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华叔与舜华叔兄弟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58
颗粒名称: 伯华叔与舜华叔兄弟俩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4
页码: 598-601
摘要: 本文伯华叔与舜华叔兄弟俩是2013年2月在江苏昆山人民南路97号由冯敏口述展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情怀。
关键词: 慈城镇 伯华 舜华

内容

伯华[1]、舜华[2]、圣发[3三兄弟是我的远堂叔叔,老家在慈城柳山庙前东高楼子。他们的父亲冯可钧(仁元)与我的祖父冯勉勤(仁宝)是堂兄弟,同属统宗祠绩高堂,因为伯华叔年幼时寄拜给祖父母,所以虽是远堂房,走得还是很勤的,与我父辈关系也亲近。有关情景及慈城的寄拜规矩,我的百岁母亲已讲得很详细了,我不再赘述。
  仁元公的家境,据西蕾婶[4]的回忆文章记述,伯华“父亲在上海的一个货栈里做采购员,他常到河南许昌、安徽蚌埠等地收购烟、鸡蛋等物品,以微薄的工资养活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母亲则一面操持家务、服侍老人,一面靠编织帮工挣钱补贴家用。当时战争频繁,世道混乱,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中,充满着借钱、典当、赊欠、饥饿、寒冷、贫困”。“十三岁的伯华先被送到上海当了印刷工人,第二年,瘦弱的舜华也被送到宁波九华堂当了学徒。”、“圣发小学毕业后就失学了”,“几年后,三人不约而同地分别先后在上海和浙东参加了共产党,走上了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路”。[1]
  他们参加革命后,很少回慈城,两家少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伯华叔、舜华叔两家定居在北京。当时我大伯(冯昌伯)也定居北京,而且与舜华叔同在建工部工作,彼此来往较多。“文化大革命”中,都受到激烈的冲击,天各一方,一度失去了联系。“文革”后,我们仅从报刊中偶然得到一些伯华叔、舜华叔的消息,如在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他们的名字……
  直至1984年8月,我小哥哥因主持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建筑研修生合作项目,为取得中建总公司总经理致日本建设相的亲笔信札,带着我父亲的亲笔信进京。因无寓所地址,找到了伯华叔在化工部的办公室,受到热忱欢迎,稍息即同去他位于木樨地22号楼寓所,与叔婶交谈良久。次日又去百万庄建委大院甲七号楼拜访舜华叔、子珍婶[2]。有了地址和电话号码,从此两家恢复了联系,事后,伯华叔马上写信给父亲,详细介绍了家庭成员后,谈及“文革”经历时有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幸家破而人未亡”。
  1984年10月[3],在当时的昆山县委有关人员陪同下,伯华叔和西蕾婶携水果篮特地来探望我的父母亲。当时,我家住在昆山朝阳西村3号楼。相隔30多年的重逢,大家都十分激动,虽说是远房堂兄弟,因为有寄拜的一层关系,彼此十分亲切。母亲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有这样的记忆:拥抱很久,才落座。瞬息,半个小时过去。因县委有活动安排,经陪同人员多次提醒,匆匆告辞。第二天黎明,他们即离昆赴沪转乘飞机去成都。
  伯华叔婶衣着朴素,待人谦和;伯华叔时任化工部副部长,虽身居高位,却没丝毫架子,一声一个三哥,一声一个三嫂,仿佛彼此又回到当年的慈城。几天后,父亲写信给伯华叔,询其“去蓉后谅已返京,对他十二日与伉俪俩来舍访问表达由衷的铭感。彼此均入暮龄,邀请异日有机会莅昆再次相聚”[1]。
  1987年初夏[2]的一天傍晚,昆山房屋住宅开发公司一陆姓同志前来告诉,舜华叔将从苏州专程来昆拜访父母亲。父亲当日写下了“阔别半世纪,承他热情,能在残暮之年,重见一面,私自殊感激动”的日记,可见父亲当时的心情。
  两天后的上午10时许,舜华叔秘书董大平、苏州物资局刘同志及那位陆同志来我家,说舜华叔已从苏州来到昆山,派轿车前来接父亲、母亲前去会晤。父亲深感盛情难却,急匆匆前往舜华叔下榻的宾馆相聚。父亲又记下:“阔别五十余年,一旦重逢,相互聊古,毫无拘束,其欢乐之情,概可想见。”长辈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随后一起乘车往县第一招待所赴宴。席间,舜华叔快人快语、声音洪亮,性格豪爽,感染了在场的人员,父亲的日记记录了当年的情景:“宴会中频频碰杯敬酒,又有一番乐趣,散席前由东道主为我们合影留念。餐毕,轿车送我们回家。舜华午休一下,准备赴沪,拟三天后回京。舜华待人热情和蔼,谈笑风生。他虽任高职却无官气,平易近人,在今日欢叙中,不禁令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之后,父亲又追记了:“昨天会晤舜华后,因印象过深,今日犹围绕在脑海,相信今生永不遗忘。”[1“自十六日与舜华话别瞬有半月,是日盛他热情款待,特别是久别重逢,当我残暮之年能相互会见,隆情厚意,令人难以忘怀,特致函问候并表示谢意。”[2]
  这前后,舜华叔数度去杭州,小哥接待他,陪同他访问老战友,一起收集其弟马豪的生平资料。1993年清明节,舜华叔、子珍婶专程回宁波老家扫墓。不料,三年后,舜华叔离我们而去。想必,舜华叔在天堂碰到父亲,一定会拥抱,交谈童年的往事……1997年1月,为在慈湖烈士陵园建马豪烈士墓地,子珍婶派遣其子皖民并嘱我小哥哥协助予以落实,在省、市民政部门部署下得到顺利实施。1997年4月,中建总公司编辑了《纪念冯舜华文集》一书,以纪念舜华叔逝世一周年。

附注

[1]冯伯华(1919—1993),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民政局局长,南京永利宁厂党委书记、厂长,化学工业部氮肥局副局长,化工设计院院长、技术司副司长,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院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等职(百度百科) [2]冯舜华(1921—1996),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台县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区委调研室组长、华中工委宣传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蚌埠市委副书记,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处长,建筑工程部基建局、设计局副局长,国家建委施工局副局长,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副总局长,中国房屋开展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董事长、国家机关副部长级干部(百度百科) [3]冯圣发(1923—1947),参加革命后改为马豪,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1946年12月任连指导员。1947年5月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二师四团二营四连参加孟良崮战役,在围歼敌七十四师战斗中光荣牺牲。孟良崮战役结束后,部队在进行评功中,联系到马豪战时、平时的一贯表现,特别是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有创造性,追认他为“纵队模范指导员”(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二卷) [4]张西蕾(1922—),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成员张太雷(1898—1927)的幼女,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与冯伯华结婚。曾任华中抗大总分校教导员,解放后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部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百科) [1]张西蕾:《兄弟情深——悼舜华》,《冯舜华纪念文集》第243页 [2]汪子珍(1918—2010),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7月至1948年底,历任中共苏北东台县、台北县区委书记、县组织部、宣传部正、副部长。1948年至1953年9月,任中共蚌埠市工厂部党委书记、市委工业部长。1955年9月,任建工部北京工业设计院副院长。1971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设计局处长、副局长。1982年离休(百度百科) [3]据口述者父亲的日记,是1984年10月12日 [1]据口述者父亲的日记为1984年10月19日[2]据口述者父亲的日记为1987年5月14日 冯伯华(左一)、冯舜华(左三)兄弟回慈城探亲和父亲合影(1960年) [1]据口述者父亲的日记记载为1987年5月17日 [2]据口述者父亲的日记记载为1987年5月31日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敏
责任者
伯华
相关人物
舜华
相关人物
冯伯华
相关人物
冯舜华
相关人物
冯圣发
相关人物
张西蕾
相关人物
汪子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