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县前黄门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96
颗粒名称: 我家住县前黄门第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789-791
摘要: 本文冯子裘家住县前黄门第是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由冯子裘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冯氏 黄门第

内容

我家原在慈城中华路52号(现在门牌76号),那个地方过去叫县前黄门第。里面有大片房子,大门为对开双扇门,二门为四扇门,房子是两层五间两弄加厢房,正房前面是大天井。中华路边原有座牌坊,印象中上面已倒塌,仅留四根柱子。县政府前还有一座牌坊,日本人侵略慈城前,我看着它被拆毁了。虽然一直住在县前黄门第,但这不是我家自己的房子,而是父亲的堂兄冯斯仓[1](我称堂伯父)的房子。
  父亲叫冯箴年,在上海一家商店当职员。父亲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姐姐,嫁到慈城的尹家,生了五子一女,在我出生时已过世。可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缘故,父亲与堂兄走得较近,其中一个堂兄就是冯斯仓。
  堂伯父住在上海。我只知道堂伯父家很有钱,没有听父母讲起堂伯父是做钱庄生意的。他是寅泰钱庄的老板,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大约在1945年,我小学快毕业的那年,母亲带
  我去上海七浦路恒吉坊的堂伯父家。那次去,他好像身体不适,休息在家。而堂伯父家留给我的印象是家里很大很阔气,全套锃亮的红木家具,家里还雇了两个保姆。堂伯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早逝;二儿子叫冯子玖,我们碰过面,早年在重庆开私人诊所,后因火灾致残回到上海;小儿子冯子祥,在上海百货公司工作,没碰过面也没啥联系。
  1949年我在慈湖读初中。慈城解放那一天,早上我们照常去上学,但到八九点钟形势开始紧张,国民党青年军已逃得无影无踪,还听到零星的枪炮声,也就是解放军快要打过来了。那时学校为了安全,把我们集中在普济寺里不让出去,慈城路上静悄悄的,谁也不敢在路上走。而我的母亲从家里跑到学校来找我,她担心我有什么意外。母亲看我们学生集中在一起,就放心回去了。这一情景我一生难忘。大约10点左右,好像有一人骑着大马绕慈湖奔跑,高呼“慈城解放了”。于是我们离开了普济寺,学校也不上课了,让大家回家,免得家中父母担心。我回家以后,出于好奇,又直奔汽车站(即现在南门火车站),看到很多解放军扛着各种各样的武器快速向宁波进发。
  儿时,曾经跟随父亲去乡下扫墓,是八九户人家一同去。每年的清明节前,由一家负责召集扫墓祭祖,扫好墓园便在墓地的农民家里吃一顿饭,同时按辈分分鹅肉,这一切都由召集的那一家置办。每年秋收以后,我家还可收到墓地农民送来的稻谷。
  我有两个哥哥,他们都在上海的工厂做工。我在慈湖中学初中毕业后,到宁波中学读高中,后考入南京华东航空学院(迁西安时改为西北工业大学)读大学,毕业时留校任教。1988年调到苏州大学,两个女儿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工作。
  我最后一次去县前黄门第是今年清明节,给父母扫墓。有时挺想念童年的那个家。

附注

[1]冯斯仓:1926年投资并任寅泰钱庄经理,寅泰钱庄于1935年歇业(《上海钱庄史料》第202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子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