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个冯家阿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08
颗粒名称: 我的两个冯家阿爷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823-825
摘要: 本文杨亦佩的两个冯家阿爷是2012年9月在慈城中华路14号(月亮门头)由杨亦佩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冯氏 阿爷

内容

我在这里生,也在这里长,从慈湖中学初中毕业后在慈城工作。说起慈城冯氏,阿拉杨家与冯家有姻亲关系,且这关系像一张网,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父亲叫杨洁予(1915—1983),字庆曾,曾在上海四明银行工作,工作前在修能学校[1]读书。听说修能学校首任校长是槐花树门头冯君木先生,其子都良先生直接教授过父亲,这是杨、冯两家的师生关系;另外祖母的姐姐嫁给半浦孙衡甫为妻,槐花树门头一房媳妇冯洪氏的姐姐为孙衡甫继室,这层姻亲关系,按辈分我称都良先生为阿爷。
  旧时的慈城,冯、杨、尹、俞、钱等人家是联姻的望族圈,可谓门当户对。另外一层姻亲关系是阿娘的姐姐嫁到玉皇阁冯家,这样阿娘与冯寿康俩人为表姐弟。父亲是阿娘独生子,过去人迷信,说是独子难养,过继一下成长得顺当,这样,阿娘就让父亲认了有四个儿子的寿康公为寄拜阿爸,我自然就有了两个冯家阿爷。还有一层姻亲关系,那就是母亲也姓冯,她是顺水弄冯家(现址为民生路)的女儿,属于大宗祠。
  小辰光,我常去玉皇阁阿爷家,那时的阿爷已大门不出,总是坐在藤椅上,据说是患高血压中风以后。阿爷与冯家阿娘住在一起,家有一中年保姆。每年的正月初一,祖母、父亲带我们(还有哥哥、姐姐)去玉皇阁,向阿爷、阿娘拜岁,我们跪拜行大礼,拜完后阿爷依次给我们每人一个压岁红包,每包两元钱,这是大钱,当时的大米才1角4分1厘一斤,中午还在阿爷家吃中饭,菜肴也比阿拉家里好。阿爷阿娘俩人按他们的孙子称呼叫祖母为杨家婆婆。平时,我们没大人带也常去玉皇阁玩,因为阿爷家大,道地也大,和小伙伴玩“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之类的游戏场地大。而阿爷、阿娘很喜欢我们去,常问些家里的情况。应该说,我们两家一直走得比较热络。
  旧时的慈城,一些有名望的人家,其客堂布置颇具古风,上横头的长桌、八仙桌、太师椅,上横头的墙面中间是画,两侧是对联,其画其书展示各家主人的喜好,有的人家客堂两侧各放一对圈椅和茶几,而家具材质不是红木,就是花梨。我家父母身体有恙,病休在家工资打折扣,因而家境有些窘迫,然客堂的摆设还是较为传统。而玉皇阁阿爷家,不知是年老才搬到慈城的,还是生病的缘故,家里摆设比较简单,是客堂兼卧室的那种。从西边进门,门边有张方桌,上面挂张画,寿星捧一只寿桃,还有只梅花鹿,是一幅传统画,象征福禄寿吧。北墙有扇窗,窗边是张铜床,靠东墙的一张床,是民间俗称馄饨担的那种床,没有豪华气派。听大人讲,阿爷曾经是钱庄阿大,家境富裕,但从家里的摆设感觉不到这些,后来我发现了做工考究的眠床,是骨木镶嵌那种,却搁在大房间没使用。尽管如此,阿爷家花花色色的吃场(方言,即零食),比如苹果、香蕉、花色奶糖、水果糖,这些现在看来已不罕见的食品,过去一般人家是拿不出的,而阿爷家四时食品还是较为充裕的,香糕、绿豆糕之类的糕点几乎不断。
  从我记事的年份起,阿爷家还同住孙子,后他们从外地来探望住些日子,我们父子俩陪同他们走友访亲。70年代初期,曾陪同兰荪大阿爸、元恺哥探望过都良阿爷,还在那儿一起吃过饭。
  都良阿爷住在槐花树门头冯家祖屋,在慈城镇太阳殿路中端的北侧小弄内一小院,是两进坐北朝南的建筑,分前厅、后进。前厅为五开间,重檐硬山顶;后进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为民国初期风格。
  都良阿爷住在前厅楼上西首第二间,与阿娘同住,据说是因北京疏散人口而迁往祖居慈城,具体事务由堂侄冯舒仲[1](小名阿毛)操办,这张照片是当时阿爷与阿毛伯在慈湖的留影。阿爷的客堂还兼做书房,是传统摆设。正上方的板壁挂一幅国画,画面是山水,几块石头、几片兰叶,像园林的假山间钻出几片绿叶的那种,清闲而幽香。两边是对联,我好像轻声吟过,只是时间太久,忘了。阿爷给我的印象是满腹经纶,是个谈吐儒雅的读书人。一次,父亲邀请阿爷来我家吃饭,看见母亲就说,这是阿拉冯家美玉。母亲向他行大礼,坐在上横头的他,在对襟上衣的下右手口袋摸出一个红包,说是给见面礼。那天,我家像过年一样隆重,母亲拿出平时不用的餐具,烧了她最拿手的红烧狮子头、咸菜大黄鱼及我父亲拿手的东坡肉,文火炖了一天一夜。阿爷一点也没有师长的架子,与父亲一起老酒嘬嘬,谈古论今……他幽默风趣的话语,我们兄妹听得像上课一样。此后,我每次随父亲去阿爷家,第一眼看到他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听收音机。与去访者交流,大多是他在谈天说地,而且幽默的言论夹带一些古诗,是随口而出的那种,当时的我听也听不懂诗文,因而一句也没记住。我听都良阿爷说,阿毛伯的大哥冯伯昌参加革命,还是他鼓动去的,现在有关新四军的回忆文章中还能找到他的名字。
  两位冯家阿爷都是从都市回小城的慈城人,但他们的风格不同,这让我开了眼界,他们谈吐的侧重不同,一个重经济,一个重人文,但他们同样格外关心着时事政治……寿康阿爷年纪大些,长有尺把长的白须,像老神仙似的慈眉善目,身上散发着仙气。而都良阿爷蓄八字短须,像老先生般的和蔼可亲,身上洋溢着书风,他们的影子一直在我的脑子里。

附注

[1]修能学校:应是修能学社,由秦润卿于1925年春在上海钱学会馆创建,首任社长为冯君木,聘陈布雷、钱太希、沙孟海等名人执教 [1]冯舒仲(1909—1989),先后在宁波四明银行、上海乒乓球厂等单位任职,参见表6.2.4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亦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