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232
颗粒名称: 一、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3
页码: 360-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的佛教情况,其中包括了五磊讲寺、洞山寺、金仙寺等。
关键词: 宗教 慈溪县 佛教

内容

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梵僧那罗延首至五磊山天峙峰结庐静修,其墓塔今尚存五磊讲寺西侧。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鸣鹤场建精进庵(后改为金仙寺)。清末民国初,境内佛教寺庵有336所,其中较著名的有:雁门乡的雁峰寺、湛泉寺,龙山乡的伏龙寺、永乐寺,龙场乡的资敬庵、圣寿尼寺,田央乡的佛迹寺、湖山庵,灵湖乡的正觉寺,东安乡的长溪寺、五峰寺、洞山寺、屏山寺、史祥寺,宓家埭乡的五磊寺、定水寺、东林寺,鸣鹤镇的金仙寺,师桥镇的资西寺,观城镇的长庆寺、普惠寺,宗汉乡的海月寺,桥头乡的普济寺(西山寺),精忠乡的万寿寺。五磊寺和屏山寺属“天台宗”,余皆“禅宗”寺院。中西部地区多为小寺庵,民国时期即已衰落毁废。
  1951年,全县有寺38所,庵181所,僧尼300余名。土地改革时,僧尼也分得一份土地,兼事农副业生产。1957年,全县尚有寺庵132所,僧111名,尼80名。1958年,在五磊寺成立“慈溪县佛教界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入社僧尼77名,其原住寺院改作它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庵佛像被毁,文物法器散失,佛事活动停止。
  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五磊寺和洞山寺,陆续收回房屋,修葺殿宇僧寮,9名僧人回寺,恢复佛事活动。1987年,全县有散居僧尼41名,佛教居士15名,老弱病残者,政府定期发给生活费。
  重点寺院:
  五磊讲寺 在县治东南五峰环抱的五磊山上,初名“灵山禅院”,唐文德年间(888),令頵建,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赐额“五磊普济院”。明永乐年间改名为“五磊禅寺”。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清顺治三年(1646),天童寺住持道忞迁此,僧众慕名来集,成为临济宗丛林。顺治四年,达变接任方丈,仅2年,卒,由道忞的法嗣拙岩任住持。自顺治九年至康熙十年间,重建、新建殿宇房舍200余间,遂成康、雍两帝时之浙东名刹,周围有白龙潭、濯锦溪、象眼泉、狮子岩、砥柱石、鹁鸪石、三石门、九曲岭、望海亭等胜景10余处。咸丰三年(1853),主建筑毁于火。宣统三年(1911)炳瑞任主持,重修殿宇,请名僧谛闲主持讲席,寺院随之成为天台宗道场,改寺额为“灵山讲寺”。民国16年(1927),谛闲到五磊寺再主讲席,传戒学僧100余名,20年6~11月,弘一法师在寺内创设“南山律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五磊寺是中共浙东区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在三北的重要活动场所,寺内僧众为革命提供不少方便。解放以后,住持僧众禅农结合,生产自养。“文化大革命”时,佛像、藏经、法器及宗教陈设多遭毁损。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陆续修复弥勒殿、大雄宝殿、西方殿、伽蓝殿、僧寮库房、天厨斋堂,并增建内客房、外斋堂、内坛及文物陈列馆等,至1987年底,寺院已有房舍123间,计4472平方米。占地16亩,竹林30亩,柴山94亩。1986年恢复佛事活动。1987年接待香客、游人7万余人次。
  洞山寺 在东安乡洞山,始建于后梁开平初年(907),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请额“幽栖洞山。”据有关记载,苏东坡、唐伯虎曾驻足于寺。明代定海(今镇海)学者华颜在此讲学。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1958年以后,部分房屋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时,文物散失颇多。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重修寺宇。现有房屋42间,计362平方米。寺旁宋代石塔为县级重点文物。民国31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宣传部创办《时事简讯》,社址即设于该寺。
  金仙寺 在鸣鹤镇白洋湖畔,名精进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金仙寺。明天启初、清康熙三十八年及五十九年,3度扩建。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十二年复修。原有宋米芾、元昙噩所书碑记,及静观楼、望湖楼、鸥飞阁等名胜。民国18年,亦幻任住持。同年9月,弘一法师云游至此,以后又3次驻锡,留有多幅书法珍品,惜已散失。芦沟桥事变前,芝峰主持讲席,成立“白湖讲舍”及“人海灯社”,佛界精英汇集,共研佛学,翻译日本佛教学者村上专精的《佛教大纲》。28年8月,中共慈溪县委在此举办夏令营,住持亦幻竭力支持帮助,青年僧人达赞(络丘)参加夏令营,复名杨根石,投身革命。1954年,金仙寺有殿宇僧寮99间。1958年,僧人外迁,主建筑因蚁蚀拆除,至1987年,尚存藏经阁7间。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