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余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86
颗粒名称: 一、业余剧团
分类号: J892
页数: 2
页码: 320-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业余剧团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余姚滩簧班、抗日宣传队、农村业余剧团等。
关键词: 戏剧 慈溪县 业余剧团

内容

余姚滩簧班 余姚滩簧发源于现境西部(原姚北)浒山地区。初称灯头戏,相传清乾隆时已经出现,仅在元宵节时演出,纯属民间业余自娱活动。后逐步演变成半职业性演出,农闲时外出活动。光绪间一度进入上海,受苏州滩簧和上海滩簧影响,正式称为余姚滩簧。每班由4生、4旦、3后场(乐队)、1走台共12人组成。行档简单,表演朴实,语言风趣,富乡土味,颇受民间欢迎。清末民国初鼎盛一时,班社共达40余个。20年代渐趋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几成绝响。1953年,部分老艺人组织姚滩小组,后发展成余姚姚剧团。其余滩簧艺人大都成为农村业余剧团的艺术骨干。
  抗日宣传队 民国26~28年(1937~1939)相继出现龙山抗日救亡宣传团、范市抗日战时服务团、鸣鹤救亡剧团、师桥抗日宣传队、胜山抗日救亡室、白沙抗日话剧团、庵东星星剧社、盐业小学师生剧团和观城、浒山、周巷等地民教馆的流动施教团等数以百计的抗日宣传团队,大都受中共地方组织领导,参加者多为当地以及从沪、杭等城市疏散的教师、学生和店员工人。民国2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被迫改组或解散。
  农村业余剧团 1951年,全县共有农村业余剧团250余个,多数演越剧,亦有演姚剧或绍剧的。配合当时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演出大量自编节目以及《白毛女》、《刘胡兰》、《借红灯》、《玉面狼》、《梁祝哀史》、《闯王进京》等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泽山剧团、横河剧团、垫桥剧团、沙黄剧团、庵东剧团、相公殿剧团、坎东剧团和浒山镇剧团等。1956年,部分农村剧团纳入农村俱乐部。
  1957年以后,农村文化生活受到“左”的干扰,多数剧团停止活动。1962年,农村业余剧团恢复到200多个,上演传统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剧团被批判为“文艺黑线”产物,多数改组成文艺宣传队,唱毛主席语录歌、演革命样板戏,演出单一化,农村舞台冷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重新贯彻“百化齐放”方针,并允许农村业余剧团作半营业性演出,农村剧团又迅速恢复到132个,上演的几乎全是传统剧目。1984年起,戏剧活动萎缩,到1987年,农村业余剧团仅存数十个。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