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冯存仁堂、冯家子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19
颗粒名称: 外公、冯存仁堂、冯家子孙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413-418
摘要: 本文外公、冯存仁堂、冯家子孙是2012年11月在宁波香格里拉大酒店由包于飞口述关于守业与创业故事。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子孙

内容

我的外公冯治先是慈城前新屋江房月记的长房长孙。据传,外公祖上的一脉是四兄弟,分江、淮、河、海四房。听说,冯家男人大多结过几次婚,前面的太太又大多死于产后疾病,外公的父亲和第一位夫人张氏生二子,是我的外公治先和二外公涵先,外公还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则先、和先。
  外婆陈韵兰是宁波镇海人,俗称“颍川陈”家的后代。外婆是太外公(外婆的父亲)陈大章的小女儿,很有个性,不肯缠小脚,还要像哥哥一样到私塾读书,因此后来90多岁时还能看琼瑶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外婆不肯随便接受父母包办婚姻,22岁还尚未出阁,按现在的说法,那时的外婆也算“剩女”了。
  太外公在上海三马路(现称汉口路)开同泰祥南北货店,与(上海)冯存仁堂同一条街。听说冯存仁堂“治先阿大”[1]先生的夫人不久前病故,因平素见其为人忠厚、外表儒雅,就有心将女儿许配于他,但又怕外婆不答应。所以媒人想了一招,让太外公佯作陪外婆去绸缎店买衣料,叫外公也去绸缎店。没想到相见之后,两情相悦,不久,外婆成了外公的第二任夫人及七个孩子的后妈,结婚时间是在1926年。
  外公、外婆是在慈城前新屋拜的堂。外婆曾提起,当时她作为新媳妇,每天光一房一房地去敬茶、请安,就要忙乎大半天。冯氏家族人多规矩多,家里虽雇有不少佣人,但族中长辈仍要求媳妇们须“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久,外公外婆因不想参与家族的“内斗”,便以孩子多为由将全家搬到了前新屋外、冯氏家族小西门西仓的厢房里,我的母亲冯琳妤就出生在那里。母亲出生后,全家又搬到了宁波布政巷,此为太外公(外婆父亲)造的新房子,我的四姨、五姨、六舅均出生在那儿。
  这时的外公已受族人委托全面掌管冯氏祖产冯存仁堂国药号,药号分设在宁波、上海两地。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长房长孙,外公一直跟着从(叔)祖父[1]在冯存仁堂做事,后因从祖父告退,族中长辈就安排忠厚稳重的外公接替他。成为冯存仁堂的“阿大先生”以后,外公按“余少好医,视人疾病如己身。兹铺之设以济人为务,不计资本盈亏,惟求无愧于心”的祖训,用心打理着上海、宁波两店的药堂事务。据家人回忆,冯存仁堂常年备有丸散350多种,胶膏30多种,还有参茸桂燕、花露药酒。
  冯存仁堂的膏方、丸散特别讲究原料的产地及制作过程的火候与时间,外公遵循此道,安排二舅庆荣[1](大舅冯庆齐因病早逝)到冯存仁堂的药材供应商嘉广生药材行工作,负责监控药材的进货渠道,以保证原材料的绝对精良。众所周知,国药原料大多是有药效的植物,而同类植物生长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其功效是大不相同的,且价格亦相差也很多,外公让儿子负责就是严把进货渠道。
  外公维护着百年药号的信誉,灵活运用祖传的经营之道,最有特点的是朔望减价,也就是农历、阳历的月初、月半,药价一律九折。货真价实、灵活经营之道让冯存仁堂不仅仅在设店地久负盛名,还远扬福建、台湾
  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据说那边的渔民、客货运商人等来此地将海产品出售后,往往带去冯存仁堂的丸药、胶膏,听说东南亚一带十分钟情的是冯家驴皮膏,而冯存仁堂的驴皮膏制好后不存三年是不上柜台的。1933年初冬,冯存仁堂又在上海浙江路开设分店,那时的冯存仁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外婆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投奔上海冯存仁堂。此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宁波、上海冯存仁堂,家族中股东们人心惶惶。
  1938年,外公因患疝气动手术,结果手术后感染意外去世。外公的去世,使冯存仁堂的经营雪上加霜。一时间,家里失去顶梁柱,店堂失去掌门人。不久上海冯存仁堂劳资矛盾逐渐激化,而股东们又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个“拆家棚”[2]的阴谋正在冯家的不肖子孙间偷偷地进行。
  1940年的一天早晨,店中小伙计敲开了外婆的家门,报告店堂被抢。
  里的家当都没了。原来是股东们瞒着外婆将上海冯存仁堂“一脚踢出”[1]
  待外婆去到店堂一看,一片狼藉,除了一地的草药,值钱的药品药材、药号,
  卖掉分钱了。
  听说要不是冯存仁堂的大股东、绰号“大屁股[2]”的堂族伯婆的坚持,宁波冯存仁堂也难逃祖产被卖掉瓜分的厄运。
  1950年,宁波冯存仁堂因族里找不到合适的子孙负责,因此决定召回二舅冯光宇接任宁波冯存仁堂的“阿大先生”。不久,药堂实行公私合营,二舅作为资方代表出任经理。
  附文:
  给孔老板捡了个大便宜洪光祥
  冯存仁堂原是宁波一家大药店,来到上海后就被同业公认为上海中药店“四大户”之一。然而1940年上海冯存仁堂突然宣布关门歇业,这令同业十分惊异。冯存仁堂歇业时的存货数量极大,据说仅贵重药品麝香一种就有十斤。照现在看来这十斤麝香价值连城,即使不做生意,关门坐吃,一辈子也吃不完。这说明该店实力之雄厚。至于歇业的原因,局外人就不清楚了。如此一批数量巨大的存货,要找个大买主一次性成交,显然成了一个难题。
  就在冯存仁堂为处理这批存货操心时,有位宁波人孔老板正在筹划新开一家药材行经营中药材批发生意。他急于购进数百种常用的中药材“铺底”,既要品种齐全,又要价格低廉,同样为这件事在操心。
  孔老板名叫孔金榜,在行业中并不闻名,所开的“元亨药行”规模也不算大,可他却是行业中知名人士张善章的师兄。于是经张善章的介绍,孔金榜与冯存仁接上关系。一方正要找个大买主将全部存货“一脚踢出”,另一方又要把几百种药品以低价“一锅端进”,双方一拍即合,顺利成交。
  冯存仁难题遇到这个良机,将全部库存原药连同已切好的饮片不顾血本全部卖掉。尚有一批成药因不属药材行经营范围,则另找买主。孔老板以极低价格一次购进这批急需的药材,真是捡了个大便宜。至于这批麝香,孔老板明知是便宜货,然而因资金有限,实在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只好分购部分,其余都给几家大户分享了。
  孔老板不仅以低价购进这批药材,尚有些零星少数的冷背品种,几乎不计金额白送。还有些生产工具及容器,也随便估个价就带走。有了这批货撑门面,元亨药行就开张了。
  我原在宁波一家药材行当学徒,三年满师后于1946年跳槽到上海进元亨药行,本可享受“客师”待遇。因我才16岁资历太浅,按当时习俗,孩子一生只学一次生意,不当两届学徒,孔老板给我一个面子,把我当“过堂弟子”(即非正式的师徒关系)对待。
  那时冯存仁堂歇业已有6年,但元亨药行的库存中尚有部分是冯存仁堂的“关店货”,卖了几年还未卖完,可见其数量之巨。尚有些生产工具及容器,如煎膏方用的紫铜锅、榨汁用的木榨汁床、精美的瓷瓶锡罐以及竹匾盆盘等等,甚至小到柜台上压方笺用的“戒尺”,每一件上都刻有“冯存仁堂”标记,这些器具在我的手中使用了好多年。如今要是能留下其中的一件,也可当成珍贵的收藏品了。
  孔老板每次同我们说起冯存仁堂,就会滔滔不绝地叙述当年的情景。在他看来这是他一生中最赚钱的一笔大生意,永远不会忘记。

附注

[1]阿大:旧称商店经理,见朱彰年等《阿拉宁波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7页 [1]从(叔)祖父:此有可能为前新屋外吾记冯全璜(1889—不详),字迓甫,冯五楼小儿子,见冯春源《慈溪冯氏族谱续编》(启承祠支谱),2000年抄本 [1]冯庆荣,见《父亲和冯存仁堂》一文 [2]上海方言,意为捣乱、毁灭 [1]详见附文《给孔老板捡了个便宜》 [2]大屁股:淮房(月记)长子冯庸先(1888一?)原配妻子,姓名不详,是冯家有影响的人物,认了不少寄拜儿子,其中之一是曾任冯恒大经理的孙鼎初。慈城沦陷以前住在慈城,后因屡遭敌机空袭而去上海,一直住在那儿(据其亲属、孙友谊等口述)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包于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