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事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事习俗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3
页码: 1798-18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的农耕历史悠久,形成了各种农事习俗。旧时农事习俗,有些是良好的传统习俗,有些是人们祈求美好心愿,有些则迷信色彩浓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不断改变,农事习俗中有些消失,有些淡出,有些保留至今,有些则与时俱进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 风俗习惯 农事习俗 江北区

内容

今江北区境农耕历史悠久,形成了各种农事习俗。旧时农事习俗,有些是良好的传统习俗,有些是人们祈求美好心愿,有些则迷信色彩浓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不断改变,农事习俗中有些消失,有些淡出,有些保留至今,有些则与时俱进发生了很大变化。
  春牛图报春 每年农历十二月至立春,有人身背双盘袋,口含吉词,手捧木版印制的“春牛图”,并带门神、青龙、白龙图像,送到农家。“春牛图”上有用阴、阳历日期标名的二十四节气、三梅三伏、潮汐时刻等天文气象。外边绘有十二生肖,中间是“春牛图”。“春牛图”有两种,一种是牧童骑牛图,这是长春年(阴历年外立春)的“春牛图”牧童身背凉帽,骑在牛背上优哉游哉吹着笛子,意为起畈慢慢来;另一种是牧童牵牛图,这是短春年,(立春在年内)的“春牛图”牧童头戴凉帽,赤脚牵着牛,似急于去耕田。各家农户用米换或用钱买“春牛图”,贴门墙上,一来报,春,二来以示吉祥,三来作为各种农事活动参照。“文化大革命”期间,“春牛图”上加印“抓革命、促生产”领袖语录等;近年来多印“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等吉词。
  整修农具 旧时农户使用农具十分小心爱护,在春耕前必定请木匠、竹匠检查修补或重新打造。犁耙。春作师傅装犁,即对犁进行校正、修理。耙视情况进行修理或更换耙梃、耙齿。车水工具种类较多,有手牵车、双手摇车,有俗称“两个将军对面拜”的用木桶戽水、用吊桶吊水,以及脚踏水车和牛拉的牛车。收割与翻晒工具有稻桶、扎里等木质工具,由木匠修理。还有大量的竹器工具也非常重要,有“六月呒破箩”之说。种田农家都要齐备箩、篮、篾簟、马嘴、畚斗、筛谷箉、拉草筢、摊谷筢、稻桶遮粮、稻桶下巴、团箕、曝篮、土箕、土笥、草篮等竹器工具,则由竹匠(又叫篾匠、簟匠)修补或新做。木质农具整修好以后,还要买进红粉、桐油,把它拌匀进行油漆,待充分干燥后才能使用,保证既安全又防腐耐用。
  催芽播种 种子称秧子,浸种称秧子落缸,催芽称孵秧子;播种称下秧子,或叫撒秧子。俗话说:“秧子落缸,夫妻分床。”浸种是春耕之始,农忙起点。旧时择日浸种播种,也有“清明下秧,不用问爹问娘”。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根据气象预报和气象规律,“暖尾冷头浸种,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从水秧田至半旱秧田,半旱秧则是半旱半浸水,播后覆焦泥、泥炭、砻糠灰、碎草子等物。1964年开始试验尼龙覆盖育秧,好虽好,却因为农业收入低,厚尼龙成本高未能推广。至20世纪80年代,改用薄膜覆盖后,迅速推广普及,有效防止烂秧,培育壮秧。后又采用不催芽地膜覆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催芽播种的习惯。
  耕耙插秧 春耕俗称”起畈”。绿肥田先用横刀或坑锨横断秕花,然后翻耕。一般春耕是两耕三耙,第一次耕田称“耕板田”,耕起的泥垡用锄头崭碎,再用耙压耖,叫“耖耙”;第二次翻耕称“耕水田”或“流田”也叫“耖田”流田后用铁耙摊平,再用平耙耙平为,第二次耙田;等到插秧时再耙第三次,这次叫混水耙,耙后当天插秧。种连作晚稻时通常不耕,只用滚耙耙平、耙光、耙糊即行插秧。传统的水稻种法是育秧移栽。插秧称“种田”,插间作晚稻叫“生晚青”或“嵌晚青”。决定插秧日期前5—7天分批施用“起身肥”。插秧的第一天称“开秧门”结束时叫“关秧门”。
  插秧是水稻生产中“三弯腰”的第,一弯。近20年来,逐步推广抛秧、直播及机动插秧机插秧,基本上解决了种田弯腰的大难题。以往耕田、摊田、锄田时碰到下雨,身着蓑衣;拔秧、种田、耘田时碰到下雨,身背合箕(又叫乌龟壳、河蚌壳、斗篷)遮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尼龙雨衣代之。早晚稻“开秧门”与“关秧门”时,农家兴办酒水宴请,并加上、下点心,以炒年糕、艾青团、灰汁团或淡包等食品送至田头,款待雇用的长工、短工及换工、帮工的邻里乡亲和亲朋好友,慰劳辛勤劳作。集体化时,不少生产队也兴聚餐,又叫“敲瓦爿”。有些生产队还种几亩脆瓜,炎热的夏收夏种时分给社员,解暑解渴。
  耥田耘田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耥田、耘田是水稻田间管理中传统的重要农事工种,繁重辛苦。
  耥田 在双季间作稻和单季(中)稻种植年代,用“耥头”(又叫落田耙)耥田,除草疏土。改革耕作制度与提高插种密度后,耥田农事不再行使。耘田 是水稻“三弯腰”工种的另一项。两腿跪在泥水中,颈套“推苗”(推开稻苗,防止稻叶触),大腿绑“骑马”(防大腿被稻叶划破),雨天还要背乌龟壳,背朝天,面朝田,任凭田钻、蚂蟥叮咬,在一埭六行内操作,两手不停地耘去杂草,疏松泥土,摸去稻根四周的泥与草,边耘边扶苗补苗,爬行前进,又称“摸六株”。耘田是除去稗草及其他杂草的主要手段,也有利根系生长,吸收更多养分,故有“田水浊一浊,谷壳薄一薄”之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行化学除草,迅速推广普及,随之“耘田”的古老农事被彻底抛弃。此外,种植双季稻、湖白时代,如遇旱年,还用锄头在稻垅间削田,具有除草疏土抗旱等综合效果。
  弯腰割稻 割稻是喜庆丰收的日子,边收边要种,季节紧张,弯腰割稻,连续不停甩稻、肩挑谷箩重担,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俗话说,“麦老多皮,谷老多米”、“麦熟一刹,(早)稻黄一夜”、“早稻抢抢割,晚稻养养割”(早稻抢收既能避台风,又能争季节早插晚稻)、“早稻割青不割青,三天差百斤”。所以收割前都早早准备,整理工具,组织劳力,周密安排计划。收割时尽可能潮田割稻,稻桶装上“下笆”小把多甩多抖,细心脱粒,老人小孩田头拾稻穗,做到颗粒归仓。旧时脱粒用稻桶,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用脚踏打稻机,60年代改用电动或柴油机动力的打稻机。1974年首次引进江西生产的自走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经过反复引进推广,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普及机械收割脱粒,彻底改变了弯腰割稻的传统方法。积肥兑肥 “庄稼一朵花,全靠肥当家”、“种田没本,哪怕你烂泥磨粉”,农民深知肥料重要。直到20世纪70年代,化学肥料还很少,还是全赖农家肥料。
  绿肥 冬季作物中最大宗的绿肥。境域从1949—1987年,绿肥面积都占到50%以上,其中占70%有14年,占80%以上也有3年,直至1999年绿肥面积还占42%以上。绿肥是农家最基本的肥料。合作化前的单条垅种草子(苜蓿,又称罗衣),合作化后改为撒播秕花(紫云英),产量高,烂得快,有利土壤改良有利早稻早发。
  积肥 有人粪尿的聚,积,猪牛鸡鸭等畜禽粪便的聚积,拾狗屙拾牛粪,家庭稻草灰的聚积,削草皮泥烧制焦泥灰,稻草还田杂草垃圾堆制积肥,捻河泥抑制河泥等。
  兑肥 农民去集镇兑人粪换,灰收鸡屙。慈城地区划归宁波市管辖后,市环卫处的人粪分配到各公社(乡)各大队,生产队按分配的数量与日期,定时去宁波市环卫处指定的屎道头装运人粪。
  爱惜耕牛 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俗话说:“小小一头牛,性命在里头。”旧时,凡是耕耙、车水、碾米等全靠畜力完成。春耕开始给牛喂老酒、喂鸡蛋、喂花饼,夜里还喂夜草;勤出牛栏屎,保持清洁干燥;改善营养确保耕牛吃饱吃好睡好。在夏天防止耕牛中暑,把牛牵到大树下乘凉(水牛还要有一口池塘),白天割青草喂之。到冬天,从冬至开始到翌年起畈,这期间称“关冬”起畈开始牛“放青”。“关冬”时,牛关在栏里,吃热水,喂食切碎的红(早)稻草拌和炖熟的花饼,白天把,牛牵出在朝南避风有太阳的地方取暖,晚上多垫干草保暖。有的农民爱牛情深,连牛肉都不买进门,遇到耕牛死亡不剖宰食用而进行土葬。
  祈神求福 旧时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缺乏,又无抗拒疾病与灾害的能力,祈求谷神、灶神、社神和龙王、菩萨保佑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遇到大旱,迎请龙王行雨是一件大型的传统群众性求神活动。一般由当地农会召集,保、甲长参与,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作头,组织农民敲锣打鼓,带着大群农民,抬着放有一只绿色小缸的轿子,到赭山龙王堂或汶溪邱家坪龙潭迎接北雪老龙。有人在龙潭旁祈求一会后,把放在水里的网拉起,扳起任何小动物都认作是龙王化身,放在小缸内,抬回庙中,放在露天晒太阳,并摆上祭品,点燃香烛,由作头人祈祷龙王早降大雨,保农业丰收,直至下雨为止。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