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9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新闻
分类号: G219.2
页数: 5
页码: 330-3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新闻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报刊、广播、电视、通讯报道等。
关键词: 新闻 新闻工作 慈溪县

内容

一、报刊
  《慈溪周报》:民国14年(1925)10月创刊,约半年后停刊,主办人郑留隐、冯孝同、杨渊如;《新慈溪报》:民国23年8月21日创刊,民办,创办人沐森如、陆海平、尹莲映等。铅印,3日刊。26年6月11日起改为日报。内容以国内外时事和地方新闻为主,辟有《文溪》、《五磊山》两种副刊。27年前后停刊。《慈溪公报》:民国24年左右创刊,国民党慈溪县党部主办。铅印,每周1期,后改4天1期,30年停刊。《慈溪日报》:民国24年创刊,官办。铅印,刊期不详。26年6月11日改出日报,沦陷时停办。《慈溪新报》:民国31年3、4月间创刊,伪慈溪县乡镇联合会主办。铅印,日报。第一版为新闻,第二版为《慈湖》副刊。日出一期,何时停刊不详。《时事简讯》:1942年8月创刊,中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主办,陈静元、于岩先后任社长。先油印,后改铅印,每周三、六出版。第一、二、三版刊登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斗争形势的文章以及重要消息,第四版刊登三北地区共产党的活动及抗日游击战争消息。社址洞山寺,后迁四明山。1944年4月13日更名《新浙东报》。《战斗报》:1943年8月下旬创刊,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处编。油印,刊期不详。次年3月21日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接办,改为铅印,周报。第一版社论、新闻、第二版表扬、批评、第三版各种常识和工作经验,第四版上级指示及论文,第五版副刊《战斗俱乐部》,第六版工人生活和文艺通讯。1945年9月14日(第八十五期)起每周2期。社址初在西茅山,1944年10月下旬迁往四明山。1945年10月因北撤停刊。《慈溪简报》:民国34年10月1日创刊,先名《慈溪简讯》,后改《慈溪简报》,慈溪县政府教育科主办。铅印,双日刊。正面为县政简讯,背面为中央社电讯及地方新闻。次年5月初停办。《慈溪报》:民国35年5月5日创刊,创办人胡介新、姚宇庆、叶瘦兮。铅印,日报。内容以国内外和地方新闻、县府公报等为主,辟有副刊《慈风》。解放前夕停刊。《慈溪报》与《慈溪日报》:《慈溪报》于1955年1月1日创刊,为中共慈溪县委机关报。铅印,5日刊。1956年6月1日改3日刊。1957年10月1日改隔日刊。辟有副刊《农村俱乐部》。1958年9月1日更名《慈溪日报》,改为日刊。1960年8月7日复名《慈溪报》,仍出隔日刊。1961年2月11日终刊,共出1248期。《新慈溪》:1968年12月创刊,由慈溪县“三代会”(工代会、贫代会、红代会)和《新慈溪》编辑部联办。6天1期。报道各公社成立革委会情况,刊登揭发批判老干部所谓“罪行”的文章。《慈溪农技》与《慈溪科技报》:《慈溪农技》于1983年4月10日试刊,5月1日正式创刊,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农林局联合主办。铅印,半月刊。同年8月经省批准公开发行。1985年3月更名《慈溪科技报》,至1987年底共出97期。
  二、广播
  民国时期,县内无有线广播。1950年8月建立县收音站,有收音员1人,用1架长江牌直流收音机收录中央台和省台的重要新闻、气象消息等。1956年2月建立县有线广播站。以后陆续建立各区广播站。1960年9月,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区级广播站由8个缩减至观城、庵东、泗门3个。1967年8月,崇寿公社建立县内第一个公社级放大站。1971年底,公社级放大站建齐。1983年10月,县站试制成功50瓦调频发射机1台,于次年3月1日投入使用。1984年12月,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县站改建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广播电台——慈溪人民广播电台,于12月26日以有线传输和无线调频发射两种方式正式开播。
  广播网络、喇叭 1956年初县有线广播站建立后,以县城为中心向附近乡(镇)架设广播线路,至年底,架设广播线路113.5公里,装喇叭688只。1971年,喇叭发展至80177只,形成全县专线传输广播网。1973年起,对公社以下馈线和支线进行全面整顿。1980年被评为宁波地区整网先进县。
  1986年,完成总长304.34对公里的信号线改建工程,实现县至乡镇站信号传输双线化,并将原来的竹木杆、方形水泥杆全部换成水泥圆杆,使信号传输线达到省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到1987年底,全县广播线路总长为6461.3公里,喇叭总数为182603只,入户率达72.3%。有63个乡镇广播站(占总数97%)领到了省厅颁发的农村广播网质量合格证书,有22个村装置了动圈喇叭9044只。
  广播节目 县广播站建立初期,每晚播音1次,时间90分钟,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新闻节目为主。自办节目占30分钟,其中《本县新闻》、《报纸选播》、《气象消息》等约10~15分钟,其余为文艺节目,由农村剧团、民间曲艺人、学校文宣队来站演唱,录音播放。遇有台风消息,则临时增加播音时间。1958年9月起,增加中午播音1次。1965年起,改早、中、晚播音3次,全天播音330分钟。1984年建成广播电台后,每天仍播音3次,时间增至52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325分钟,设有《简明新闻》、《慈溪新闻》两档新闻节目及《听众信箱》、《学科学用科学》、《天南地北》、《致富百花园》等专题节目。新闻节目时间15分钟。每天播发新闻20条左右。县内重大新闻一般均当天播出。
  《致富百花园》、《听众信箱》、《学科学用科学》等专题较有特色。1981~1983年间还举办《农科讲座》343讲,颇受听众欢迎。
  机房设备 县广播站初建时,仅有300瓦、80瓦扩音机各2台。1972年4月迁至小山墩,建机房32平方米,大小播音室59平方米,增添功率550瓦扩音机1台,并装有12千瓦发电机组,必要时能自行发电广播。1979年,对播控设备进行改造,安装了自动倒机、自动调压、线路过负自动切断、告警、自动测试线路等遥控装置,试制成功自动控制装置。1982年,设备达到省规定的质量指标。乡镇广播站共配有广播机71台,功率总容量4.3万瓦。
  三、电视
  1972年8月,在浒山镇教场山顶试建小功率电视转播台,因所选位置不佳,设备性能差,次年停播。1981年6月再次筹建电视转播台,在浒山镇凉帽山顶安装电视发射设施,10月1日,用50瓦发射机在11频道试播上海电视台信号成功。1982年3月1日正式转播上海台节目。1983年1月,宁波地区广播事业局又核发1个频道,5月1日开始用3瓦发射机在第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85年9月7日,经国家广播电视部批准,建立慈溪电视台,1986年2月9日正式开播。1986~1987年,先后在甸山乡、东山头乡、掌起乡建成3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1987年4月,在凉帽山顶建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7年底,全县有电视机106236台,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
  慈溪电视台办有《慈溪新闻》节目,初为星期六晚上播出,后改星期五晚上播出,星期六晚上重播,每次播出10分钟左右。1987年底止,慈溪电视台摄制的电视新闻有35条被省台录用,2条被中央台录用。1987年12月,慈溪电视台制作了《三北新貌》专题录像片,为散处各地的慈溪籍人士了解家乡情况提供了方便。
  四、通讯报道
  民国36年(1947)3月,成立慈溪县新闻记者公会,会员18人,后发展到47人。新中国成立后,由县委宣传部配通讯干事,负责全县通讯报道工作。1952年3月始建县通讯站。1961年改称县委通讯站。1969年3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报道组。1979年3月后,由县委宣传部1~2人负责报道工作,每月平均发稿约30篇。至1987年,被《人民日报》录用13篇,被《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及省、市电台评为好新闻40篇。自1982年以来,全县报道工作连续5年受省表彰,负责报道工作的干部连续6年被评为省先进报道工作者。至1987年,全县有通讯员1000人左右。其中30人被评为省、市优秀通讯员或积极通讯员。1987年12月25日,成立“上海市《我们一百万》报驻慈溪小记者站”,有小记者14人,小通讯员50人,辅导员2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