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派群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党派群团
分类号: D665
页数: 18
页码: 199-2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党派群团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等。
关键词: 党派群团 慈溪县

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党组织 1925年4月,中共杭州支部派岑鹿寿到庵东盐区秘密从事党的宣传组织工作,次年2月发展2名盐工入党,建立坎镇支部。1926年、1927年,马家路支部、慈北支部也相继建立。在慈溪县城还建中共慈溪特别支部。
  1927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陈云带领4名党员和1名共青团员,自上海抵姚,即到二灶、逍路头指导当地党组织开展农盐民运动。3月18日,坎镇支部发动群众游行,抗议克扣盐资,并将阻挠运动的大地主高锦泰押至余姚县署。4月初,岑鹿寿等百余名骨干,联络进步人士联名向全国报馆通电:“务望各界一致声援,以除大蠹”,引起强烈反响。马家路支部发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二五”减租。次年3月,又发动周塘等地万余农民到潮塘大地主张谷香家“吃大户”,开仓放粮1.5万余公斤。1927年3月25、26两日,慈北支部发动2000余农民,两次斗争东山头土豪吴启夏。27日,又发动800余农民赴县署请愿,迫使知事左公潆释放在闹荒暴动中被逮的4名农民。
  慈溪特别支部帮助改组国民党慈溪县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述党组织均停止活动,党员避居外地,马家路支部有3名党员惨遭杀害。是时,现境共有党员50余名。
  “四一二”政变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中共慈溪党组织继续恢复和发展。至1927年底,现境建有2个区委、5个支部。并先后成立中共慈溪县委、中共三北特委。1927年夏,在建立观海卫、裘家、沈师桥3个支部基础上成立中共慈北区委。11月,省委派周祥福到慈北指导武装暴动,在裘市建立中共慈溪县委,下辖观海卫、裘家和庄桥(今属宁波市江北区)3个区委。龙山、逍路头亦建党支部。不久因《浙东暴动计划》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查获,县委机关遭破坏。12月,省委派周鼎、周祥福赴三北建立暴动指挥机关中共三北特委。次年4月,周鼎被捕,特委及下属党组织均停止活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三北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现境建东山头、观海卫、附海、长河市4个支部。10月,中共余姚县工委在长河市召开首次会议,发动大云乡佃农揭发高锦泰武装抓捕佃农、掠夺100多户佃农海涂地的罪行。1939年2月后,相继建立周巷、浒山、盐区3区委。5月,各党组织发起志愿兵运动,动员适龄青年参加抗日武装。1940年3月,盐区区委和余姚县政工队驻盐场区队发动万余盐民,开展反对降低卤晶价格的斗争,迫使盐场公署和诸暨卤晶商收回压价布告。8月,成立慈北区委。至此,现县境共有4个区委,34个党支部,240余名党员。
  1941年5~9月,浦东抗日武装南渡杭州湾,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党组织结束自1941年4月开始的特派员制,于7、8月至次年2月,先后建立中共慈镇、余上、慈姚县委。1945年5月,撤慈姚县委,建慈镇中心县委,辖镇海县委(慈镇县委改名)和慈北、慈西、浒山区委(9月划归余姚中心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余上县委改为余姚中心县委,辖庵东特区区委和崧厦、周巷、临山、马渚区委。至“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现境有慈镇、余姚2个中心县委和镇海县委、庵东特区委,下辖龙山、慈北、浒山、周巷4个区委,56个支部,共有党员760余名。
  1945年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留守三北的党组织由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蒋子瑛任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项耿任中共余上县特派员。10月23日,蒋子瑛在慈东洋墅大袁陈村(今宁波市江北区)遭慈溪县自卫总队何九峰部围袭而牺牲;项耿等武装人员在活动中遭国民党军尾追而撤离余上,去苏中地区寻找上级组织。12月,龙山、观城两区特派员亦相继转移外地,党的活动停顿。1947年1月,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任命赵士炘为中共慈镇特派员。2月,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争取迅速打开局面,建立敌后第二战场坚强堡垒”的指示,赵士炘先后派沈宏康等找回一批隐蔽上海的党员干部。3月11日晚,赵士炘、沈宏康和中共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等共12人,突袭窖湖乡公所,缴获步、短枪12支和子弹300余发,就地处决欺压群众、侵吞浙东游击队所存物资的乡总干事。次日建立慈镇县武工队。4月成立中共慈镇县工委,5月成立中共余上县工委,6月下旬起,慈镇县武工队先后镇压3名反动保长,使慈北地区多数国民党乡镇政权一度陷于瘫痪。10月,建立中共慈镇县中区工作委员会。12月底,中共慈镇县工委在掌起桥举办为期一周的党员干部训练班。1948年2月,建立中共慈镇县东区工作委员会。4月建立中共慈镇县西区工作委员会。5~8月间,中共余上县工委联络点周巷“新新公司”、慈镇县东区黄沙闸联络站先后遭破坏,致东区、中区部分革命志士遭捕或牺牲。10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召开扩大会议,作出群众工作、扩军工作等11项决议,决定建立中共姚东区工作委员会和区武工队。同月,中共余上县工委将周巷、庵东、浒山划编为三区。1949年1月,杨展大任中共慈镇县工委副书记。2月在游源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制定巩固老地区、开辟新地区的工作方针。是月,慈镇县建立中区区署,余上县建立三区、四区两个区署。4月初,中共慈镇县工委指示弃暗投明的慈溪县政府督学黄际风,保护好县政府各部门档案,等待解放接管。下旬,县工委直属澥浦支部及宁波三一中学党小组,分别在宁波市区和慈溪、镇海县城内张贴中共浙东临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发布的《为迎接胜利告浙东各界人民书》、《约法八章》及宣传标语。5月上旬,县工委在戚家大山召开会议,部署迎接解放军南下、接管县城和支援前线等项工作。中旬,县工委在姚东游源举办入城干部培训班,40余人参加,学习约法八章、城市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迎接解放。24日晨,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解放慈溪县城。中共慈镇县工委率县大队、进城工作组于当日进驻县城,姚东区武工队也于同日进驻浒山。至此,慈溪县境解放。现县境有区工委2个,配特派员区1个,支部21个,共有党员250余名。
  解放后党组织 1949年6月中旬建立中共慈溪县委,有委员4名。后经充实调整,至1956年5月增至20名。1954年12月,由5人组成常务委员会。1956年6月起,县委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至1987年,共历7届。第一届常委7名,第二届8名,第三届8名,第四届常委12名,第五届15名,第六届11名,第七届9名。
  1949~1987年,历任县委书记依次为杨展大、马志成、项耿、王淮亭、鲍纯甫、赵克吉、黄建英、张昭福、高成裕、华克明、苏丁和、陈仲方。
  县委工作机构:1949年6月至1954年6月,先后设县委秘书处、组织部、民运部、宣传部、乡村干部训练班、统战部、城工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财贸部。后几经增设、撤并、易名,至1967年5月停止。后又恢复,到1987年,县委工作机构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农工部、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局、县级机关党委。
  基层党组织:县级行政机关党组、党委1952年11月后陆续建立,至1987年,共有党组26个,党委18个。区委于1949年5月解放后建7个,至1987年,全县有区委8个,镇党委15个,乡党委50个。县企事业单位党委13个、党组5个、总支部2个、支部8个。除县委直接管理的县级企事业单位总支和支部外,另有工业、交通、农业、财贸、文卫、机关及其他单位的党组织。全县共有党总支12个,党支部2344个。
  解放后党的工作 1949年5月24日县城解放,慈镇县工委入城接收国民党当局所有机构。6月建立慈溪县委后,立即建立区乡村政权及农民协会、妇女会、民兵等团体和武装组织,通过减租、反霸和清剿武装匪特,摧毁旧政权,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950年4月起,组织力量调查全县土地占有情况,下半年在试点基础上分批开展土地改革。1952年1至9月,在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整顿干部作风。1953年11月起,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9月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1956年,全县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私营工商业全面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1956年8月1日遭强台风袭击,全县棉花生产严重受灾减产,县委及时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方针,发动全县农民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积肥料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次年全县棉花亩产达到50.05公斤,成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全国首批棉花高产县之一。1957年5、6月间,部分乡村出现迎神行会、闹退社、打击基层干部事件。7月,县委培训6900余名骨干,在全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9月下旬起,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集中整风,在县区机关干部和中小学教师中分批开展反右派斗争,不少人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58年8月,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并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进行具体落实,全县在10月底实现公社化。公社实行穷队、富队统一核算,刮起瞎指挥风、浮夸风、“共产风”。1959年上半年,县委接连召开两次万人大会,清算公社化后各项账目,纠正“一平二调”错误,并恢复评工记分、“三包一奖”制度,重新分配社员自留地,形成队为基础的公社三级所有制。1959年9、10月间,县委开展批判“右倾思想”,致使“一平二调”、虚报浮夸和生产瞎指挥等重新抬头。1960年9月后,县委总结重犯“五风”错误教训,帮助全县干部提高执行政策自觉性。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后,决定恢复区级建制,调整公社、大队、生产队规模,解决农村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1963年4月,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2月起,县委先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组织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进驻部分大队,开展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内容的“小四清”运动,误伤部分农村干部。1965~1966年,县委配合省委社教二分团,在全县城乡分批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大四清”运动,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批判或党纪、政纪处分。1966年6月18日,当部分学校师生贴出第一批大字报后,省委社教二分团和县委联合派出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各文化单位和全县22所中学,旋撤回。1967年5月5日,县革委会成立,县委机构工作中断,多数领导人靠边。1970年11月,恢复县委机构。1971年6月至1972年,县委先后贯彻中共中央批陈(伯达)、批林(彪)整风文件,批判极左思潮,对左倾错误进行清算。在1974年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县委主要领导人再次靠边。1975年8月,对“批林批孔”中突击提拔的干部和突击入党的党员进行清理。11月,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发动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大批“资本主义”口号下砍掉一些乡镇企业和家庭副业。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组织集会庆祝,并开展揭批查运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1979年起,先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向干部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深入批判极“左”路线,拨乱反正,组织力量复查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1981年4月,在全县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起,开始在商业流通领域、工交、科教等方面实行改革,把农村承包责任制扩展到山林特产、荒山荒地、水面海涂、乡镇企业等。1985年5月起,全县分批开展整党。1987年,向全县人民进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
  组织建设:1949年底,全县有党员157名。通过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至1952年,党员增至406名。1954年10月调整县境,是年年底,现境共有党员1509名。1955年下半年,农村全面整党,对党员逐个鉴定,清除出党34人。1956年重点发展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全县党员增至4684名。
  1958年下半年,一度层层下达建党指示,至1960年底,党员由1957年的5365名增加到8686名。1961~1965年控制发展党员,5年仅增党员565名。1966年上半年,在“四清”运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71年,全县有党员19986名,农村每个生产队都有党员或党小组。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发展党员917名,1975年8月以后逐个甄别,有221人除名,8名清除出党。
  1980年起重视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1984年吸收的580名党员中,知识分子占21.7%,25岁以下青年占25%。1985年5月至1986年,全县开展整党,处理违纪党员278名。1987年,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县发展党员1159名。至此,全县共有党员36071名。
  1956年起,开始评选优秀党员。1979年起,每年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活动。1987年,全县评出优秀党员683名,其中40人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员。
  纪律检查:1950~1955年,在整顿基层党组织、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贯彻粮食统购统销中,共查处违纪党员165名,有93名受党纪处分,其中30人开除党籍。
  1957~1960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整社和“改造落后队”运动,机关开展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运动,共处理党员623名,其中开除党籍290名。1961年11月起进行复查甄别,至1963年底共甄别54名,属全错或部分错的53名,分别作出了平反、撤销原处分、改变原处分和免予处分等决定,有33人恢复党籍。
  1970年整党建党,至1972年共开除、劝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386名。
  1973、1975两年,县委及县革委会政工组先后复查案件11件,分别作了恢复党籍、恢复公职、撤销原处分和减轻处分的决定。1975~1976年,全县共处分违纪党员121名,其中因生活腐化堕落开除党籍的55人,占同期开除党籍总数的62.5%。1977年下半年至1978年,又复查案件11件,均分别改变或撤销原处分,有3人恢复党籍。
  1980年,检查清理违反规定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商品粮户口的工作,有10户党员家庭14人予以清退。1979~1981年,复查“文化大革命”中处理的案件及历史老案231件,属纠错74件,部分纠错26件。
  1982年7月起,复议1979年处理的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48人,除20入因定性正确、处分恰当不予改变外,其余28人分别改变定性及撤销处分决定。
  1983年~1984年,共调查处理违纪党员201名,其中开除党籍32名。同期,纪委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县级机关干部在住房分配中的错误,查出超标准住房的有160余户,超面积1800多平方米,分别作了清退及加收租金的处理。1983~1985年,还会同有关部门,查处经济案件309件,追缴赃款2.57万元;查处县、区、乡(镇)干部滥发奖金、补贴等问题,清退金额(包括杂物)119万元;调查县级机关办企业15家,停办6家,与机关脱钩或转办9家。1985~1986年,在全县整党中,共查处违纪党员27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0.8%。至1987年,全县146个党委(党组)建立党风责任制。是年查处违纪党员118名。
  宣传教育:从1950年秋至1987年,先后向全县人民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五年计划、生产自救、节约渡荒、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学雷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单位)活动。1987年,县委、县府命名的文明村34个,文明单位100个。范市镇杨家村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培训干部:1950年下半年至1987年,县委党校围绕民主建政、整党建党、农村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问题,举办培训班61期(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脱产轮训全县各级干部23229人次。1984年开始,开办两年制干部中专班3期,学员163名。
  统一战线:从1950年开始,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历届政协委员会中,均安排各界爱国人士参加。1987年5月县第十届人代会,有各界爱国人士代表42名,占代表总数11.9%;副县长1名,县人大常委会委员3名,占常委成员数14.3%,其中副主任1名。
  1979年起,做好回乡探亲访友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接待工作,并为他们落实政策。1980~1987年,先后恢复各宗教活动,修复和重建、新建基督教堂34处,天主教堂16处,开放五磊寺和洞山寺;对13个少数民族500余名同胞做好团结帮助工作;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分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333人;对261名错划“右派分子”和错定的21名“中右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者全部给予改正;对44名起义投诚人员全部发给《起义投诚人员证书》;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101件,退还被占私房和宗教界房屋7.2万平方米,赔付金额62.2万元。
  二、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国民党组织 组织沿革:民国14年7月,在县城召开国民党慈溪区分部成立大会。至次年12月改建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旋因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再占宁波,县党部转入地下。16年2月19日,国民革命军进驻宁波,县党部于23日改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县党部内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疏散隐蔽。5月6日,省党部派中共党员徐用宾到慈溪任党务指导员,旋即成立临时县党部。从18年1月至36年4月,共召开17次代表大会,产生10届执监委,前8届实行常委制,后2届改书记长制,后又恢复常委制。37年6月三青团并入,县党部配正副书记长各1名,执监委18名。38年4、5月,县党部及慈北10个区分部、姚北13个区分部、镇北龙山1个区分部均解体,时有党员1177名。
  主要活动:民国15年至16年4月7日,县党部遵循国共合作方针,先后组织宣传队宣传北伐,欢迎国民革命军抵达慈溪,成立慈溪县反英反日大同盟,致电蒋介石、何应钦等揭露宁台温防守司令王俊破坏革命的罪行。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县党部于22日召开“拥蒋”、“清党”大会,旋即2名共产党员遭捕,组织部长宋守仁于12月亲率军警到慈北,拘捕中共慈溪县委书记严士英和委员阮秀琴等。在姚北地区,中共马家路支部3名党员及坎墩一带的余姚县纠察队员共10多人遭杀,烧毁高王农民自卫军领导人陈永兴、方坤成房屋,关押方的妻、女及村民10多人。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慈溪县党部一度支持建立抗日团体,旋即奉行“反共、防共、溶共、限共”方针,密令监视慈北共产党员朱兆祺等人活动,剌探三北游击司令部情报,要求省保安司令部到慈溪“清剿”。余姚县党部还勾结汪伪军进攻“浙东游击纵队”。34年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县党部、县政府强迫根据地民主乡保长和进步团体成员、教师数百人“自新”,关押30余人。慈溪、余姚两县党部还搜查“浙东游击纵队”留存的武器、物资。随后,两县又成立“戡乱建国委员会”,“清剿”人民武装,并查禁书报和来往邮件等,直至解放前夕,慈溪县党部还企图焚毁档案、保存印信、转移武器。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9月始发展团员。29年9月成立三青团慈溪区队部。30年4月停止活动,至7月恢复。后几经变更,37年6月并入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是时在慈北、姚北地区有区队4个,直属分队4个,分队15个。
  其他党派 慈溪共和党分部:民国元年在县城成立,有党员550名。次年与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后,共和党分部解体。
  青年党:民国37年6月初,成立中国青年党慈溪临时县党部筹备处,拉拢青年入党,响应者甚少,致无法成立县党部,随即停止活动。
  三、群众团体
  工会 民国15年,余姚盐场运盐工人成立板户公会。16年初成立慈溪总工会和县城10个行业工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解体。35年重建慈溪县总工会,国民党“中统”骨干分子充任常务理事。县总工会慈北办事处(观海卫)监视慈北区工人运动。34年10月“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姚北地区相继建立由国民党控制的9个行业工会,共有会员3364名。上述工会至1949年5月解放后,均停止活动。
  1951年上半年,全县各区、镇相继成立行业工会、教育工会和镇工会。1952年10月成立慈溪县总工会。次年易名为县工会联合会,到1957年底,全县有基层工会151个,会员7708名,占职工总数的78%。“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层工会停止活动,县总工会亦被“造反”派组织取代。1973年9月恢复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1983年重建县教育工会和基层教育工会。1987年,有基层工会242个,其中乡镇企业工会4个,机关工会12个,共有会员41841名。
  青少年团体 共青团组织:民国12年,县城普迪一校教员潘枫涂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编入宁波支部。15年8月,共青团员谢武鹰在县城建立共青团慈溪支部。次年初,慈北支部亦建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停止活动。17年上半年,姚北地区发展团员60余名,建立6个共青团支部。至19年10月下旬“红一师”遭省保安队“清剿”时停止活动。1950年6月,建立共青团慈溪县委(始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67年5月被“红卫兵”取代,1970年恢复。1987年,共有区乡镇团委和企事业单位团委107个,总支部78个,支部2077个,团员47434名。
  主要活动:民国14年10月,宁波省立四中学生、共青团员沈孝绩发起建立慈北旅甬青年社,油印出版《慈北青年》。次年6月中止。16年4月,团慈溪支部发起成立青年火花社,油印出版《火花》,“四一二”后中止。17年5月,共青团坎墩支部发起召开“五卅”运动3周年纪念会,青年胡雪彰在会上领呼“打倒国民党”口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8月,坎墩等5个团支部鼓动民众与反动政府作斗争,余姚县政府即派警探查访,检查来往邮件。19年8、9月,姚北各支部发动农民配合“红一师”举行武装暴动,至10月下旬遭省保安队镇压而中止活动。27年5月底,中共慈溪县委、余姚县委通过统战关系,在慈北、姚北地区相继建立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和逍路头等26个青年宣传救亡室,发动8000多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9年,因国民党加紧反共活动,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被迫改组或解散。
  1950~1951年,全县有3048名青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被批准入伍1596名。1955年、1958年,团县委两次向12个先进集体和300名团员、青年赠发“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纪念章”。1960年9月,表彰农业战线46个先进集体、459名红旗手。1963年,有510个团支部组织学雷锋活动,发动青少年义务修桥铺路做好事。1979年,开展“赞英雄、比英雄、见行动、比贡献”活动。1982年3月,有1600个学雷锋小组投入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1987年5月4日,浒山城区26个团支部发动6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为您服务”义务修理活动。11月,全县10万余名青少年捐款3.6万余元,支援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
  少先队:1949年11月,全县有儿童团员1924名。1950年在学校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8月改称少年先锋队。1958年末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慈溪县队部。1963年,全县少先队员在“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下,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1966年后被“红小兵”取代,至1977年恢复。1980~1987年,先后开展“人人争戴小红花”、“日日红、周周新”、“小八仙大会师”等活动,组织绘画、独唱、书法等比赛。潭南乡省塘头小学有2名学生在1987年分别获得全国第四届小学生珠算比赛两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
  妇女团体 民国16年3月,中共领导的妇女协会在观海卫成立,“四一二”后中止。17年至23年,先后成立国民党控制的慈溪县妇女协会和乡镇妇女协会,无实际活动。28年夏成立中共慈溪县委妇委会,对部分乡镇妇女组织进行整顿,开办妇女识字班,宣传抗日,开展劳军活动。32年春,龙山、慈北两区及所属6个乡镇成立抗日妇女救国会,赠送军鞋近2000双,受到“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嘉奖。35年,慈溪县妇女组织改称县妇女会。1949年7月,成立慈溪县妇联(始称县民主妇联)。1951年宣传《婚姻法》,废除封建买卖婚姻。1953年,动员妇女参加互助合作,学习农业生产技术。1956年8月遭强台风袭击后,发动全县农村妇女织土布、剥棉杆皮,其中5万多妇女编织金丝草帽,增加经济收入。1958年,有2名妇女在科学种田、晒盐中成绩显著,被推荐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60年,开展“三八”红旗手竞赛活动,有2万名妇女组织试验小组或小农场,种植棉花试验地4万多亩。1980年起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至1987年,共评出“五好”家庭61390户,占总户数23.1%;城镇“五好”墙门、文明楼群70个。
  农民团体民国15~16年,中共领导的柯东等乡有农会4个,至“四一二”后中止活动。18年,余姚县当局在大云、潭河、周朝镇、马家路等地扶植建立农会。次年,以上农会均接受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共有会员1400多名。34年10月后,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现境姚北地区潮塘等25个乡镇建立农会,至1949年5月解体。
  1949年10月建立慈溪县农民协会,并整顿、充实乡镇农会,管辖农村重大事项。在发动农民投入剿匪反霸斗争、完成征粮支前任务、搞好土改和参加互助合作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1955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会工作由农业社取代。1965年2月,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公社、大队亦建贫协组织。1967年5月被县“贫代会”取代。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贫代会”解体。
  盐民团体 民国16年3月22日,成立余姚盐民协会,并通过《余姚盐民协会成立宣言》,共有会员2万余人。26日,盐协遭庵东商民保卫团捣毁。4月2日,盐协在余姚、慈溪、上虞各地农民武装支持下,摧毁庵东商团武装,盐协恢复活动。“四一二”后,浙江省政府于6月21日下令通辑岑鹿寿等8人,并组织军警土匪两次攻打盐协办事处,3名盐协骨干遭捕,1人被打致死,盐协被迫中止活动。
  1951~1952年,庵东盐区7乡镇均成立盐民协会,至1954年成立盐业生产合作社时终止。
  盐民抗暴斗争 庵东盐民历受官府、盐商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残酷压榨、盘剥,生活极端困苦。清时,暴动不息。民国时期,抗暴斗争更如火如荼。
  打秤放局:民国13年春,秤放局勾结盐场公署,以杜绝私盐为名,建立公仓,要盐民原来5~10天缴一次盐改为每天缴盐入仓,家中不得有盐过夜,违者罚款。盐民不堪苛政虐待,于7月23日以鸣锣为号,聚众1万余人,高举围裙作旗帜,拥至场公署请愿。场知事避走不见,众人便将晒牌(插在晒场边贴有准晒凭证的木牌)扔在场署门前,以示罢工。接着又涌向秤放局,将局内器物悉数捣毁。盐警开枪镇压,当场打死盐民5人,打伤数十人。盐民立即举行全场总罢工,同时,急电全国盐务署、两浙盐运使署及浙江省政府申诉。盐场学校师生及余姚教育界、新闻界、商界人士纷纷声援,联名呼吁。当局迫于社会压力,终于按盐民要求抚恤死难者,收回逐日缴盐入公仓的成命,盐民斗争取得胜利。
  反对六折收盐:民国24年4月,廒商借口存盐过多,资金无法周转,提出按原额(381斤)六折收盐,其余四成作“余盐”处理,盐价照额盐的一半付给。遭盐民坚决抵制。廒商自6月停止收盐。9月6、7日,盐民聚众5000人进行大规模请愿,并声言准备“吃大户”。廒商被迫开秤应付,3天后又停收。盐民派代表70人赴杭州请愿,无果。10月20日再次鸣锣聚众,组织请愿团分赴上海、南京呼吁,得到宁沪杭各界声援。南京当局被迫批准十足收盐,而廒商仍硬顶软施,致盐民生计告竭。次年8月,盐民以数万之众赴杭请愿,南京政府恐事态进一步扩大,始派专员至庵东召集董事、篷长和100余名盐民代表协商,以每板暂收300斤的折中办法开秤收盐。斗争历时1年,终获基本胜利。
  反对卤晶压价:民国29年春,诸暨商人与盐场公署、秤放局勾结,将卤晶价从每担3元压至1.5元,引起盐民反抗。场公署佯装调解,改为每担1.75元强制执行。万余盐民在中共庵东盐区党组织和驻场政工队领导下,手执梭标、大刀把住各出海关口,严禁卤晶外运,同时派代表至场署谈判,并直接与余姚县长通电,提出如不按原价收购卤晶,将进城请愿。县长林泽表态答应恢复卤晶原价,斗争取得胜利。
  抗议拖欠生产贷款:民国35年,食盐实行公收,并由场署核发生产贷款。次年7月旺产前夕,场署以资金拮据为由,宣布生产贷款改发2/3,盐民群起反抗,并拒绝缴盐。僵持至9月,东三场务所竟派军警强收余长林等多人所产全部原盐,并吊打、拘捕姚仁生。此事激起全场盐民公愤,连日聚众至场署前请愿、抗议。杭甬各报均报道这一盐潮实况,各地舆论强烈不满。国民政府盐政总局局长缪秋杰和两浙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冷急赴盐场处理,被迫答应盐民要求,于10月上旬付清应贷欠款。县法院亦被迫对殴打盐民的税警班长处以拘役20天,而被打盐民姚仁生也竟以“妨碍公务”为由,被处拘役15天。
  工商业团体 商会:清宣统时成立慈溪县商会。民国29年,县商会辖9个同业公会。次年4月停止活动。现境基层商会亦建于清末。清宣统三年,成立周巷商团。民国23~36年,观海卫、浒山、逍林、长河、庵东均建立商会。1949年5月解体。
  县工商联:1949~1954年,现境周巷、观城、天元、胜山、三浦、庵东、浒山、坎墩、新浦、逍林、鸣鹤、师桥、长河、范市、相公殿、白沙、马家路、横河、彭桥、东安等集镇先后成立工商联筹备会或工商小组。并组织发动工商界人士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出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姚北各镇及观城商界出资兴办姚北中学。1956年,工商界骨干带动全县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2月正式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4月,110名私方人员由政府安排在各级国营、供销社及公私合营企业中任职。1967年,工商联停止活动,1985年12月恢复。次年8月开办县工商联咨询服务部,是年底,全县共有工商联老会员204人,个人新会员12名,企业会员68家。1957年2月至1986年12月,先后召开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3次,出席代表最多155名,最少106名。
  科学技术团体 1956年7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78年易名县科学技术协会。至1987年,县科协辖31个团体,共有会员2746名。
  归国华侨团体 1980年1月,成立县归国华侨联合会。至1984年11月,先后召开归国华侨、侨眷、港澳眷属代表大会二次。1980~1987年间,还建立健全基层侨联小组,开展联谊活动,协助政府落实侨务政策,依法维护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眷属的合法权益,为振兴慈溪经济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文学艺术团体 1957年7月成立县业余文学创作联谊会筹备会,旋解散。1985年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至1987年,辖8个协会,有会员448名。
  其他团体 1954年9月成立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各区建分会。1956年全县手工业基本实现合作化后解散。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建于1984年,至1987年有“个协”大组80个,管理小组334个,会员17118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