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城迁徙镇海骆驼田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86
颗粒名称: 从慈城迁徙镇海骆驼田胡村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772-775
摘要: 本文从慈城迁徙镇海骆驼田胡村是2011年8月在宁波市槐树路109号由冯雪尧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胡村 冯氏

内容

我的老家在慈城什么地方已无从知晓,只知道我家在慈城有祖宗祠堂,每当祭祖日,我的祖父母都要准备好祭祀礼品去慈城祠堂祭祖。据考证,我辈是慈城冯氏第41世孙。祖上官至太守,这很明确地刻在祖坟的墓碑上,而且祖坟很大,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被拆毁。
  洪秀全农民起义时期,我家的高祖为避乱世遭劫,几经周折后才到镇海骆驼田胡村定居,还在那儿建起七间两弄高平房四幢,占地有半亩多。高祖生三个儿子,即我的曾祖辈仁阳、祖阳和富阳三兄弟。我的曾祖仁阳是私塾的教书先生,我辈未曾谋面。
  祖父美城(1892—1971)生于晚清,在杭州德昌钱庄供职,曾任钱庄襄理,20世纪50年代初,钱庄倒闭,祖父回到老家田胡村,生活由子女赡养。祖父能书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5岁时,他就手把手教我等在黄草纸上练写毛笔字,而我们子孙不才,无一能练就像他的书法。除练字,祖父常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也灌输一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如“至高圣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宰相福”之类的言语以激励孙辈发奋读书、磨砺成才,以及崇尚师教、尊重知识等。
  祖母冯盛氏(1900—1966),一直在家操持家务,祖父、祖母生养父辈四子二女。旧时,儿女们的穿着都出自母亲的一针一线,作为六个儿女的母亲,祖母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孙辈心目中的祖母心地善良,当年我家并不富裕,而她不时接济弱者、穷人,因而我对祖父、祖母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和难以消逝的怀念。
  在祖父、祖母的教诲下,我的父辈都是早年出门自食其力,他或她在上海学生意,或出嫁定居在上海。春去春又回,他们近的在上海工作,远的如父亲恭茂于1950年末支援内地建设,先后在陕西西安、广东茂名、甘肃兰州等地工作,退休前的最后一站为甘肃省第一建筑公司,任会计。然而无论走得多远,他们都没忘记老家田胡村,还有我们是慈城冯氏后裔。这不,大伯父恭寿从上海闸北区公私合营四新布店退休后,仍回老家养老。
  1966年,我从慈湖中学高中毕业,正遇上中华民族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由于认识上的差别,不愿参与造反之类的活动,便当了逍遥派。1968年初应征参军入伍,先后在上海警备区嵊泗列岛的小洋山当兵,在宁波防水材料厂、宁波建材工业公司、宁波市房地产管理局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等单位工作。虽离开了家乡,但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年都到汶溪扫墓,以不忘祖先。
  最近听说田胡村被镇海工业区规划覆盖,村庄将整体迁移,那村里的冯家子孙将彻底搬离已经定居五六世的村庄。这之前,村里的冯家人读书、参军或经商,离开的较多,如与我同辈的永良族兄从骆驼中学考入浙江大学,后留校成为浙大教授,现应退休居杭州。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雪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