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3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39.2
页数: 5
页码: 544-548
摘要: 青田县的小学教育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堂。到了民国时期,小学堂逐渐改为学校,学制也从“四三制”到“四四制”再到“四二制”,课程也不断增加。1952年,所有小学全部转为公办,1958年小学数量增加到555所,学生达到28523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混乱,但1970年起小学实行了5年一贯制,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逐年提高。1987年,县内共有各类小学1000所,2226班,学生63280人,入学率达97.4%。其中,青田县中心小学、城东小学、北山区中心学校、山口区中心学校、东源小学都是当时的重点小学。
关键词: 青田县 普通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一所简易小学堂,倡明小学堂在浮翼创办,后改为两等小学堂。二十七年守约小学堂在县城文昌阁创办。二十八年,小学堂学制为“四三制”,初等小学4年,开设修身、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缝纫、体操等课程;高等小学3年,增设作文课。三十三年,全县小学堂12所,学生488人。宣统二年(1910),学制改为“四四制”,初小高小各4年。课程增设自然、手工、图画、音乐等,以读经为主课。至清宣统三年(1911),12年间创办小学堂20所。
  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是年,创办横山小学(大云寺)、英萃小学(小奕)。2年,创办竹溪小学(仁庄)、芝秀小学(县城西门外)。3年,创办连云第一小学(黄寮乡横排路)、海溪小学(由鹤山书院改设)。6年,创办颜宅小学(章村乡颜宅)、树芝小学(县城东门)。9年,创办周宅小学(阜山)。11年果行小学改名果行女子小学,专收女生。是年,学制改为“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18年,有县立小学5所、区立小学87所、私立小学2所,学生5050人。开设国语、党义、社会、自然、算术、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21年,有各类小学119所、238班,学生6493人,占学龄儿童17.65%,教师248人。22年,尚有17个乡无小学。
  民国24年(1935),实施短期义务教育,创办一年制短期小学19所,主要招收失学儿童免费入学,课本由县政府发给。29年,实施国民教育,短期小学停办。设乡中心国民学校19所,保国民学校93所。31年,芝秀小学由木业公所接办,改名木业小学。35年,乡中心国民学校增至46所,保国民学校增至226所,另有私立小学8所。37年,公私立小学263所,教职、员772人,学生16855人,约占学龄儿童47%,为民国时期学生数最高年份。
  1949年,小学226所,551班,学生11690人,教职员524人。
  1952年,小学454所,教师749人,全部转为公办。
  1953年,改春、秋季2次招生为秋季1次招生。部分学校试行5年一贯制。1955年,因教材、师资等
  原因,停止试行,仍沿用“四、二”学制。是年,各地集资创办民办小学107所。
  1958年,全县有各类小学555所,许多超龄儿童进入小学,学生28523人。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校住食,过集体生
  活;每周4课时参加生产劳动,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1960~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动员2286名16岁以上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212所农村初级小学转为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89.8%。274名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
  1963~1964年,偏僻山村创办半农半读巡回制、隔日制小学以及午班、晚班,共449班。1965年,全县小学生314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9.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学秩序混乱,教师受冲击。乡村小学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县中心小学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小学教师回队(原籍)任教,各地教师余缺不均。是年起,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
  1983年,创办钼矿职工子弟小学。是年,全县试行县教育局《农村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计分法》。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逐年提高。1987年各类小学1000所,2226班,学生63280人。是年11月,省、地工作组来县检查:学龄儿童入学率97.4%,巩固率97.8%,毕业率98.8%;12~15周岁少年普及率90.6%,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青田县中心小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今鹤城镇后街创办守约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名青田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敬业小学,20年改为县中心小学。21年果行女子小学并入,27年城中初级小学并入。29年改为鹤城镇中心国民学校。32年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6年,分设中正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秋,上述两校及城东初级小学合并成立青田县人民小学,共13班,学生563人,教师19人。1951年改名青田县中心小学。1952年,鹤城小学并入。1958年分设实验小学。10月,3年级以上学生集中食宿,后因管理困难,于年底解散回家。1959年实验小学并入。此后又分为第一、第二中心小学。1962年合并,仍称青田县中心小学。1972年,为方便学生入学,分为城中小学、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城中小学在县中心小学原址。1987年有19班、学生974人,教职工52人。
  城东小学 1972年,县中心小学分校后与鹤城镇民办小学合并而成。在鹤城镇东岳巷。1978年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五(4)班被评为省红花集体。1983年获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奖,少先队四(1)中队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奖章 先进集体。1983~1985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是年,全校20个班,学生1099人,教职工51人。学校占地7亩,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
  北山区中心学校 清时称玉溪两等小学堂,校址在北山文昌阁。宣统二年(1910)在白岩东村建造新校舍。民国元年被洪水冲塌,3年,杜志远捐资在北山桥楼山脚重建。后改名第三区区立玉溪小学校。14年,北山女子小学并入。35年改称玉岩乡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秋改为北山区中心学校。1987年有20班,学生1007人,教职工42人。学校占地4.5亩,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
  山口区中心学校 清宣统二年(1910),于油竹殿创办私塾。民国2年(1913)改为竹溪小学。后迁东堡净觉寺,再迁山口村,改为芝东初级小学。民国24年被评,为县优良小学。29年改名山口乡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改为水南区中心小学。1982年,学生兴趣小组创作的石雕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学生美术手工作品参加省展览获一等奖。1983年改为山口区中心学校。1987年,学校少先队(12)中队开展“拣蜡石”活动,获全国勤巧活动二等奖。是年,全校16班、学生766人,教职工36人。学校占地4.2亩,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
  东源小学 民国27年2月,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总务厅厅长赵志垚捐资创办,校址在东源凤凰山麓。28年改名区立东源小学。是年,周恩来应赵志垚之请为东源小学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1949年后,数易校名,1978年复名东源小学,列为县重点小学。1987年有17班,学生802人,教职工37人。学校占地9.2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机构

青田县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青田县城东小学
相关机构
山口区中心学校
相关机构
东源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