥16.6万斤;捡回粮食、茶籽3266斤。有些学校还创办砖瓦厂、肥料厂。1960年,章村中学兴建教学大楼所用之钢筋水泥、木材、毛竹与砖瓦几乎全由学生搬运或烧制。
  1972年起,提出教育战线学大寨,农村中小学兴办小农场、小林场、小牧场。
  1978年后,勤工俭学转向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目标。1979年,全县中学有校办工厂3家,总产值35701元,农场面积30.05亩,林场面积58亩,生产粮食7603斤;小学有校办工厂2家,车间1个,总产值O000元,农场面积10.5亩,林场面积32.55亩,生产粮食1485斤。青田县中学以收益建造一座1200平方米楼房。
  1980年,县教育局成立校办企业经理部,后改为勤工俭学股。1984年,有校办厂11家,产值44.3万元。1985年产值46.7万元。1987年,开展勤工俭学学校338所,有学农基地30处,土地面积169亩;有校办工厂12家,产值106.1万元,利润15万元,主要产品有阀门、汽车刹车分泵、鼓刹、矿石标本、中小学生簿册、太阳帽等。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