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95
颗粒名称: 一、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3
页码: 178-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县城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街道、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居民住宅等。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慈溪县

内容

县城浒山镇原称三山所城(亦称浒山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信国公汤和命令千户刘巧柱监筑。城周三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一丈六尺。永乐十六年(1418)增高六尺,址厚四丈五尺。女墙六百九十九垛,有月城四、陆门四、水门一。城上有月楼和角楼各四、窝铺六。护城河周长六百六十丈,深一丈三尺。城内有衙署、营房、鼓楼等设施。清代撤所后,城墙坍废。民国时期拆除南门,城区面积0.34平方公里,1954年9月随县境调整成为县治,先后拆东、西二门,逐步进行城区改造。1970年起,拓宽、改建原有街道。1979年以后,市政建设速度加快,以旧城为依托,向东、南、西三方发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扩至3.704平方公里。
  街道 解放初,浒山城区街道仅2条,总长不足千米,路面狭窄。设治后,逐步改建、新建。至1987年,城区有主要街道9条,重要支路12条,总长12.22公里,百米以上弄巷55条。
  解放街:旧称浒山街,东门至西门长半公里许,3块石板铺面,为旧城唯一商业区。1970年开始拓宽,浇灌混凝土路面。1976年定名为解放街,并向东、西两头延伸。至1984年,全路总长增至1365米,行车道宽10~12米,为城区主要街道。
  南门大街:原为所城直街,路面狭窄。1974年改造南门桥至解放街段。铺浇沥青路面。曾称新建路,1981定今名。1983年填塞南门护城河,拆除南门桥,拓宽南门至环城南路段,浇灌混凝土路面,总长600米,车行道宽10米。
  水门路:北起解放街,南接环城南路,长470米,宽14米,自60年代起经3次改建而成,近原水门而得名。
  环城南路:东起环城东路,西迄环城西路,全长1130米,为329国道穿城段。原为砂石路面,宽仅7米,1976年拓宽至18米,沥青路面。1986年大规模改造,路面拓宽至40米,混凝土路面,行车道27米,两边人行道各5米,并有1.5米绿化带与快车道隔离。
  环城东路: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城东桥,全长475米。1973年始修,砂石路面,宽4米,1984年拓宽至20米,混凝土路面。
  环城西路: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小茶亭桥,长750米,为1966年修建之浒福公路穿城段。初为砂石路面。1983年改浇混凝土路。该路与解放街成十字交叉。
  环城北路:东起城东桥,西至小茶亭,南傍大古塘河,由民间古道大古塘路浒山段经1956年、1970年、1986年3次拓宽改造而成。全长1075米,车道宽8米,混凝土路面。
  寺山路:北起环城南路,南接剑山村,全长1230米,1986年新建,混凝土路面。
  青少年宫路:南起城东桥与环城北路相接,北至青少年宫,全长260米,1985年新建。
  园林、绿化 解放前,镇内无公园。1984年始在城南寺山建造峙山公园,占地312亩,建有门楼、华表、建市楼、鸣皋亭、震旦亭、啸风亭、莲花池、连心池、如意桥、茗香楼等景点,并有宋井、西周墓葬古迹2处。
  街道绿化始于1956年,1983年以后种植较多,以法国梧桐为主,至1987年城区共有行道树4700棵,全镇绿化总面积2.46万平方米。
  环境卫生 1956年成立浒山镇环境卫生管理站,对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进行逐步改造。至1987年,城区共有公共厕所84处,垃圾仓350个,铁皮垃圾桶96只,果壳箱50只,全站65名职工,日清理面积9万平方米,各居委、街道包干清理面积8万平方米。
  居民住宅 解放前,城区居民住宅均为砖木结构瓦房,平房居多,部分富裕户建有楼房,以“纲记四房”为最大,不少临街商店多外铺内宅,或下铺上宅。1954年设县治后,县级机关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住房也以旧房为主。此后,随着城镇人口增加,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造职工集体宿舍和住宅,至50年代末共建造住宅3万平方米。60~70年代不断增建,1979年开始,兴建西门住宅区。1984年后,按照城镇总体规划逐步开发城东、鸣山、金山、楼家4个住宅区。至1987年末,全镇共新建公私住宅30.16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16.22平方米。县住宅经营公司、房屋开发公司、房管处3个单位在4个住宅区内建成商品房1300套,其中私人购房约占60%。全镇现有住宅总面积55.46万平方米,人均9.46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