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又生了个女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99
颗粒名称: 母亲又生了个女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798-799
摘要: 本文母亲又生了个女儿是2011年7月在江西宜昌市中心医院由冯翠堤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冯氏 女儿

内容

我在慈城的家,是慈城民生路124号,那是祖父开办的天生德药店。祖父去世后,药店由父亲经营,大约是抗日战争期间,药店效益不好而关闭。父亲去上海叶天德药店当药工。
  父亲叫保康,有人称其保康先生,也有称其阿康哥。旧时的女人是进不了祠堂的,而我在启承祠创办的藕田小学读书,那是我终生难忘的家乡记忆。藕田小学原只招收祠堂的冯姓子弟免费上学,后来校董冯志贻提出学校要实行如奖学金那样的制度,考第一名学费全免,考第二名半免,考第三名免书本费。我是统宗祠的冯家女儿,不仅能入学藕田小学,而且每学期的成绩不是考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也享受到了祠堂的奖学金。
  父辈是四兄弟,父亲是长子,妹妹早夭。父母生我们姐妹弟九个,因为头四胎全是女孩,让母亲颇为自卑。大姐在我还未出世时就去世了,二姐现在杭州,我是老四。我的出生很不幸,据说二奥婶生第一胎就是儿子,比我大个把月,妯由娌俩孕期闹了意见,因而我落地时,母亲一气之下给了接生婆一块钱,叫其把我丢到郊外去,后被祖母得知,就劝母亲既然生下就算了就养着,母亲听从祖母的话,她们的婆媳关系很好,没丢掉我,我的小命总算保了下来。可母亲盼儿心切,看我总不那么顺眼,一不称心如意就发火,一发火不是骂便是打,甚至把我的头往板壁撞,有时还会用缝衣针刺我的手指头。邻居的任何一告状,她都不分青红皂白认为是我的不对而做我的规矩。我看母亲待他人也和气,即使对两个姐姐也不如对我那么凶狠,难道真像民间所说,我们母女俩是冤家吗?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也不知什么原因母亲又发火,这次没有打而是将我往家的后门拖,说要淹死我。我家的后门是小河,我害怕极了,拼命抱住柴间的一根细木柱,加上姐姐也帮我,才逃过了一次“鬼门关”。
  过了几年,母亲又怀孕生第五胎,生下来又是个女孩,妹妹没有我幸运了,母亲下了狠心,把她的第五个女儿丢掉了,屈指算来这位妹妹也有七十多岁,不知她是否还在人间。妹妹一丢掉,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狠是因为我是女孩。旧时的女人,不能进祠堂,没有继承权,而冯家人似乎又特别在乎生儿子。生第六胎时,母亲如愿了。这一年我家喜气冲天,弟弟满月时办了15桌酒席。
  之后,母亲又生了一女二子,这样民生路的家,我家是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还有奥松家的儿女们,父辈们在外工作,家里全是孩子。应当说,我们还比较懂事,姐弟妹很少吵闹,但难免产生矛盾,每遇矛盾母亲从不对三个儿子发火,更不用说动手了,而我们姐妹或多或少挨过她的打,我被她打骂最多,读书后好了些。虽说如此,我从不记恨母亲,因为还是母亲的乳汁喂养我长大的,而且随着年龄增大,随着知识增加,渐渐地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言行只不过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恶习。
  1955年,我从宁波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湖北武昌的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当年的月薪是28.96元,我每月要从邮局汇给母亲15元,涨工资又增加了5元,哪怕出嫁自己有了儿女,我也至少每月要寄给母亲10元钱,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退休后,我几次回过慈城,在弟妹们的陪同下到墓地看望祖母、父亲、母亲,无论怎么样,他们是我的亲人,而我是慈城冯家的女儿。当然这也是我对他们、对冯家的记忆。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翠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