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居、祖坟与家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34
颗粒名称: 祖居、祖坟与家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468-470
摘要: 本文祖居、祖坟与家谱是2011年7月在宁波市海曙区假山新村由冯有康口述关于家族文化回忆。
关键词: 慈城镇 祖居、祖坟 家谱

内容

我出生于慈城雷家巷15号,现在门牌改为雷家巷6号。读小学在藕田学堂,(读)初中在柳山庙沿的慈城中学,(读)高中在慈湖中学。上小学时,因生日小读书还差几月,住在慈城的(堂)三阿伯(名宜寅,字庆亮,参见表6.1.6)陪我讲情面入的学。1965年[1],我考入浙农大农机系后离开慈城。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宁波到农业局工作。后来农业局在洪塘镇创办农机厂,急需技术人员,因洪塘离慈城的家近一些,我就服从需要到宁波第一农机厂工作,11年后又调到慈城的宁波粮机厂先后任技术科科长、经营副厂长,直到2001年企业转制。
  我是十几岁离开慈城的,毕业后又想回到慈城,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因为我是家里的小儿子,父亲早逝,而慈城还有母亲和祖居,我总想离母亲、离祖居近一些。我说的祖居,也就是我的出生地,我听姑妈讲,它曾经被称为冯家新屋。
  被称作冯家新屋,是因为雷家弄原本就有冯家的房子,而阿爷的阿哥,即保晋公发起并与阿爷保恒公建的新房子。新房子的北墙砌在冯家老屋的映墙上,也就是老屋的照壁,这样与冯家老屋连成一体。目前,冯家老屋还剩雷家巷7号东西朝向的一排房子和道地,现住五服之内有朋堂兄的儿女。造新屋能砌老屋的映墙,可见新屋的主人与老屋的主人关系非同一般,后来我在编修《慈城冯氏启承祠支谱贞房支谱》时发现,原来阿爷的阿爷本仁公与有朋阿爷的阿爷本怀公是两兄弟,原来是五服之内的同族嫡亲,即都是紫园公之子孙。听姑妈讲,阿爷兄弟俩是宣统元年(家谱也是这样记载的)发起造新房子的,当时大阿爷在上海可口铁号工作,而阿爷在上海一钱庄做跑街,兄弟俩省吃俭用,一年积蓄了6000元大洋,年底回慈城,兄弟俩协商后买了一桑园,陆续建造了一幢五间两弄高平屋,东西厢房各六间,大门开在南面沈家弄,北后门即在雷家弄。其实6000元是不够建这么多房子的,所以这幢房子的内装修不太统一,连屋柱也是拼接的。尽管如此,这些祖屋是阿爷们的心血,也是慈城冯家屋的一部分。头道大门进来是园地,园地里种的有石榴、桃树、梨树、梅树和橘树。二道大门进来是个大道地,两边是与屋檐差不多高的隔墙。隔墙中间是上圆下方的门洞,走进门洞各是长方形的小园地,小园地里种的有樱桃树、杏子树,这些果树使家里入一年四季有水果吃。还有那屋檐墙角的花卉样的壁画虽不如前后新屋的画梁雕柱精致,但五彩图案和整个院子的合理布局足见阿爷们当年设计房屋时的用心。
  一百多年了,冯家新屋早已成了老房子,而这幢祖屋却成了启承祠贞房紫园公子孙寻根祭祖联系的大本营。20世纪80年代中期,客居台湾的庆吾三阿伯(名宜浩,参见表6.1.6)回祖地,就住那儿。六十多年前,在上海绸缎店做伙计的三阿伯被老板指派别妻离子(女)去台湾工作,“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家后,三阿伯让我陪去朱春岙扫祖墓。他以为父母在里头,儿子在外头,四十多年的乡愁此时可以倾吐,不料祖坟被平,无限的乡愁一时无处诉说,三阿伯十分伤心,幸亏还有祖屋在——雷家巷冯家屋慰藉了漂泊在海外的三阿伯,回去四五年后,他就过世了。
  祖坟、祖屋和祠堂是连接故乡与游子的纽带。庆吾三阿伯的寻根之行触动了我,我常问自己,我从哪儿来,可能我还知道些,那我的儿辈、我的孙辈呢,他们会知道吗?父辈留给我们一本内容简略的家谱,放在长房长孙上海有祥哥处,我是否能继承父志,续编这本家谱呢?新世纪初,我就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我的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他们十分赞同我的想法。在重庆的有桢堂兄来信说:“我们冯家兄弟姐妹现居全国各地,平时又较少联系,早日把家谱修订出来,很有必要。”目前启承祠贞房还有八房兄弟一房姐妹,我请各房指定一人负责收集各房的有关情况,消息传开没多久,就收到各房寄来的个人信息。
  有祥哥也送来阿爷留下来的启承祠贞房谱(抄本),我一看是一本草纸一样的破簿子,没有封面,没有抄写日期,扉页抄写的支行排行十六字,“启承之大,天云本全,保宜有子”,另还有四字,原不知是什么,现在据查得知是“世德广裕”。我就可以通知各房的兄弟姐妹。
  从2005年开始续编,根据各房提供的资料,根据原谱,经考证、补充、归纳后,以“上承列祖列宗,下继问世晚辈”为宗旨,采用直线一脉为主、不论男女、按代列出的方式完成了继谱。2006年完成后,我将家谱寄给同辈人,人手一册。在湖南的表阿姐婉苓来信说:“家谱慰藉了我的思乡之情。”原来婉苓的母亲,即姑妈,早年嫁到孙家,她子女多又因工作分散于各地。婉苓表姐还说,原先连外公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居然还知道了那么多的祖辈。的确,家谱编好后,亲戚间的联系更多了,我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现居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湖北、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这几年他们常在清明节来慈城祭祖寻根,因为家谱增加通讯地址,他们回来大多住在雷家弄的祖居。

附注

[1]1965年为“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个有高考的年份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有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