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24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42
页码: 371-41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县现境人物,最早载入史册为东汉严光。自三国至唐代,虞氏世家贵盛500余年;宋末黄氏东发学派,名重江南;明代孙氏,俊彦辈出,均以文章道德,为县人仰止。
关键词: 人物 慈溪县 传略

内容

慈溪现境人物,最早载入史册为东汉严光。自三国至唐代,虞氏世家贵盛500余年;宋末黄氏东发学派,名重江南;明代孙氏,俊彦辈出,均以文章道德,为县人仰止。近现代更有大批革命志士和工商及文教名流,对慈溪、浙东以至全国的政治、科学、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章人物传略以本籍为主,计63人;人物简介为出生乡里不属现境或无考者,收录规格与传略同,计64人。人物均以卒年先后为序。
  一、人物传略
  严光
  严光(约公元前37~约公元43年),字子陵,一名遵,东汉初余姚陈山(今慈溪石堰乡)人。原姓庄,后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少有高名,与南阳刘秀同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复汉,思其贤,下旨察访,久无行迹。建武五年,齐人上书:“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秀疑为光,即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请而后至。刘秀车驾即幸其馆。光卧床,闭目良久,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不久,刘秀又将严光召到洛阳宫中,欲任为谏议大夫,光不受,隐于富春山。建武十七年,刘秀再次下旨征召,光又予拒绝。80岁时卒葬故里陈山(又称客星山)。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越州余姚人(其宅在鸣鹤,今属慈溪)。出身世家,父荔,陈太子中庶子。叔父寄,陈中书侍郎,寄无子,以世南嗣之,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静寡欲,少与兄世基受学于顾野王十余年。隋灭陈,与世基同入长安,名重当时。隋亡后,世南为秦王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后,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改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唐太宗尝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卒后,谥文懿,诏陪葬昭陵。
  虞世南精于书法,得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亲授,继承二王(羲之、献之)笔法,外柔内刚,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160卷。
  沈恒
  沈恒(1110~1199),字维时,先世居河南沈丘县,后迁永嘉。南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随宋高宗赵构南渡。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巡视慈北时,见鸣鹤乡地处海滨,土宇宽厚,因动隐居之念,遂筑室定居。
  沈恒学宗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致仕后,在其私宅“海隅书屋”讲学,从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往来不便,于淳熙十五年(1188)捐资造桥,人称“沈师桥”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字九万,号菊磵,南宋余姚上林乡石人山(今慈溪樟树乡)人。翥不屑举业,布衣终身,游荡江湖,专力于诗,为南宋江湖派中较有才情之诗人。晚年贫困,无一椽半亩,栖身于上林湖畔简陋草屋,小仅容身,自题“信天巢”。卒于杭州西湖。
  高诗有民歌风,擅长以平易自然之句写出寻常不经意之景色。其《清明日对酒》收入《千家诗》,流传甚广。有《信天巢遗稿》1卷,收录于《四库全书》。
  黄震
  黄震(1213~1281),字东发,学者称於越先生,南宋慈溪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任吴县尉,后又摄吴县、华亭及长洲县事,均有政声。
  咸淳三年(1267)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召对时,黄震直言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又建议停卖僧人、道士度牒。因宫中正在建内道场,致触怒度宗赵禥,官贬三级。咸淳四年九月,出添差通判广德军。
  南宋自孝宗起便推行朱熹之社仓法,民困于纳息,有穷至自尽者,黄震揭露此弊,并变买田600亩,以其租代社仓息,规定非凶年不贷,贷不取息。咸淳六年三月,因指责郡守贾蕃世不法恶行,被贾告以挠政罪名而免职。四月即改添差通判绍兴府。
  咸淳七年,抚州饥荒,黄震单车疾驰,未入州治,即就驿舍处理公务,四处张贴告示:“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米价自抑。又亲煮米粥赈济饥民,奏请奖励有功于赈济者,事平始入州视事。继升提举江西常平仓司。抚州旧有结关拒捕事系郡狱28年,存者十无三四,因事关尚书省,无人敢作主结案。黄震谓结关非作乱,况业经数赦,即全部释放。抚州有“慈幼局”,为贫而弃子者设,久而名存实亡。黄震以为,弃后收养不如保于未弃。于是改进旧法,凡将娩而家贫者,里胥可申请官养,弃者许人收养,官给粟食,由此活婴无数。
  咸淳九年三月,改兼江西提点刑狱。德祐元年(1275)三月,差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皇叔祖福王与芮判绍兴府时,除直宝章阁兼府长史等职,皆力辞不就,十二月召赴行在奏事,寻除侍左郎官,未至朝而宋亡,隐居于定海灵绪乡之泽山(今慈溪田央乡),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为“归来之庐”,后侨寓鄞县南湖等地,自署“杖锡山居士”。元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病逝于故里(《宋元学案》称饿死于宝幢山),享年69岁。葬鸣鹤乡钱家岙,门人私溢为文洁先生。元至正中,门徒建泽山书院纪念黄震。
  著有《黄氏日钞》100卷(现存95卷,收入《四库全书》),乃满含睿语哲理之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纪要》19卷及《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叶恒
  叶恒(生卒年不详),字敬常,元鄞县人。精于《春秋》,善作诗文,泰定初擢春宫第,至元四年(1338)为余姚州判官,锄奸抑强,百废兴举。
  姚北濒海,常受咸潮侵袭,危害甚大,虽于宋庆历七年(1047)及庆元二年(1196)由谢景初、施宿修筑大古塘,但自南宋宝庆至元大德间多次海溢,海涂内移10余里,海堤圮颓严重。至元四年,四月新成之塘至六月即大坏。绍兴路总管府遂委派叶恒治之。叶恒实查圮堤,观察潮汐,谓:用石筑堤,费用极大,求诸路府,则审批迟缓,当自筹之,费虽巨,而常年修堤之费则省,今后奠居可无虞矣。此议正合民心,乡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推选有德望者管理财务。叶恒又请官府免除其他课徭,使百姓能全力以赴,于是蓄湖水,浚河渠,复废防,将石料装运到工地。并将筑堤民夫分作15所,所有程督,恒躬亲巡视指挥。至正元年(1341),共筑成石堤21211尺,下广90尺,上阔45尺,高15尺。海塘工程坚固,故此后百余年无重大灾害。
  至正廿七年,诏封为仁功侯,赐庙额为永泽,姚北乡民亦立祠于大古塘上祀之。其子叶晋、孙叶翼分别辑有《海堤录》1卷、《余姚海堤集》4卷,汇录有关名贤对叶恒修堤之序记及纪念诗文。
  孙燧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明余姚烛溪(今慈溪龙南乡孙家境)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正德中,任河南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宁王朱宸濠外结群盗,内通权佞,挟持群吏,逆谋反叛,不肯附从者,累遭暗害。副使胡世宁揭露宸濠逆谋,即下诏狱。燧决心“生死以之”,遣妻、子还乡,独携二僮入南昌。初为濠陈说大义,遭拒,反遣耳目侍燧左右。燧潜知副使许逵忠勇,即与商量对策。于是托言防御他寇,加固南昌周围之进贤、南康、瑞州等城池,并析建昌置安义县,奏敕湖东道分巡兼理兵备,与饶州互相呼应。请重兵把守九江要害,兼摄南康、宁州、武宁、瑞昌及湖广兴国、通城,以便控制;又请设通判驻弋阳,兼督旁5县之兵,加强防范。为防宸濠劫兵器,又假托防贼,将辎重转移他所。孙燧认为:“即贼(指宸濠)起,吾不灭贼,贼必以吾处分故,速灭也。”宸濠察觉其意图,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又派人送燧枣、梨、姜、芥,暗示燧“早离疆界”。燧笑却之。许逵劝燧先发后闻,燧曰:“奈何予贼以名?且需之。”
  正德十三年(1518),江西大水,宸濠同党凌十一、吴十三、闵廿四等流扰鄱阳湖,燧与逵谋自江外围捕。夜大风雨,三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宸濠必反。疏七上,尽被宸濠同党中途邀截。宸濠极为恼怒,设宴害燧,未成。燧屡疏乞休,又不许。忧惧交瘁,髭发尽白。
  明年,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燧与巡按御史林潮以冀藉此稍缓其谋,共奏于朝。适逢御史萧淮详奏宸濠不轨行状,诏重臣宣谕。濠闻,遂决计反。六月,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次日,孙燧及诸官往谢,宸濠伏兵左右,声言武宗朱厚照抱自民间,“太后有旨,令我起兵讨贼。”众相顾愕然。燧上前责问:“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道:“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狂怒,入内殿易戎服出,挥兵缚燧,并击折其左臂。许逵挺身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亦被缚。两人骂不绝口,双双被害于惠民门外。临刑时,逵谓燧:“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后吉安知府伍文定起兵,设燧、逵木主于文天祥祠,率吏民祭之,遂与南赣巡抚王守仁,共平濠乱,王守仁认为这次平乱,孙燧为首功,并遣使护其丧归乡。墓葬慈溪龙山(今属余姚市长亭镇)。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溢忠烈,与许逵并祀南昌,赐祠旌忠,各荫一子。孙燧著有《四圣糟粕》、《案牍稿》、《恤刑录》等。
  杜槐 杜文明
  杜槐(?~1555),字茂卿,明慈溪鸣鹤场人。嘉靖年间,倭寇扰境,其父文明受命抗倭。杜槐以父年老,代父散家财,招募骁勇,屡击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犯观海卫。
  杜槐曰:“卫破即无县。”立即骤集群勇,击败倭寇。副使刘起安命杜槐防镇余姚、慈溪、定海(今镇海)一线。
  嘉靖三十四年,在定海白沙(今属宁波)与倭寇相遇,杜槐身先士卒,激战一日,斩30余人,终因身负重伤,坠马牺牲。父文明击倭于鸣鹤场,斩酋一人,倭惊呼“杜将军”,后战死于奉化枫树岭。朝廷追赠杜槐为光禄丞,杜文明为经历,并立祠祭祀。
  吴德四 吴德六
  吴德四(?~1555)、吴德六(?~1555),明慈溪北乡人。同住海滨,以农为业。嘉靖年间,倭寇自平石登陆骚扰,肆意掠夺。吴氏兄弟自田间赶回,怒不可遏,德四用锄头击一倭寇脑袋,倭仆地而死;德六夺过倭刀,偕兄追杀倭酋。
  后两人入杜槐部,奋勇冲杀,屡建奇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奉命赴舟山击寇。德四将倭酋砍死于辕门外,寨内倭兵大惊,群出应战,德四被杀。德六亦战死。寨内倭寇因倭酋被杀,乱作一团,遂被官兵剿灭。
  孙嘉绩
  孙嘉绩(1604~1646),原名光弼,字硕肤,明余姚烛溪(今慈溪龙南乡孙家境)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即进兵部郎中。
  福王立,嘉绩起为九江兵备佥事,未赴任而南都破,清军下杭州,郡县望风降附。嘉绩毁家纾难,聚众抗清。军分两营,邀同县熊汝霖主右军。数日间,鄞县钱肃乐、慈溪沈宸荃及绍兴各县无不响应,于六月廿五日迎鲁王至绍兴。诸军会师钱塘江。次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病死于舟山。赠太保,赐祭九坛,溢忠襄。
  熊汝霖
  熊汝霖(?~1648),字雨殷,明末余姚孝义乡熊家村(今慈溪云城乡)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福建同安知县。任内曾率兵渡海,击败荷兰殖民者于厦门。
  崇祯十四年,升任户科给事中。时明王朝已近崩溃,朝政日益腐败。汝霖屡上书谏诤,论及用将得失及督抚失治,谓误国之杨嗣昌未罪,殉节之卢象昇未褒,致大挫军吏忠义之气。京师戒严时,汝霖分守东直门,又以亲见亲历,揭露权贵名为督师却远离前敌,且纵军扰掠百姓,“毒我赤子”。疏中有“二祖列宗之灵,能无饮泣地下”之语,崇祯大为不满,遂据以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复原职。汝霖不改秉性,针对诸大臣“争夸定策、罔计复仇”,指出“犹盗已入室,奴且哄庭,主人俯首听之,天下事有济乎?”待潞王监国杭州,又约都御史刘宗周赴杭,拟发动罗木营兵抗战,奈潞王已定策迎降,怏怏而归。宗周悲愤绝食,嘱汝霖谋起兵。宗周亡后二日,汝霖与孙嘉绩起兵于余姚。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二十五日,迎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会师于钱塘江,升佥都御史,督师江防,屡战不胜。汝霖认为“江面迎攻甚难,不如间道入内地为攻心策”,遂率千人至海宁,招募兵员,万人响应,号称“熊军”。汝霖擢升兵部尚书。
  顺治三年五月,授东阁大学士,六月,随鲁王败退福建。翌年加太子太傅,会兵长垣,分道攻取,一度收复3府1州27县。顺治五年正月,鲁王驻闽安镇,郑彩擅权,骄悍不法。汝霖屡次仗义执言,郑彩恨之入骨。元夕,汝霖离闽安镇至琅琦,郑彩乘机派党羽百余人赶到琅琦。十七日夜,汝霖及其幼子被彩党缚,当晚被投入海中,惨遭杀害。清乾隆帝追谥为忠节,衣冠墓在余姚朗霞。
  沈宸荃
  沈宸荃(1615~1652),字友荪,号彤庵,明末慈溪师桥昭十三房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次年进士及第,授行人。福王立,擢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上陈五事,皆切时弊。
  崇祯十六年,出任苏、松兵备佥事,而南都破。宸荃回乡与同县冯元飂起兵迎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寻进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督师如故。顺治四年(1647)驻长垣,进工部尚书,翌年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闽地失,驻舟山,顺治九年赴福建于南日山遭飓风,船毁人亡。鲁王谥为节愍,清乾隆帝追溢为忠节。
  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慈溪樟树乡高家村)人。家贫,以诸生供奉内廷,得到康熙帝宠信。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侍读学士,任《大清一统志》副总裁。累擢詹事府少詹事。因追随姻亲徐乾学植党营私,与明珠一派争权夺利,贪赃枉法,于平湖县置田产千顷,在杭州西溪广置田宅,被弹劾,解职归里。
  康熙三十三年,复诏入京,仍直南书房。特授詹事府詹事,擢礼部侍郎。卒年六十,谥文恪。
  高士奇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作颇多,有《江村销夏录》、《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等。
  劳史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学者称余山先生,清余姚周巷劳家村(今属慈溪)人。世为农。劳史论学始终不妄语,不妄动,引接后学,谦和礼让,竭尽其诚,曾言“尽汝职分,务实而行,终身不懈,即是贤人,勿自菲薄。”闻者莫不爽然。著有《余山遗书》。
  徐浩
  徐浩(约1793~1840),幼名书云,谱名君望,行三,人称徐三爷,清余姚周巷(今属慈溪)人。道光初,在周巷建造恒利酱园、恒利油车,四塘下建煎盐库。性慷慨,仗义疏财,得县令褒奖,记入县城亲民堂石碑。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侵犯浙东沿海。徐浩在家乡团练义勇,督造沿海炮台。英国女探在姚北沿海登岸,徐浩率义勇诱入岳庙港擒之。
  沈贞
  沈贞(1814~1856),字缓斋,清余姚三山所(今慈溪浒山镇)人。少即才华过人,能作画治印,后购书数千卷,勤苦攻读,访游各地。
  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日(1840年9月16日),英国武装双桅帆船“风鸢号”闯入杭州湾,不料在胜山触礁。英兵自恃兵器精良,竟强夺民船,入室掳掠。三山所巡检李凝宇邀沈贞共商对策,沈贞认为:“夷所恃者轮舟巨炮,今失其长技,擒之易耳!”遂召集沿途民众赶至胜山,击毙一人,生擒全部登陆英兵二十三名,押送至余姚县城。
  沈贞著有《半读书屋笔谈》,对三北天文、地理、历史、文艺颇多记述。
  马宗汉
  马宗汉(1884~1907),原名纯昌,字子畦(一作子贻),别号宗汉子,余姚柯东乡马家路(今慈溪宗汉乡宗汉村)人。幼读于余姚达善学堂,与具民族气节者相交往,以推翻清封建统治为已任,曾赋诗云:“世上英雄原不亏,雄才亦许常人为;如吾夙负平生志,当使声名千古垂。”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次年三月,因罢课被退学。光绪三十年,从父命考取甲辰秀才,在浒山三山蒙学堂任教,并在浒山散发反清书籍。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徐锡麟于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宗汉前往求学,加入光复会。冬(1906年1月),随徐锡麟、陈伯平赴日,进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十二年闰四月,偕徐、陈回国,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并结识秋瑾。是年夏,拟往德国学习陆军,因祖父丧而未成行。
  光绪三十三年春,徐锡麟准备起义,函邀宗汉参加。四月三十日(6月10日),宗汉向学生告别说:“吾此行不能灭虏,终不返焉。”即与在上海之陈伯平同赴安庆,复受锡麟之遣,偕伯平同返上海与秋瑾磋商采购武器。五月二十五日(7月5日),赶回安庆。次日,锡麟、伯平与宗汉乘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占领军械所。然众寡悬殊,伯平战死,锡麟被俘,宗汉奉命越墙潜出,但仍于半途被捕。狱中备受毒刑,七月十六日(8月24日)在安庆被害,年仅24岁。当地群众将遗体收殓,并千里迢迢送灵柩回故里,草葬于施家山。辛亥革命成功后,遗骸送往杭州,与徐、陈并葬于孤山南麓,称为“三烈士墓”。1981年,“三烈士墓”迁至杭州南天竺。
  蒋镳
  蒋镳(1835~1915),字君扬,号个园,余姚浒山(今属慈溪)人。米商起家,对地方公益极尽其力。善奕,通音律,精绘事,不貌袭,而兰竹尤以神韵气势取胜。晚年患肝风,双臂常震颤。然兴之所至,略饮醇酒,即能舒纸疾挥,磅礴淋漓,生动有致。遗作有《三山四水草堂画谱》,另有《兰竹画册》,蔡元培曾为题跋。
  陈玉堂
  陈玉堂(约1852~?),余姚县周巷镇海莫村(今属慈溪)人,年轻时即旅沪学铜匠,以打铜器、修理小家什为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乡,曾自制长约十米之小轮船,试航未成。光绪三十四年,玉堂见本地棉农仍以小摇车纺纱,产量不高,即仿上海纱厂所用之日本产纺机模式,研制成铁木结构的多锭管半机械化大摇车,一时群相仿制,锭数有60管、80管、120管不等,人称“玉堂车”。此外,他还改制了弹花车。
  汪伟鋐
  汪伟鋐(1894~1925),浙江绍兴人。浒山三山小学教师。生性刚烈,热情慷慨。平时关心国事,对社会积弊、外交屈辱,深恶痛绝。民国14年(1925),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伟鋐在浒山发起成立“姚北援助沪案联合会”,自任文牍,开展募捐、游行、劝导商界抵制日货等活动。
  6月下旬,上海各界罢工、罢课、罢市之反帝斗争受阻,而广州又发生“沙基惨案”。伟鋐悲愤交集,认为“与其苟存,无补时艰,曷若自杀,或堪唤醒同胞”!乃于27日晚写下绝命书,跳入校门外莲花池自沉身殉。
  吴锦堂
  吴锦堂(1855~1926),原名作镆,东山头乡西房村人。从小务农,能耐辛劳,耕稼之余从族伯课读,得以略通文字。光绪八年(1882)由乡人介绍,赴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方。以谨勤精明,深得店主赏识。3年后,被派至苏州等地代理业务,初露贸易才能。十一年,与友人合资,集银千元,赴日本长崎经商。后转大阪从事棉纱交易。十六年由大阪迁至神户,创设怡生商号,经营日本火柴,获利颇巨。又在尾崎市合伙经营东亚水门汀株式会社,并在上海开设义生洋行及裕生洋行,从事中日间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货物贸易,业务日渐扩大,成为明治、大正年间日本关西实业界十大巨头之一,并任神户中华会馆总理。
  日俄战争时,锦堂认购日本军事公债45万日元,因日本战胜而获巨利。次年,日本宫城等县遭水灾,出巨款赈济,并帮助神田町农民兴建蓄水池,开垦荒地,得日本政府褒奖,神田町某地命名为锦堂村。在神户先后创办中华公学及同文学校,培养华侨子弟。光绪三十年11月15日加入日本国籍,但仍保留中国原籍。
  孙中山在日本鼓吹革命,筹组同盟会,吴多次款宴孙中山、宋庆龄及其同仁。宣统三年(1911)参加同盟会,任神户支部长,并腾出宅邸、带头献金,供同盟会使用。民国2年(1913)在日本神户松海别庄,以中国国民党支部长身份,欢宴孙中山、,宋嘉树等。
  在光绪二十六年时,吴锦堂应李鸿章之请为清廷捐银2万元,作为镇压义和团经费;又为刘坤一、张之洞所谓“东南互保”捐助防务费1万元,因而被赐予二品花翎道衔,其子启藩亦被“钦赐举人”。同年,长江一带连遭水灾,捐银3万两;翌年,直隶、东三省、广东、云南等地荒歉,又捐银3.8万元,并捐给中国红十字会3.2万元。清政府为此又赐予三品京堂候补衔。
  光绪三十一年,慈北淫雨成灾,10万余亩禾棉悉遭水淹。适值锦堂回乡扫墓,触目伤怀,决计重修杜湖、白洋湖。于是独出巨资,赎湖田,整堤坝,砌漾塘,疏浚淞、古、淹、竺4浦,并建闸、修桥、铺路,聘请日本工程师岛总彦前来指导;锦堂曾亲临工地,冒风雨、蹈洪波,主持其事。前后历时六、七年,耗银2万余元,为乡里重开“二天”(杜白两湖为慈北水利命脉,旧志谓功与天同,民称“二天”)。还重印并续刻《杜白二湖水利全书》。
  宣统元年1月,为启迪民智,发展科学文化,又以20余万元之巨款,在故乡东山头建成锦堂学校,并正式招生开设农桑专科。规模宏敞,设备精良,为全省私立学校之冠。
  民国元年,三北沿海海啸,粮棉无收。又捐银3.8万余元,以赈灾难。
  民国15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初一),吴锦堂病逝于日本神户养和山庄私邸,终年71岁。临终前一再嘱咐把遗体送回故里埋葬,并告诫子孙切莫做有损于中国之事。19年5月,其灵柩由启藩等护送,经上海、宁波从水道辗转运至慈北,葬白洋湖畔。墓联曰:“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乡人敬重吴氏,曾立福乡碑,铸全身铜像,后均湮毁。“文化大革命”中,墓园被毁。1984年,慈溪县人民政府重修。
  童春
  童春(1873~1927),谱名春盛,字子与,号东迎,余姚白沙乡后漕头村(今慈溪浒山镇孙家塘头东村)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掌教于白沙昌明小学堂,兼任校长,开始推行新学。宣统二年(1910)任浒山三山小学堂教员、校长,翌年应聘任慈北锦堂两等小学国文教员。民国7年(1918)代理校长职务。民国11年复任三山小学校长,延请知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三山小学成为姚北一所较有名望的学校。
  杨贤江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等,余姚下垫桥(今慈溪长河镇分江市村)人。出身于贫苦的成衣匠家庭。12岁启蒙于郑巷奚山学堂,14岁转学泗门诚意学堂。宣统元年(1911)冬毕业,留母校补习兼助教半年,是年,由父母撮合,与邻村张淑贞结婚。贤江对这种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颇为不满,于民国9年(1920)与张脱离夫妻关系,但仍资助她上学。
  民国元年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5年间,博览群书,修习英文、日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品学皆优,同学目为模范。毕业后回余姚任暑期教育研究会讲师。秋,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员,并旁听大学课程。8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并为会刊编辑专栏。
  民国10年1月,受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学生杂志》,时达6年。共发表论文190篇,通讯130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全国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是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2年秋至14年夏,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学习。曾协助恽代英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3年国共合作后,杨贤江参加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同时先后任上虞春晖中学及上海大学附中教务主任,上海《时报》“教育周刊”编辑,曾回宁波、余姚等地发展中共党组织,与宣中华等到杭州建立中共浙江省组织;同时热情支持家乡青年进步社团,帮助创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经常往返于上海、上虞、宁波、杭州之间,社会活动十分频繁。
  民国14年1月,与姚韵漪结婚。6月,积极投入“五卅”运动,和沈雁冰、侯绍裘等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组织讲演团。15年元旦,在上海国民党左派所组织的特别市党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参加上海第一、二、三次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
  民国16年3月19日,上海临时政府举行市政府委员就职典礼,杨贤江代表上海特别市党部主持会议并致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贤江遭通缉,遂秘密前往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革命军日报》总编辑,是年冬,偕夫人流亡日本,担任留日学生中共组织负责人。以著译为业,翻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编著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根据社会发展形态叙述教育过程之专著《教育史ABC》,及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之著作《新教育大纲》;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为革命服务的方向。另译有《世界史纲》、《今日之世界》等。
  民国18年5月,杨贤江由日返沪,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继续从事写作,并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后因工作繁重,生活困难,积劳成疾,患肾结核病,20年7月去日医治无效,8月9日逝世于长崎,时年37岁。其骨灰瓶由李一氓带回上海,安葬于永安公墓。新中国成立后,迁葬上海龙华革命公墓。1958年4月,浙江省民政厅批文追认杨贤江为革命烈士。1984年在北京成立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杨贤江教育基金会。
  费德昭
  费德昭(1877~1932),字潜斋,余姚坎镇(今慈溪坎东乡费家弄村)人。幼随父读书,喜习拳棒。16岁父逝,即进油坊当学徒,20岁进余姚地方自治讲习所,毕业后在家乡创办保德小学和农民夜校,从事教育工作。
  辛亥革命期间,费德昭在杭州结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费化名昭洞,秘密制造土炸弹运往前线,深为陶所器重。民国元年(1912),陶成章在上海被暗杀,德昭悲愤交集,几次潜入上海为陶报仇未成,遂隐居乡里,整顿学校教育工作,任保德小学及储德小学校长10余年,11年被推举为保德乡自治委员及余姚县议员。曾任姚北水巡队队长,打击海盗抢粮活动,威望日增。12年秋,姚北水灾,盐民、农民饥寒交迫,政府置若罔闻,廒商、篷长甚至借故搜捕灾民,敲诈勒索。费德昭正在县城开会,闻讯后星夜赶回坎墩,与廒商恶吏斗争。半月后,当局慑于众怒,撤走盐警,释放被捕灾民。
  民国15年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迅猛发展,北伐军挺进浙江。郭静唐等至余姚领导工农革命,费德昭积极响应,于次年1月3日夜袭相公殿,击毙缉私营队长,缴获全部武器,接着建立浙东人民自卫军。2月18日,费德昭带领自卫军80余人,袭击浒山警察所,又缴获一批武器。翌日上午开进余姚县城,后浙东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余姚县纠察队,费任队长,负责地方治安,曾截回不法商人私自外运之稻谷15万斤,赈济姚北灾民。
  民国16年3月,姚北盐民、农民“吃大户”,打土豪,声势浩大,官僚、廒商相互勾结,收买地痞黄春晓,纠合土匪、流氓七八十人,组织“庵东商民保卫团”反攻倒算。德昭在郭静唐、竺清旦领导下,带领纠察队与上虞、慈溪洪塘、姚北高王农民自卫军在庵东四塘与六塘之间与“商团”激战4小时,彻底击溃反动武装。国民党开始“清党”后,通缉费德昭,费潜往外地。
  民国19年7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指示费德昭在姚北重建武装,进行暴动。8月,正式命名暴动部队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任师长,接连袭击姚西黄家埠、慈西蜀山蔡家、三七市、二六市等地主武装或警察所。国民党省政府调集省保安队第六团第二营,会同姚北地方武装保卫团,围攻红军。由于秋后田野无法隐蔽,德昭乃疏散部队,离姚北避居上海,在法租界经营志成沙石公司。
  民国20年6月29日,费德昭在法租界杜神户路双桂里寓所被捕。在狱中屡遭酷刑,坚不吐实,还发动难友两次越狱,均因事泄未成。姚邑民众及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等营救保释,亦未果。翌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下午2时,被杀害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内,终年56岁。墓在白洋湖烈士陵园。
  洪允祥
  洪允祥(1874~1933),原名兆麟,字樵舲,后改名允祥,别号佛矢,东安乡洪魏村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曾自费留学日本,后由陈屺怀介绍,加入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陈屺怀任上海《天铎报》社社长,邀洪任笔政(主编),抨击时政,宣传革命。民国4年经李叔同介绍,加入南社。后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浙江省第四中学任教。
  洪允祥一生力学,博通经史,工骈文,喜作诗,性嗜酒,嬉怒笑骂,人称“狂生”。遗著有《悲华经舍文存》及《诗存》、《书牍》。
  胡煌
  胡煌(1909~1936),又名胄玉、胡华,余姚县浒山(今属慈溪浒山镇群谊村)人。民国12年(1923)考入上海澄衷中学高中部,因家贫中途辍学,回白沙河角小学任教。民国16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半工半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赴苏区,任闽浙赣红十军政治部秘书长,后任中共闽浙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共青团闽浙赣省委书记。民国25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严鹤龄
  严鹤龄(1879~约1937),字履勤,一字侣琴,余姚县下河严家村人。幼丧父,随母移居周巷蔡家塘头(今属慈溪)外祖母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宣统三年(1911)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政科博士学位。
  辛亥革命后,历任浙江都督府外交司长、国务院咨议、外交部秘书及佥事。民国8年任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次年任清华学校校长。后任国际联盟秘书,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北京关税会议秘书长。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任驻美公使馆一等秘书,驻美公使代办。
  沈邦祺
  沈邦祺(1904~1941),又名松龄、鸿毅。师桥镇埂田村人。民国14年毕业于宁波毓才中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慈北农民运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沈邦祺根据中共宁波地委指示隐蔽外地。民国29年回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被慈溪国民兵团十三中队逮捕杀害。
  章驹
  章驹(1904~1941),字不羁,又名之鸿,汤溪县下章村(今属兰溪县下王乡)人。民国27年(1938)1月任慈溪县长。组织战时工作队,号召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保卫家乡。民国30年4月,县城沦陷,章驹带领县府人员及部分武装移驻南山乡华盖山,后撤至奉化县北溪。12月30日在突围中牺牲。
  叶明
  叶明(1918~1944),女,原名水仙,镇海县田央乡叶家村(今属慈溪)人。家境贫寒。14岁到上海当童工。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秋任中共繁昌县委妇女部长。民国33年,任中共桐城县沿江区委书记,战斗在敌、伪、顽三角地带。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被国民党桐城警备司令部杀害。
  虞洽卿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以字行,镇海龙山镇(今慈溪龙山乡)人。6岁丧父,就读私塾3年,家贫辍学。15岁时经族人介绍,至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不久升跑街,业余自学英语。光绪十八年(1892)进德商鲁麟洋行,始任跑街,旋即升买办。并自营进出口业务,买卖房地产,收入颇丰。二十二年捐得候补道台衔,从此跻身于官吏和富商之列。二十八年改任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买办,翌年转任荷兰银行买办。虞任买办38年,颇受外国金融资本家赏识。民国17年(1928)2月,上海荷兰银行为他任“华经理”25周年举行庆典及宴会,颁发荷兰国政府勋章1枚,并赠以荷兰王宫保存220年之久的自鸣钟1座。
  光绪三十二年,虞洽卿与李云书等在上海集资创办四明银行,先后在南京、宁波、汉口设立分行。宣统元年(1909)联合在沪宁波同乡,集资创建宁绍轮船公司,自任总经理,同年筹办南洋劝业会,翌年在南京开幕,虞任副会长。民国3年辞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在沪创建三北轮埠公司。6年创设宁兴轮船公司。8年又建立鸿安商轮公司。三北、宁兴、鸿安三公司,为当时国内私人资本最大的航业集团。是年,虞洽卿当选为上海航业公会理事长。9年起,任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长、全国工商协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淞沪商埠市政会办等职。
  “五卅”运动中,虞洽卿受帝国主义指使,破坏人民革命斗争。民国16年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曾任上海特别市参议会参事、中央银行监事,国民党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组织中意轮船公司,并任上海难民救济会会长,发动组织平粜会,分批从西贡、仰光、爪哇等地运来大米出售,获得厚利。
  上海沦陷后,虞洽卿被日、伪、顽所瞩目,多次受到威胁、利诱及恐吓。民国30年去重庆,同王晓籁等合作,先后组织三民、三北运输公司,转运物资,并经营多种工商企业。
  虞洽卿事母有孝心,并重乡情,为家乡创办公益事业。光绪三十二年在龙山山下村捐资创办龙山学堂(曾一度改名洽卿小学),当地儿童免费入学。民国元年在龙山开办三北轮埠公司,营建轮船码头及轻便铁道。3年,码头落成使用,“镇北”、“慈北”、“姚北”3艘小轮船往返于上海、宁波、舟山各地,输出家乡的棉花、大豆等农副产品,运回大米和各种工业品。11年,家乡水灾,虞运进一批赈灾米,分发给乡民。抗战期间,大米奇缺,虞洽卿发起举办宁波平粜会、镇海平粜会,向西贡、仰光购运来大米,以低于当地市价销售。虞洽卿还在龙山创办过电话及电报房,同宁波、上海接通电话。18~22年发起建造甬观、镇骆、镇大3条公路。28年又与弟善卿出资疏浚凤浦湖,以利农田灌溉。
  民国34年4月26臼,虞洽卿病故于重庆,终年79岁。翌年11月归葬于故乡龙山。
  郑侠虎
  郑侠虎(1917~1947),乳名玉堂,又名洛民,师桥镇埂田村(今属淹浦乡)人。小学毕业后,赴宁波、杭州等地药店做学徒、当店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务农。民国27年(1938)参加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后任第六中队队长。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8月任中共慈北区委委员,10月任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长兼慈北区委书记。翌年5月任中共慈北抗日游击武装支部书记,筹组抗日武装失败后隐蔽在各地活动。31年夏,遭慈溪国民兵团十二中队逮捕,吊师桥九思堂大梁遭扁担毒打,受尽折磨。半夜逃脱,匆遽中跳楼跌伤,爬行10余里,痛卧郑家甲麦地,赖群众相助脱险。伤愈后参加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政工队,后调警卫队任副政治指导员。32年5月任修械所政治指导员,清除了暗藏奸细吴银林。次年春任慈北区常备队政治指导员、武工队长直至抗战胜利。
  郑侠虎机智勇敢,耿直无私,曾赤手缴获一伪中警步枪,处决奸细堂弟媳及劣绅范象卿。浙东纵队北撤时。率区常备队筹集粮食、保护船只,奉命处理北撤善后事宜,致未及北撤,隐蔽上海天隆染织厂做工,参加罢工和反饥饿斗争。
  民国36年6月,郑侠虎重返慈北,任中共慈镇县工委委员、武工队长,8月任县大队长。9月赴上海购买枪支及印刷机,被国民党逮捕,受尽酷刑,大义凛然,还鼓励狱中战友坚持斗争。9月22日被押解至杭州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军事犯看守所。11月12日押解回慈,被杀害于县城(今宁波市慈城镇)西门外大宝山。临刑前,威武不屈,高喊革命口号。敌人凶残地敲掉他全部牙齿,仍嚎呼不止。牺牲时年仅31岁。墓葬慈城镇慈湖畔。
  朱祖燮
  朱祖燮(1908~1948),字者赤,镇海县龙城镇(今慈溪龙山乡)人。民国22年(1933)任上海光华银行储蓄部主任,抗战爆发后,毅然辞职回乡,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任龙山镇战时服务团团长。民国31年,支持中共慈镇县工委倡议,创办凤湖初级中学,任董事长,并筹办难童教养所。曾任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科科长,积极支持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7年12月2日为帮助解放区购运物资,在“江亚轮”事件中罹难。
  陈万运
  陈万运(1885~1950),又名遇宏,东安乡东埠头人。出身小商人家庭,民国元年(1912),与观城沈九成、沈启涌在上海合资开设制造烛芯的手工作坊“三友实业社“,后工厂规模扩大,还生产毛巾、被单等棉织品。所产“三角牌”毛巾,畅销国内,把日货“铁锚牌”毛巾挤出中国市场。因发展民族工业,遭到日本政府和日本商人的仇视。“一二八”事变时,其在引翔港的工厂遂被日本侵略者焚毁。抗战爆发后,在杭州的三友纺织印染厂被日军侵占。陈万运既拒绝出任伪职,又拒绝与日方合作经营企业,《申报》、《新闻报》等各报竞相登载此消息,支持他的爱国行为。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后实行经济统制,三友实业社因此生产停滞。民国33年,陈辞去总经理职务。
  倪永强
  倪永强(1909~1950),字健公,化名徐振扬,余姚县周巷吴家路村(今属慈溪)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宁波四明中学,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国民党余姚县党部执委会候补委员、余姚县党部常务委员及执行委员,温岭县党部书记长。民国28年在杭州加入中统组织cc派,担任情报工作。民国34年任余姚县长,后因被告发有贪污抗日经费行为,于次年2月撤职。民国36年任余姚县参议长、国民党国大代表。
  倪永强在任职期间坚持反共立场,残杀革命志士,徇私枉法,贪污大量公款开设公司、盐场,敲诈勒索,欺压百姓,民愤极大。余姚解放后,拒不登记,潜逃至沪。1950年11月,经人民公审后在余姚处决。
  郭静唐
  郭静唐(1902~1952),原名寅生,字琴堂,余姚县周巷镇(今属慈溪)人。民国6年(1917)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教,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主持上海天马书店,出版鲁迅、茅盾著作及其他进步书籍,推动左翼文化运动。
  抗战爆发后重返故乡,任余姚战时政治工作队副队长,创办《浙东日报》。曾入狱上饶集中营,后著有回忆录《炼狱杂忆》。
  民国33年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长、浙东参议会副议长。北撤后历任山东省工商总局秘书主任、济南市工商局副局长、山东省税务局长、杭州市工商局局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工矿厅副厅长等职。
  毛契农
  毛契农(1881~1954),原名荪元,小字鉴莹,号希蒙,余姚县毛三斢村(今慈溪三管乡)人。宣统元年(1909)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沪军光复军总司令部科长、骑兵团副兼军需官。民国14年任东北陆军第一军军需处长,护路军前防副指挥官等职,北洋政府特授其陆军少将、中将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第六军团参赞、第十军少将参议兼上校秘书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拥护共产党抗日政策,支持革命活动。曾选为浙东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后任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虞振镛
  虞振镛(1890~1962),淹浦乡浦东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被选送去美国留学,先后获意利诺大学农艺学学士和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曾赴美攻读乳牛学。民国10年(1921)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农场主任,北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代理院长,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民国25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渔牧司司长兼种畜场场长。
  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畜牧兽医系主任,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教授。
  陈之佛
  陈之佛(1896~1962),原名绍本,学名杰,号雪翁,浒山镇人。宣统二年(1910)入慈溪锦堂学校农科预科班学习。民国5年(1916)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并留校任教。民国8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毕业后回国,从事装璜图案设计。曾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兼艺术组专员。
  建国后,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中国美术团团长,出访波兰、匈牙利等国。
  陈之佛毕生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工艺美术的实践与研究,成就卓著。创制双钩细染之花鸟画,笔致精细,敷色浓丽。著有《陈之佛画选》、《陈之佛花鸟画集》、《图案构成法》、《西洋美术概论》、《艺用人体解剖学》、《陈之佛文集》等。
  范曰贞
  范曰贞(1885~1965),女,范市镇人。商人家庭出身,毕业于宁波女子中学。婚嫁那天,见新郎是个“鸦片鬼”,当夜即毅然出走,由继母收留,立誓永不婚嫁,人称“范姑娘”。不久入慈溪保黎医院学医,学成后留医院任妇产科医师。民国17年(1928)在观城南门姜家弄开设诊所,后回到范市老家开业,1951年加入灵绪乡中西医联合诊所。
  范曰贞专擅妇产科,亦兼内科。孤身一人,生活俭朴,为人和善。贫者求医,免收诊金甚至代付医药费,故行医一生,个人全无积蓄。
  劳祥和
  劳祥和(1896~1966),原名修菊,周巷镇平王街人。14岁毕业于历山云柯小学。即随其父劳其昌学医,得劳氏伤科真传。在师桥、观城、余姚开设诊所,曾任余姚县中医公会常务委员及主任委员,余姚县中医师公会主席理事。擅治跌打损伤、头颅外伤、刀斧伤、破伤风、正骨入穴等,医技颇高,时人誉其医伤病人“横进直出”。
  1950年任周巷镇中西医联合诊所主任,1951年以历史罪处刑。1956年任慈溪县人民医院伤科主任医师。
  张静庐
  张静庐(1898~1969),龙山乡西门外村人。宣统二年(1910)于龙山演进学校毕业,翌年去上海当酒行学徒,业余自学写作。民国3年(1914)自费编印《小上海》、《小说林》、《滑稽林》等小型报刊,后因资金和经验不足而停办。5年秋,任中华革命党华北总部机关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不久报社迁北京,又兼编新闻。
  民国8年五四运动期间,张静庐参加上海救国十人团联合总会,主持机关报《救国日报》编务,积极投入“六三”运动。10月,山东、天津和上海等七省市发起请愿活动,反对段祺瑞政府出卖胶济路权益等卖国罪行,张静庐被推为上海代表之一赴京请愿,曾遭北洋政府逮捕。
  民国9年,在上海泰东图书局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新的小说》。后在《商报》任本埠新闻编辑。
  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张静庐代表上海各界联合会,参加抗议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屠杀中国工人的斗争,向租界当局争取参政权,组织抗捐运动和华人纳税会,以声援北伐战争。同年,经林钧介绍参加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曾任上海市党部候补执委、执委。
  民国14~23年,张静庐先后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出版大量进步书刊。23年创办上海杂志公司,除代办代订全国各地出版的期刊外,同时出版鲁迅、蒋光慈、李公朴、阿英等人主编的多种杂志及丛书。抗日战争时期,总公司曾迁至武汉和重庆,在长沙、宜昌、广州、桂林、柳州、梧州、金华、温州和昆明等地设立分公司,继续出版抗战书刊。32年,重庆成立新出版业联营书店,张静庐被推任为总经理,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出版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静庐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组组长等职。其编著主要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4编,及《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国小说史大纲》,《中国新闻记者和新闻纸》,《在出版界二十年》等。
  虞家芝
  虞家芝(1904~1969),五洞闸乡古窑村人。幼年丧父。民国26年(1937)任护东乡副乡长,后因国民党政府借抗日名义征苛捐杂税,虞极为不满,愤然辞职。
  抗战期间,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四大队进驻古窑,大队部设虞家芝家,虞积极协助部队筹款、收税及传递情报。民国33年任三北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后选为慈溪县人委委员、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主任。
  陈文运
  陈文运(1900~1970),原名忠棠,化名黄彭泾等,桥头乡人。民国6年(1917)考入上海国医学院,民国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曾多次被捕,均受严刑拷打,但革命意志毫不动摇。
  民国26年冬返回姚北,在彭桥街开设保康堂药店,以行医卖药为掩护,坚持秘密工作,发展党的组织,传递情报,成为革命联络站。民国32年冬因叛徒告密被伪中警队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40天后被营救出狱。
  解放后在逍林供销社工作,历任中共新浦乡总支书记等职。
  徐之萱
  徐之萱(1895~1970),又名重道,逍林镇逍路头村人。13岁入药店当学徒。民国9年(1920)在上海开设“徐重道国药号”,挂牌行医,坐堂开诊,数年后,资金渐厚,继而创设药材行1家、中药厂2家,国药号增至17家成为上海医药界巨子。
  抗战期间,承办上海玉佛寺、金司徒庙、浙江路等地之十余处难民所、几千难民的中药煎配。
  解放后被选为上海新成区(今黄浦区)人大代表。1956年,徐重道国药号实行公私合营。
  马启臣
  马启臣(1893~1970),字舜五,宗汉乡义字地村人。幼年丧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任余姚县视学员、泗门诚意小学校长、余姚县教育局长。
  余姚沦陷后,伪县长劳乃心一再利诱,马启臣不为所动,并避居嵊县,改名马乐山。解放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工书法,行楷尤佳。
  陆仁耀
  陆仁耀(1892~1971),又名光耀,字迪甫,宗汉乡弄口庵村人。宣统二年(1910)考入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民国2年(1913)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得法学学士学位,后回国。民国11年后历任吉林地方检察厅,金华、杭县、嘉兴等地地方法院检察官。
  民国30~38年,历任浙江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陆在任上体恤民艰,办案精细,敢于仗义执言;生活俭朴,严嘱属员拒收外界馈赠。晚年居家自习针灸,为群众诊治。
  鲍纯甫
  鲍纯甫(1918~1971),书名节尧,化名阿五、唐云,慈溪南山乡余鲍陈村(今余姚市洪山乡)人。民国31年(1942)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任东山乡乡长,翌年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后,任陆埠区特派员,中共鄞慈县工委副书记,浙东临委机关支部副书记、武工队长。
  慈溪解放后,历任中共慈溪县委委员、孝中镇委书记,慈溪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宁波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任中共慈溪县委书记,大搞棉花试验,得以大面积高产。
  林汉达
  林汉达(1900~1972),笔名林迭肯、林涛,龙场乡林家村人。出身贫寒。8岁入本乡私塾,14岁入上虞崇仁小学,15岁转入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至观城圣约翰小学任助教。民国6年(1917)春又回崇信中学读书,8年夏毕业,先后在上虞、宁波母校任教。积蓄学膳费后,于10年秋考取杭州之江大学。13年毕业,任宁波四明中学英语教师。17年秋入上海世界书局,历任英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部部长。26年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28年回国,从事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时值抗战,杭州之江大学迁至上海(后与东吴大学合并称华东大学),林汉达受聘为英语教授,后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30年,之江大学内迁,林汉达仍留上海,研究拉丁化新文字及编写中国历史通俗故事。34年秋,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上街演讲,举行反蒋反内战活动。35年6月,遭国民党政府通缉,由上海党组织安排到东北解放区,历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新文字协会主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出席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编审,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等。1958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
  林汉达20年代起即从事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及英语教材《英语文法ABC》、《英语》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等。
  王仲良
  王仲良(1899~1974),原名宝德,化名承业、耀中,樟树乡王家埭村人。8岁入私塾读书,13岁在新浦学银匠,16岁至上海裘天宝银楼做工。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11月任上海金银业工会常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工人运动。次年1月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逮捕,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年后出狱,任金银业工会党支部书记。民国19年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自学文化,组织难友开展与敌斗争,民国25年4月获释。
  民国27年5月,王仲良任京沪线工作委员会委员,开辟无锡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化名王承业,历任中共无锡县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无锡支队司令兼政委、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30年10月南下浙东抗日,任浙东军政分会委员。此后历任中共三北工委书记、中共三北地委书记、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主任(化名王耀中)、三北自卫总队队长兼政委、浙东行政公署三北地区特派员、中共四明地委书记、浙东行政公署副主任。
  民国32年夏秋间,姚北久旱不雨,气候炎热,霍乱流行,疫区东起观城,西至浒山,染疾身亡者甚众。王仲良邀集当地医生、乡保长及社会名流,发动卫生宣传,从上海采购霍乱伤寒混合疫苗,下村治疗,疫情始得控制。
  民国34年10月,王仲良奉命率部北撤。次年6月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教导团政委,36年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政委。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仲良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接管委员会秘书长。1953年转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补委员、市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在此期间,王仲良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科学家,组织并帮助他们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仲良遭张春桥诬陷,隔离审查长达5年。1974年1月1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5岁。墓葬故乡樟树烈士陵园。
  陈登原
  陈登原(1900~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周巷镇人。幼从父课读。民国4年(1915)入宁波浙江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执教于余姚县第一高等小学。11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15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宁波商校及效实中学,并出版《中俄关系述略》、《荀子哲学》。1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讲师及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4年升任教授,出版《唐人故事诗》、《词林佳话》、《天一阁藏书考》、《中国土地制度》、《金圣叹传》、《中国田制丛考》、《中国文化史》上册(有日文译本)、《古今典籍聚散考》、《国名疏故》、《中国田赋史》等著作。此间曾应世界书局之聘,赴苏州编译所任编辑,出版《初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未几,应聘任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出版《中国文化史》下册及《历史之重演》。26年南京沦陷前回故乡周巷,仍致力于著述。28年在上虞战时中学任教,1年后又回周巷,受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期间闭门谢客,亲授儿女课业,并开始编著《国史旧闻》。伪余姚县长劳乃心欲聘其为秘书,登原回绝,并作诗以明志:“宁存狷洁留僧壁,不伴朱红上女唇”。35年秋,应王抚五之邀去穗,任中山大学教授。37年秋离穗回浙,在宁波浙东中学任教。次年重返周巷。
  1950年春,在杭州树范中学任教员。同年秋,应侯外庐之邀,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组长,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史、中国史料学等课,后兼任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1955年加入九三学社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后又任政协陕西省委委员。在此期间,致力于巨著《国史旧闻》之编著,此书共分4册,74卷,800条,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清季,论述与考据中国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重要史事,常有独到见解。
  陈登原治史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推翻、修正前人的结论。曾言:“余治历史者也,是故偶有吟咏,不喜风花雪月,喜于古人故事,妄作穿插之语。”一生编著出版近20部著作,发表历史人物评论等学术论文24篇,字数达千万字。
  包容 包容(1894~1975),原名成芳,字伯度,白沙镇墙里村人。毕业于慈溪锦堂初等农业学校。民国元年(1912),由吴锦堂选派,入日本冈山县立农校,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农学部民国8年回国,任教于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后任上海市政府农林场场长,浙江省建设厅技正,福建省政府专员,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教授。
  抗战胜利后即去台湾,历任台湾糖业监理委员会委员,虎尾甘蔗示范场场长兼大林糖厂厂长,虎尾蔗作改良场场长,台湾屏东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及农化科主任,一度代理屏东农专校长。著有《农产制造学》、《肥料学》、《土壤学》等。
  王纪良
  王纪良(1907~1975),鸣鹤镇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宁波三一中学,曾任观城教会附设圣约翰小学校长。195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分至观城基督教会传道,1953年起任三北牧区牧师,担任龙山、观城两区6所教堂及镇海觉渡堂的领导工作。
  1956年12月当选为慈溪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历任第一、二届县人民代表,第一届县政协委员。
  施叔范
  施叔范(1904~1979),幼名德范,一名束范,自号施髯、老髯、衰髯,坎墩镇直塘村人。民国22年(1933)在上海与邓散木等结“哭社”,吟诗会友。民国24年任上海友声旅行团秘书兼编辑。抗战爆发后,先后任余姚实获中学教师、《浙东日报》主编、姚北抗日自卫大队队长、浙西行署参议。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与唐云、邓散木等重逢,常以文酒自娱,诗名闻于江浙。
  解放后曾去革命大学学习,1952年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直至1986年平反。著有诗集《流亡诗草》。
  蒋雅琴
  蒋雅琴(1905~1981),女,宓家埭乡新桥村人。出身贫苦。1960年,蒋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管护5名幼儿,饲养3头生猪。6月5日下午村发生火灾,将及托儿所和自家宿舍。蒋立即抱起2个幼儿,放在数十米外安全处,又折回,右手抱起2个幼儿,左手拉着另一幼儿飞奔而出。当她再次折回,奔回自家房舍时,听到猪叫,即转身费尽全力把3头猪赶出火场。自家房舍旋被焚毁。
  6月12日《慈溪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其事迹,慈溪越剧团将其事迹编成独幕剧《烈火红心》在全县各地上演。
  余先
  余先(1915~1984),原名徐光友,化名张克胜,高王乡上徐家村人。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浙东、浙西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敌后游击战争,曾任中共余姚县工委组织部长,余上县工委特派员,余上县工委书记兼余上县办事处主任、县大队长。
  民国38年,余先教育争取驻庵东的国民党税警大队近300人投诚。余姚解放后,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1951年调北京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担任党支部领导工作。
  李又然
  李又然(1906~1984),原名家齐,又名罗曼、则兰,观城镇人。民国16年(1927)考入上海群治大学法律系。民国17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科哲学系,参加法国共产党所属中国支部。民国21年回国,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积极参加文化工作。
  抗战爆发后,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翌年到达延安,曾任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延安女子大学及延安大学教员。民国30年,在毛泽东和陈云的直接关怀下,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5年赴东北解放区从事教育与文艺领导工作,曾任哈尔滨大学文艺学院院长,主持筹建吉林省文联。
  解放后在文化部中央文学研究所从事世界文学教学研究工作。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后调涿鹿师范学院和怀来师范学院当教员、商务印书馆任资料员。1979年平反。著有散文集《国际家书》、《李又然散文集》
  华志禄
  华志禄(1910~1985),字自达,天东乡武陵桥村人。出身中医世家,18岁随父习医,民国20年迁至洋山乡周家段开设“华氏外科诊所”。
  解放后任洋山联合诊所所长十余年,擅长中医外科,采用内服外敷、手术兼之,治疗疮疡湿毒,效果显著,尤其对皮肤病、骨髓炎以及取除肌体异物残留等富有临床经验。1978年列入浙江省名老中医名单。
  岑卓卿
  岑卓卿(1923~1985),逍林镇桥东村人。民国33年(1944)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入母校化学工程研究所,民国35年获硕士学位。抗战胜利后即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提倡廉价营养食品。
  1954年由台赴美,1958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去加拿大谷物研究所工作。1967年返美,主持美国烘烙研究所研究部工作。1969年后,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谷物科学工业系终生教授。
  岑卓卿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有“面包大王”之称。发表科技论文近300篇,获专利5项,著有《黑小麦——第一种人造谷物》等。
  徐金龙
  徐金龙(1930~1987),龙南乡寺下村人。幼年给人放牛,未曾入学。民国34年(1945)6月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随部队北撤,在华东野战军一纵三师七团任爆破员。
  民国37年7月,徐金龙在豫东战役中,冒着枪雨弹林,多次炸毁敌军工事,被记大功一次,授予“华东人民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回地方工作,历任宁波专员公署公安处庵东直属派出所所长,慈溪县公安局庵东公安分局局长,庵东人民公社副主任等职。
  方忠文
  方忠文(1922~1987),新浦镇人。幼年父母俱亡,未曾入学。民国19年(1930)随兄迁居龙山乡地舍村,以靠海和开荒种地谋生,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历任龙山乡农民协会主任,龙山区农场(后改名慈溪县第二农场)场长。1958年,农场853亩棉花亩产皮棉73.5公斤,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由国务院授予奖状。方忠文出席全国先进代表会议。1964年,农场改为慈溪县棉花原种场,为全县40万亩棉花提供良种,并培养出“慈棉1号”优良品系。
  二、人物简介
  杜醇(生卒年不详),北宋教育家。庆历中,鄞与慈溪始建县学,请为师,二邑学风,自醇始盛。为“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
  舒亶(1041~1104),北宋治平间进士,试礼部第一。累官御史中丞。工小词,思致妍密。著有《舒亶集》。
  杨简(1141~1225),南宋哲学家。世称慈湖先生。官至宝谟阁学士。“明州四先生”之一,师陆九渊,著作编为《慈湖遗书》。
  孙梦观(1200~1257),南宋宝庆进士,知宁国、建宁府,减赋税,省刑罚,兴利除弊,人以为有古循吏风。
  张虑(生卒年不详),南宋庆元进士,端平初为国子司业兼侍讲,升国子祭酒,兼权工部侍郎,著有《月令解》。
  赵偕(?~1367),宋末元初隐士。人称宝峰先生,学宗杨简,为浙东陆九渊学派的主要代表,著有《宝峰集》。
  桂彦良(1321~1387),元末进士,洪武间授太子正字,迁晋王府右傅。明太祖誉为“通儒”。
  乌斯道(生卒年不详),明洪武间先后任化州石龙、永新知县,兴学校,礼贤才,重教化,有惠政。
  陈敬宗(1377~1459),明永乐进士,授刑部主事。宣德九年升祭酒,立教方严,为士林所重。
  夏时正(1412~1499),明正统进士,授刑部主事,累擢南京大理卿,成化七年巡视江西灾伤,整治有力。
  张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进士,授铅山知县,善于治狱,擢南京御史,后遭弹劾。
  姚镆(1465~1538),明弘治进士,累擢右副都御史,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子姚涞,嘉靖二年状元。
  孙懋(生卒年不详),明正德进士,擢南京吏科给事中,敢于言事,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有《孙毅庵奏议》。
  赵文华(1503~1557),明嘉靖进士。认权相严嵩为父,官至工部尚书,后以骄横失宠,革职病死。有《文华全集》。
  冯岳(1481~1561),明嘉靖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以正直称,升任江西布政使。誉为“清布政”。
  袁炜(1508~1565),明嘉靖进士,探花。累擢礼部尚书,改户部,寻兼武英殿大学士,有“青词宰相”之诮。
  颜鲸(1515~1589),明嘉靖进士。擢御史,出按河南,告发伊王十大罪状,为民除害。后因多次触怒权贵,贬官。
  刘世龙(生卒年不详),明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因直言时政,触怒世宗,削职为民,家居五十年。
  冯象临(1595~1617),明诸生。万历中,家被火,三次入火中救出父母弟妹,竟灼烂而死。
  冯元颺(1596~1644),明崇祯进士,与弟元飙俱以论中官,有直声,时称“二冯”。弟元飙,官至兵部尚书;弟元飂,鲁王监国授右佥都御史。
  王翊(1615~1651),明末抗清将领。结寨四明山,官至兵部右侍郎。
  冯京第(?~1654),明末抗清将领。入四明山与王翊合军,官至兵部侍郎,曾与黄宗羲乞师于日本。
  王江(?~1655),明末抗清将领。协助王翊结寨四明山,义兵达万人。屡战屡胜。
  冯元仲(1579~1660),明末文人。取前人未刻书及名家墨迹,镂版勒石,广为刊印。有《复古堂诗文集》。
  潘平格(1610~1677),明末清初思想家。一生只做过训蒙师。为学由程朱而老庄而释学。著作有《求仁录》等。
  姜宸英(1628~1699),清文学家。年七十始举进士,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能诗文,工书法,有《姜先生全集》。
  柯琴(1619~1705),清初医学家,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
  郑梁(1637~1713),清康熙进士,官至高州知府,受学于黄宗羲。工诗,善画山水,有《寒村诗文集》。
  裘琏(1644~1729),清戏曲作家。康熙进士,善作杂剧、传奇,其主要剧作合为《明翠湖亭四韵事》。
  郑性(1665~1743),清藏书家。郑梁子,筑二老阁贮藏书,整理、传刻黄宗羲著作,人称二老阁本。
  梅调鼎(1839~1906),清书法家。布衣。为近代浙东书法开创“梅派”。遗作编有《赧翁集锦》。
  严信厚(1828~1906),清末实业家。以盐务起家,创办多家企业,曾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上海商务总会总理。
  冯幵(1873~1931),学者称回风先生。与陈训正、应启墀、洪允祥称“慈溪四才子”,著有《回风堂文集》。
  应修人(1900~1933),作家。1922年与冯雪峰等在杭州成立我国第一个新诗社——湖畔诗社,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何育杰(1882~1939),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教授。译著有《波动力学通论》等。
  杨敏曾(1858~1940),曾任宁波储才学堂监堂(校长)、北京大学中国史教授。论学重经世致用。合编《镇海县志》。
  张啸林(1877~1940),原为杭州地痞,1912年到上海,与黄金荣、杜月笙同为上海租界青帮头子,并称“上海三大亨”,上海沦陷期间,沦为汉奸。
  穆时英(1912~1940),作家。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小说集《南北极》等。
  计荣森(1907~1942),地质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对古生物及珊瑚化石较有研究,著有《长江下游青龙灰岩研究》等。
  陈训正(1872~1943),历任上海《天铎报》社社长,杭州市长,浙江省参议会议长。编修《定海县志》、《鄞县通志》等。
  孙衡甫(1875~1944),银行家。曾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四明保险公司董事长。
  陈夏常(1880~1945),曾任宁波效实中学、慈溪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蒋子瑛(1922~1945),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北撤后任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革命烈士。
  朱洪山(1917~1946),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处主任,革命烈士。
  徐雉(1899~1947),作家。苏州东吴大学文科毕业,曾任晋察冀军区秘书,著有新诗集《雉的心》及小说集《卖淫妇》等。
  陈布雷(1890~1948),浙江高等学堂毕业,曾任《天铎报》等主笔,后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长期为蒋介石代笔撰文。
  王勤堉(1902~1951),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任暨南大学教授及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著有《西藏问题》等。
  盛丕华(1882~1961),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
  冯贞群(1886~1962),藏书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去世时,将伏跗室藏书十万卷古籍连住宅全部捐献国家。
  舒鸿(1894~1964),历任之江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36年任第十一届奥运会篮球裁判员。
  秦润卿(1877~1966),银行家。历任上海钱业公会理事长、上海总商会副会长、上海垦业银行董事长。
  冯宾符(1915~1966),出版家。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应云卫(1904~1967),戏曲、电影导演。抗战时,导演影片《八百壮士》等,后任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
  李思浩(1882~1968),民国时期曾任财政总长、中国银行总裁,后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
  邵荃麟(1900~1971),作家、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著有《邵荃麟评论选集》等。
  周信芳(1895~1975),京剧表现艺术家。七岁学戏,为京剧“麒派”创始人,曾任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王伯元(1893~1977),曾任上海钱庄公会常务董事、中国垦业银行总理,后侨居美国。
  郑衍芬(1893~1979),获美国加州斯丹福大学物理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
  张汝钊(1900~1979),女,曾任宁波市立图书馆馆长,后研佛学,曾赴日本、印度讲学。
  徐訏(1908~1980),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学法国。以小说著名,后居香港,有《徐訏全集》。
  陈克寒(1913~1980),曾任出版总署总署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
  冯定(1902~1983),哲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有《冯定文集》。
  魏长春(1898~1987),医学家。曾任浙江中医院副院长,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等。
  应文婵(1912~1987),女,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入籍美国,著有散文集《书斋志异》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